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于熙宁诞辰104周年

于西宁先生

于西宁先生的花艺

孙文美兰

站在于熙宁先生的作品前,其凛然的气场和磅礴的气概令人震撼!

中国画历史悠久,发展到本世纪初。 “文人画”与“民间画”已成为两条巨流,或明或暗地搅动着画坛。 近代的一些书画大师,无一例外地不同程度地吮吸着它的甜乳,吸收着它的养分,创立了自己的方法,独树一帜,形成了一个跌宕起伏的百年绘画艺术高峰群。 。

黎明 68×68cm 1998

1913年,于西宁出生于民间年画的摇篮山东省潍县(今潍坊市)。 今后,他将立足家乡艺术的天然滋养,立足家乡的肥沃土壤,融入文人画传统的精髓。 属于他圆润大胆天性的花艺就此诞生。

工笔鸟书第3号鹌鹑螳螂28×30cm 1935年

1933年,青年于西宁离开家乡南下求学。 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开始了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 从此,他始终处于国画经受时代潮流考验的漩涡中。 20世纪30年代,上海与邻近的杭州、南京一起,是继承和发展文人画传统的近现代大师的聚集地。 作为艺术学徒,于西宁有幸师从黄宾虹、潘天寿、于建华、朱文运、朱乐三等多位一流国画大师。 他如饥似渴,努力向他门大师学习,修行自己的道路; 他将民间艺术与文人画传统相结合,诗、书、画、篆融为一体,修养全面。 没有天赋和勤奋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20世纪40年代,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西宁学业有成。 他的花艺在民族运动的动荡中寻求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民族运动的动荡中锻造了他所奋斗的国家之魂、人民之魂、绘画之魂。 。 后来他用两句话概括:“才、德、勤,一心育三魂”。 这是他一生追求艺术、追求启蒙的座右铭。

石榴136×

马蹄莲 68×46cm 1983

1947年,画家于西宁在艺术的艰苦追求中迸发出之一颗火花。 从此,他进入了一个浸透、吸收、反复消化文人画之美的时期。

丝瓜 112×69cm 1980年

当年,84岁高龄的黄宾虹大师为青年余熙宁所写的《白梅手卷》题词:“宋元时期的士大夫,纯粹以书法为重,他们过着书法的生活。”寿命长,又精于篆刻,此框有古意。” 这是对学生和弟子对艺术追求的高度赞扬,也是传授写意花的重要一点。“纯以书法作画”是不够的,必须有全面的修养和“篆刻的深刻理解”。 “才可以进入大厅。

藤蔓 138×70cm 1997

牡丹册四号 34×46cm 1975年

于西宁早在学生时代就得到了朱乐三先生的指导。 他努力临摹、刻制秦汉印章500余枚。 又研究瓦、印、钟鼎、石碑等。 近年还研究邓石如、吴昌硕等人。 西陵有学校八所; 黄宾虹亲自启发他们,连续练剑70年。 他把“深悟篆刻”视为书画家的终生必修课、终生基本功。 历经战火乃至“文革”浩劫而幸存下来的《黄宾虹珍藏秦汉印鉴补遗》手稿出版了。 这是余熙宁向黄宾虹请教篆刻时期最珍贵的纪念。 本书收录了黄宾虹收藏的秦汉古印58枚。 黄宾虹一一教导、讲解。 于西宁用毛笔用楷书一一注释。 是不可多得的学术研究瑰宝。 “这不仅体现了黄宾虹先生对古印、古文字的研究成果,也让读者通过这些文字感受到余熙宁先生早年勤奋、细致的治学态度。” (见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笔记》)此后,于熙宁无论做印,还是作画,始终追随秦汉。 他的艺术风格博大精深,与黄宾虹先生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西瓜 61×51cm 1981年

山果68×46cm 1985年

勤奋学习、请教、得到恩师黄宾虹先生的赞扬——这擦出的火花,成为于希宁人生艺术道路上的之一个转折点。 他在回忆录中说:“20世纪40年代,我在青岛教书时,有时会去北京散步,借机向老一辈专家请教……每次我都会先拜访先生。”黄宾虹在始皇马后屋,有时我会带一些作业来请教。宾虹老师的客厅很简单,前门有一个大木架书架,地上铺着芦苇席。他看书的时候,他经常把书从书架上取下来,坐在地上看书,所以书往往很多,打开的信件乱七八糟地留下来,进屋的人都得慢慢找地方坐下来。有一次,彬师傅洪抱着一本书,靠在信上睡着了,实在是太震撼了……”(《黄宾虹藏秦汉印鉴·回忆录》)在同一本《回忆录》中,余西宁写道,师父宾虹给齐白石老人写了一封信,推荐他作为青年学生去参拜和求教,从而促成了于西宁于1947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的首次个展。 黄、齐高尚的道德水准和认真的治学精神,给了当时不足35岁的于西宁深刻的启发和决定性的影响。 “做诚实人”——这是齐老师反复叮嘱的,让他作为后辈艺术家难以忘怀,受益匪浅。

端午怀曲子 68×68cm 1990年

1955年,于希宁来之不易的艺术追求中爆发出第二次明亮的火花。 从此,他进入了重新思考文人画、重新发现中国古代艺术传统的时期。

扁豆95×50cm 1979年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的巨变,给古代国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沉寂”。 20世纪50、60年代,虚无主义思潮猖獗,质疑中国画能否反映新的现实、表达新的思想感情。 “文人画”被彻底拒绝,山水画、花鸟画也被拒绝。 很多中国画家陷入了困境,无法前行。 时代呼唤有智慧、有勇气、有魄力、敢于创新的中国画先驱者。 1954年,被后人称为“中国画革新者”的李可染以一系列水墨山水写生成功地迈出了开拓性的之一步,预示了中国画的美好未来。 恰是次年,1955年,比李可染小六岁的于西宁年满40岁,被迫暂时放下艰难的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南下求学。 他从山东来到南京,再次师从于建华先生,重新投入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寻求中国绘画的创新之路。 艺术史研究和艺术古迹考察有两个方面: 理论探索与创造性实践齐头并进。 他首先前往江苏、山西、河南三省,参观古寺、石窟艺术、汉墓壁画、古代艺术宫殿地下遗址。 随后又前往甘肃麦积山、敦煌千佛洞、山西永乐宫、西安碑林,探寻祖国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宝藏。 ①不仅表现了他“读遍天下名著,游遍天下名胜”的治学精神,而且他从历史渊源和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概括,进一步毫无疑问地肯定了“行”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手段。 国画技法领先; 同时也肯定了中国书法艺术,这也是一门把握“线”变化应用的艺术。

尤其是草书,“线”的起、续、转、连的动作和组合,压抑、抬高、停顿、退缩的韵律感,多样而统一的形式美,早已被绘画所吸收。 不仅大大强化了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力,而且形成了一套中国画的技法特色。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并持续存在。 它日益受到历代画家的重视,不断丰富和提高“线”的表现力。 。 经过数年的历史和理论的重新学习,画家于西宁对传统艺术进行了现场考察,通过现存的各种文物,从楚、汉、金、唐,到宋、元、明、清, ,甚至现代经典。 他在欣赏和分析性画时,肯定了书画之间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并肯定这种关系形成了中国画的“书写”特征,并得到了优秀文人画家的大力发展和弘扬。 成熟并为中国绘画史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潜力无穷。 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打好用笔基础,研究讨论如何整理用笔规则,是造就我们新一代中国画家至关重要的两个基本点。 绘画语言的形成、绘画语言修养的水平、绘画创作的成败,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②通过对“文人画”的反思和总结,对古代艺术传统的重新发现和升华,画家于希宁的艺术探索和创新之路得到了加强。 在20世纪60年代,当虚无主义思潮仍在兴起,人们蔑视笔墨的力量时,他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在深入探索生活的同时,牢牢把握了中国画的本体规律。 “稳住青山不放手”,他就像一棵挺拔挺拔的大树,在时代的风风雨雨中伸展出茂盛的枝叶。

铁克百岁强 68×68cm 1998年

松鼠葡萄 68×68cm 1993

1955年至1965年,是中国画领域新旧交锋、形式与品质转型的十年。 这也是山水、花鸟画发展与困惑、进步与彷徨交替并存的十年。 于西宁用自己的才华、知识、修养、技能勇往直前,深入传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他坚持创造和探索新的道路。 优秀作品不时出版、展出、出版。 曾在济南举办个人活动。 美展(1963年)上,山东人民出版社曾出版过《于西宁画集》,但总的来说,是一把有力的武器。 一束闪烁的火花,隐约在伟大时代锋芒淬炼的历史时刻。

大藤 170×93cm 1979

20世纪70年代末,在经历了一场民族灾难——“文化大革命”的逆境后,于西宁年近七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十年来,老画家致力于快节奏的艺术改革和创新,迎来了他一生追求的写意花卉伟大突破和伟大创作的鼎盛时期。

新叶新知 151×82cm 1979

《常熟忆宋藤》作于1985年,是一幅用狂草笔法创作出明亮、雄伟、古朴的画作的代表作。 西宁先生写下了数行墨迹题跋,耐人寻味。 子云:“于熙画紫藤五十多年了,这十年他一直想突破成见,这十年他也是靠着五十年前常熟宋腾的灵感”虽然经历已经过去了,当时的情况还在他的脑海里,但他却从未忘记过。 这部作品标志着“突破成见”的“十年改革”,这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黄丝瓜 103×77cm 1998

子英 68×68cm 1992

“广而专”是于西宁改革成功的之一个契机。 他是画家、诗人、书法、金石、金石大师。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为他创作宏大作品的愿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擅长画紫藤、梅花。 两者之间,他主要画梅花。 为了专攻梅花,突破陈规,每年早春他都曾到江南写生梅花,深刻地把握了梅花如龙一般的气质、性格、精神和各种姿态。 一旦受到启发,诗与画就会同时迸发出来。 有关梅花的诗篇不下百首,有关梅花的佳作更是层出不穷。 ③先生。 西宁画梅,源于他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以及豪放奔放的气质。 他突破了杨无玖《梅花折枝》的轻盈飘逸; 超越了王士申的“欲与冷梅为友,与鹤行野”,一举写出了连根拔起的梅花,以及整体的风神。 振作起来、退出来得更快。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笔触越来越好奇,表现出万千气象、诗情画意。 70岁后,他创作了巨幅画作《墨梅花》(238厘米×120厘米,1985年)和《龙克雪魂》(194厘米×504厘米,1987年),采用了“简笔画”和“传统笔法”两种不同的技法。笔触”。 表达手段以我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为依据。 底座上的墨线如野草,蜿蜒曲折,密密麻麻,流畅反转,驰骋飞扬,谱写着“老科天铸下了决心,豪气铸就了坚定”——对民族灵魂的致敬。时代。

薛立姣 68×68cm 1994

阳城腊月仍暖如春95×65cm 1983年

近年来,于西宁的梅花系列在创意上愈发独特,在奇中求准,意境深邃博大,视角多变:时而仰望春日,时而嗅着花香。雪; 时而梅花盘旋,时而玉枝飞扬。 淡绿纯玉,忽红山雪海。 再现了画家执着的诗意、极其丰富的内心感受以及日夜探幽寻梅的流动的审美体验。 它体现了“想象而奇妙”的艺术思维和高超的表现方法,引导观者进入那个地方。 一种幸福的徘徊状态。 当然,如果一个人不爱诗,不懂诗,就很难充分享受西宁梅花作品所蕴含的精神世界之美; 同样,一个人如果不热爱书法,不精通金石篆刻,就很难理解西宁梅花作品的点线。 笔墨的条理、韵律、有力的构图也将难以辨识。

“画为贵物”、“画为贵境界”——于西宁的写意梅花,是创造最“草书成画”、最“精神境界”的杰作。

荷塘雨后余香 91×69cm 2000

“道清气盛”是于西宁变法成功的又一契机。 “习得而专”、“理清而灵满”是西宁先生七十多岁总结半个世纪艺术艺术的名言。 1984年农历甲子年清明节,王先生为自己从家乡偶然得到的早期作品《猿戏干藤》(132厘米×33厘米,1937年)写下了长篇跋文。潍县人。 后记中有一句话:“古今立法者,凡专攻知识、开悟充盈的人,都是熔炼真知、升华真知的精英。”这里,“把“气”提升到形而上的“道”的层面去理解,把“气”理解为形而上的“道”。要把“气”当成崇高的精神之物来把握,才能融真知,升华真知。这一理论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体系的重新认识,是结合个人艺术实践和审美体验的创造性感悟。

香入花骨 67×46cm 1983年

香港紫荆 262×67cm 1997

从本世纪初至今,关于“气”作为中国画基调的讨论甚少。 把握“气”比把握“神”更难。 西宁先生拿起“气”字来讨论“道”,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也是一个经验教训。 于西宁的写意花卉令人印象深刻,令人印象深刻,这是此的由来。 在艺术创作上,他将宾洪大师所画山水的整体大气观和“山中龙蛇”融入到写意花卉之中,赋予了花艺博大精深的气息,呼唤着最有力最有力的力量。强大的灵气,充盈宇宙。 心灵,震撼画坛、震撼人心。 黄宾虹评价唐代绘画:“严谨之中,以气取胜,绝无仅有。” 他还论述了宋代画中的“气”:“宋代画家皆从实中取气,米元章却从虚中取气,虚中实相呼吸、相应。” ④强调“气”“有呼吸才有生命;有呼吸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生命。深入浅出地讲深奥的东西,真是高深莫测。”层次讨论。取实处气,关键是提鼎用笔,将气势磅礴、浑厚捕捉到细微处;取虚处气,重点是提鼎。就是要心胸开阔,才能带动生机、真气、磅礴之气充满四面八方。又求“虚中取气”,最终获得“虚中固”,文笔力大,胸怀非凡。只有少数几个含义,如《端午怀曲子》(1990)、《澜石》(1989)、《好果子》(1987)、《出淤泥而不染》(1986)也用了深刻的意义。意境、深远的哲理、空灵的诗意内涵、丰富的生活体验,以质朴醇厚、古老而清新的形式语言表达出意想不到的意义和情趣。 外在的气息,“清清气爽”的精神境界。

恒云飞 雪球 59×96cm 1983年

洞凌霄 96×198cm 1984年

雪团吉祥 262×67cm 1997

“一点威风,千里欢风”——西宁先生的对联。 他的写意花卉正是在“一点”与“千里”的对立统一中展现了一个崇高理想的艺术世界。 凛然的灵气与欢快的风在此融合回响,震撼心灵、感染心灵,激起观者精神自我超越的意志与激情。

黄山紫藤 232×54cm 2002

“敬畏”、“快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文字与绘画统一的世界,一个历经千锤百炼、臻于完美的世界。 这样一个艺术世界的诞生和拥有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于西宁先生的花艺艺术与新中国50年同步发展。 他的造诣深刻而广泛,集中在世纪之交,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是东方文艺复兴的又一个里程碑。

1997.7.写于北京

注:①西宁与罗季子合编、于建华作序的《北魏石窟浮雕拓片选》,1958年由中国古典美术出版社出版,是本次学术考察的成果之一。

②见于西宁的《浅谈中国画笔法的运用》,载于198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研究》第2期。

③荣宝斋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精装诗集《雨西宁诗集》,收录了有关梅花的诗词200多首。

④见黄宾虹《古代画徽》(1921年)扬风神途,选入王伯民、钱学文主编的《黄宾虹画图语录》,西泠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⑤见《潘天寿谈艺术》,潘公凯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图形编辑器| 景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于西宁的花艺:点点威风千里欢风》发布于:2024-03-22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