指导教师:**鹏摘要:皮影作为中国传统艺术被融入到《桃花源记》这一利用古典题材而设置的动画短片,与皮影一起的还有国画、剪纸和大写意等等一起体现在《桃花源记》里面,同现代科学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掀起了新的中国传统艺术浪潮,而本文则是通过对皮影的概念、讲述皮影皮影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明确阐述皮影艺术在《桃花源记》中的应用,总结皮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对《桃花源记》动画的作用。关键词:皮影动画;桃花源记;表现形式一、漫谈皮影艺术(一)皮影的概念皮影分为两个部分即道具地皮影与皮影戏,前面的皮影是工艺美术地范畴,而后面的皮影戏则是属于戏剧范畴。道具是静的,而“戏”让皮影动了起来。也因为这一个“戏”字,才增加了我国皮影艺术地内涵和外延,其在具有平面艺术特征的同时还具备戏剧地表演形式;既有音乐性,也有故事性。“集结了雕刻、绘画、舞蹈、音乐、文学、表演于一身综合的民间艺术,因此被称为‘电影之父’。”[1](P3)本文研究皮影,当然要了解一下皮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源头又在哪里?“根据资料显示皮影最早传说全部与神有联系,有的说远古地太黄真人是更先制作出皮影的,可之后又有人曾说是观音发明地皮影,而从此类传说中我们可看到中国皮影产生的初期是与巫术相关联的。

”[1](P4)有一些记载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确切的言说依据。“一是说是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夫人仙逝,武帝悲思不已。奇人方士少翁为之精心的剪刻李夫人地画像,当晚上时候在顶方帐里点起灯,映出李夫人地影子,武帝在另一帐中远远望去,李夫人摇曳生姿、栩栩如生。武帝悲叹道: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搜神记》里记载着此段故事,也与正史的《汉书》里的记载相符,宋代岳珂在《桯史》中说:秦始皇作曼延、鱼龙、水戏,汉武益以幻眼、走索、寻橦、舞轮、弄碗、影戏……,《事物纪原.影戏》中也有记载: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以上都认为皮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2](P5)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我国古老的皮影戏是表演者们通过用工具控制着皮影人物的脖子前的一根主杆还有人物手臂上的两根杆子来使角色做出机械性的一连串的动作,也就是通过控制皮影头和四肢的关节点的起止运动而产生一种让人物点头与摇头、拉与推、摆和抖、俯与仰、射和挺、坐与站及走踢翘等各种动作,使人感觉到“视觉暂留”地艺术效果的“活文化”。(二)皮影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皮影以前一直是作为一种表演的形式出现的,一般是以娱乐大家为目的的表现手法,而现在在这种娱乐方式多样化复杂化的年代,皮影这种原始的娱乐光环已经逐渐暗淡下来了,我们只有在一些独特的场合可以看到,虽然皮影没有以前那种家喻户晓的流传度桃花源记,可是并不代表它们已经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而是以一种更为艺术化的形式出现,现代生活中我们会把皮影运用到别的地方,让它们更显独特韵味,经常把他们作为装饰品修饰一些典雅高档的场所,让场景看着更加有文艺艺术气息,以欣赏为主要目的,在动画领域皮影虽然不是最为流行突出,更受欢迎的,但是与现代艺术结合在一起,也有很大的突破,传统的皮影只能是人在白幕后支配着皮影进行的表演,而现在我们可以直接画出造型导入电脑中,运用三维手法把皮影角色制作出来,然后加入场景中增加动作,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皮影动画使用到推、拉、特写等镜头,同时也可以使用蒙太奇,突破皮影只能在远处观看全景的不足之处。

使得角色的动作更为流畅,表情内容丰富,表现得更加细节化。二、皮影艺术在《桃花源记》中的应用(一)在造型艺术中的应用皮影在《桃花源记》中的造型艺术表现有四大特点:1.艺术化“皮影是中国的传统综合艺术,其中还包括了戏曲、彩绘、舞蹈、及平面雕刻与舞台动作的设计等等内容,还能全面的传递着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感染力也很强。”[5](P54)《桃花源记》从民俗和美术的角度去审视、欣赏、发掘和研究直至发现皮影具有多重审美价值,和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的、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把农民热爱生活地创造能力和艺术才华通过皮影而得到充分展示。“从造型艺术上皮影融入了壁画、雕塑、画像石、及戏剧等的艺术特点,再加上刀法上刻、镂、鞣、镞等技术,是皮影拥有了独特的艺术气息,同时人物运用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虽然桃花源记是一部完全用电脑合成的片子,可其人物造型特点中还是参入了剪纸艺术,更加丰富了影片画面效果。”[3](P55)制造者把传统皮影地阴阳雕刻的手法运用在里面,用了阳刻来表现正面人物的清秀模样,用阴刻来表现花脸和丑脸角色地狰狞。有时也可以采用实与空相结合,使面部造型在屏幕上上显出更大的色彩反差,从而强化视觉效果。

还有渔夫的干瘦如柴(如图1)、酷吏的严刑逼供以及桃花源中的人们的热情好客和妇女的舞姿活伦活现,还有小猪当狗的夸张等等,其装束和神韵都表现得即风趣有夸张,同时又有着幽默和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其色彩简单明了,平涂着色,使动画片的视觉效果艳丽剔透。2.平面化《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其在设计方面,大部分都采用了侧身的九分脸、七分脸或者五分脸的平面形象(如图2),基本上没有完全正面形象的。“这也就严格的要求了制作者抓住了人物最重要地脸部特点,同时进行适当夸张的处理,在显示人物年龄的同时还要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特点。”[3](P104)也正因为皮影更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平面的傀儡艺术,是人在荧幕后控制着皮影的动作,配合音乐来表现,虽然《桃花源记》是由电脑合成的,但是最基本的皮影平面化特点并没有改变,因为皮影在上演时表现正面有很大的局限性,然而用侧面变现更容易把走路、交谈等整体、局部动作刻画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表现出故事的真实性,如酷吏在打渔夫时侧面打,能看清两个人物的全景,还有桃花源中老人及全村人请渔夫到家中做客吃饭喝酒,使用侧面表现形式更容易把局部动作变现全面,不过,桃花源记中有一个皮影的创新动作,就是在人物转身时使用电脑三维技术,使动画中角色形体动作表现得更加流畅。

也给了观众无限的新奇感,同时也给中国传统地动画制作注入了新的内容,当然这也是皮影戏的独特原因之一,更加符合剧情的需要。3.卡通化《桃花源记》中的角色根据皮影把人物分成头、上下身、两个上下臂、两条腿,还有两只手等是一件连线组成的,在古老的皮影戏中是表演者们通过用工具控制着皮影人物的脖子前的一根主杆还有人物手臂上的两根杆子才能来使角色做出机械性的一连串的动作,也就是通过关节点地起止运动而产生那种人物点头与摇头、拉与推、摆和抖、俯与仰、射和挺、坐与站及走踢翘等各种动作,使人感觉到“视觉暂留”地艺术效果(如图3)。而桃花源记利用电脑科技把传统的皮影艺术利用电脑技术完美的制作到动画中,通过大量的人工绘制,每一秒内二十四副的画稿,通过后期的技术合成,通过三维技术表现出景物运动与变化,体现出了皮影的特殊立体感和质感,在节省了人力物力的同时,推出了我们中国特色的卡通动画,皮影地造型夸张且不需要制作细微的人物表情及口型,还可以大量的节省制作的时间。但是皮影也是卡通动画中的一种新地表现风格。4.戏剧化皮影造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戏剧化的表现形式,而在《桃花源记》中,尤其是人物的造型方面表现上,借鉴了皮影对戏曲脸谱和服装的融入贯穿,对动画中角色的脸部运用了戏曲中的脸谱还有行头等程式化的造型特点,都是按照戏曲中的旦、生、净和丑的表现型式进行的设计,当然根据资料可以看出皮影本身就是源于戏剧的,起初影戏的制作都是根据戏剧花旦、小生、武生、小丑等戏剧表演角色进行参照设计的(如图4中官就是净角,而两个吏中一个是净一个是丑角),因为皮影戏,是种用着灯光来照射兽皮或者纸板等做成地人物的剪影来表演故事地民间戏剧,同时还为戏剧的舞台上创作出了风趣幽默的“皮影步”及皮影的造型技巧,为皮影动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桃花源记也是一个经典的民间故事,这也是源于戏剧,同时又超越了舞台戏剧。 (二)在音乐方面中的应用 《桃花源记》动画中的背景音乐与画面故事情节结合的十分完美,有着中国古典音乐那种独特的清婉秀丽,配合动画的这个故事主题,融入了故事情节上的紧凑快捷,又时紧张,又是散漫,让人有那种进入画境中的感觉,心旷神怡,同时听着讲解故事的人物配音,看着具有中国传统的皮影人物在场景中的表现,就好像亲身经历一般。 具体来说,《桃花源记》动画的开头部分,人物出现时就是那种悲伤的音乐,引人入境;随后就出现了官吏对渔夫的毒打,音乐也随之变得节奏激昂起来,使人心里不太舒服,情节紧凑;但是在刘子骥出现叫住官员时音乐停止,他与官员对话中没有音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故事情节的转变;后面刘子骥救回渔夫后,出现的轻音乐很缓慢然后慢慢变强,与渔夫要讲述的故事和谐的结合在一起,配合着渔夫的动作幅度的变化而变化;还有看到水里有鱼激动的把渔网扔到水里时,音乐随着渔网一上一下的动作也断续停顿,让人好奇到底是多大的一条鱼,随后又转为哀伤曲调;随着渔夫把小鱼放走,它又又回来音乐随着故事情节慢慢变得欢快,之后加强,随船的速度快慢变得激烈起来;最后才慢慢的安静下来,这时渔夫也从惊吓中醒了过来,音乐转而又变得轻快,让人喜出望外,随着渔夫的心情愉快变得更加高昂;渔夫进入洞里后音乐又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那种,期待下文;到渔夫走出洞口音乐也让人感觉忽然豁然开朗了,之后有那种很喜庆的音乐,让人听着很高兴,能感觉到这里人家的幸福;而当渔夫走到老人身边时,音乐就换了,这又是一个讲解故事的开始,听着老人的声音就像是在梦境里一样;而老人在请渔夫吃饭时,随对话内容的不同音乐时急时缓,配合着画面内容的改变;直到渔夫说他真的不想走了那句话后,音乐慢慢低下来;换了另一种音乐配合着渔夫辗转难眠的内心状态;到渔夫要走出洞时换上了另一种音乐,又让人有点哀伤的曲调一直到他讲完故事;刘子骥说陪他一块找桃花园的时候,就是另一个音乐的开始,起初还挺欢快,随着他们在船上游荡时间越长,慢慢的变低沉,直到影片最后渔夫抬头突然看到了桃花,变得高兴以后音乐才欢快起来。

这部影片音乐的应用与人物动作情感还有场景等结合的天衣无缝,都有着古典的意境美。 (三)在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桃花源记》这部动画的场景是用工笔画与水墨艺术表现的,花瓣纷飞的桃花,在水墨山水美丽的画面中显现出如入仙境般的意境,让人一看到便心旷神怡,场景不管是外面的大场景,还是室内的场景,都随着故事发展情节的变化,场景的色彩也跟着变化,有灰暗荒芜的场景,与渔夫的颓废相结合,更显落魄,也有色彩鲜亮的场景,主要的桃花粉 *** 彩鲜亮渔夫动作欢快,来表现出人物此时的心情也很好,这种不同情节切换的不同场景色调,使画面表现的很唯美,同时与人物皮影艺术相结合,其中虽然艺术风格不同,可是鲜亮的画面色调和同等的传统韵味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水墨很柔和缺少复杂的线条没有棱角,而皮影是以明确的线条和对比鲜明的色块组合在一起的,与水墨相结合更能弥补对方的不足,衬托对方的优点,完整的表现出陶渊明著作的意境。 (四)在视听语言中的应用 “视听语言狭义上讲,就是一种镜头和镜头之间的结合;广义上讲,就是包括了镜头内表现地内容,即人物、行为、环境及对白等,是组成电影的结构,被称为蒙太奇思维。”[6] 《桃花源记》中开始运用长镜头,表现出人物主角渔夫很无奈悲哀的瞭望周围景物的荒芜缭乱,立马又切换成中景官吏对渔夫进行毒打,使用侧面拍摄可以看出人物的全动作,不会使观众感到视觉混乱,还可以运用特写,可以看清楚渔夫与官吏的面部表情,从而看出他们自身的性格,还有此镜头与刘子骥乘马车飞快行驶,更完整的表述情节发展的方向,到后面的一个个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运用表现,渔夫与桃花源记中其他人物接触时的情景,美女跳舞的镜头,吃饭敬酒的镜头,有长镜头、特写、推拉镜头、全景、中景与远景等,同时还是用蒙太奇手法,把不同画面剪辑和连接合成在一起,虽然由于皮影的平面化造型特点,没有办法使用过肩拍和正面镜头,可是还是把《桃花源记》这部影片表现的生动形象,画面感不再单调,更加具有冲击力,吸引观众眼球。

三、皮影艺术表现形式对《桃花源记》动画的作用 (一)、皮影的应用增强了《桃花源记》视觉效果 “传统的皮影艺术在皮影戏里面不可能像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一样能用特写、定格、蒙太奇、及镜头推进等手法来充分的表现人物表情变化及内心,而是只能依靠人地传唱来表达。”[1](P106)这样,皮影人物脸谱相对都有些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样子,以适应不同场合的表演需要。而在动作上,人物的姿势与幅度也带有明显的程式化倾向,具有舞台表演的性质,都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以满足远处观众观看的需要,而皮影艺术在《桃花源记》中由于利用了电脑三维技术,不再是传统皮影那种靠灯光在荧幕都操作运动,所以可以随意的使用“特写、定格、蒙太奇和镜头的推拉”,这一突破传统约束力的改变,再加上人物旋转方式上的大胆创新,有很大的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焕然一新的新奇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皮影动画《桃花源记》表现形式研究.doc》发布于:2024-02-24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