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人:徐志熙 策划:黄文俊、杨勤、王敏莉

摄像师:戴嘉文

漫天飞雪,射杀白鹿,

漫画主人公易必远。

金庸迷们一定对上面的这副对联很熟悉,这十四个字取自金庸的一部作品名字的之一个字。

各个词所代表的作品有:

飞天 - 射雕英雄传 (1960)

雪——《雪山飞狐》(1959)

莲 - 不可说的故事 (1963)

天庭天龙八部 (1963)

《射雕英雄传》(1957年)是金庸“射雕英雄传”三部曲中的之一部,也是他的代表作,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侠文化的庆典”。

白居易——《白马西风呼啸》(1961年)——《雪山飞狐》短篇小说

鹿 - 《鹿鼎记》(1969年)(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韦小宝有七个妻子:沐剑萍、方怡、建宁公主、曾柔、苏泉、双儿和阿可。

笑声——《笑傲江湖》(1967)

书 - 《书与剑》(1955 年) - 之一部小说

《射雕英雄传》(1959年)是金庸“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被金庸小说读者称为“爱情的礼仪之作”。

侠客行 (1965)

易烊千玺——《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英雄传》第三部

玉皇大帝 (1956)

鸳鸯谱 - 双刃剑 (1961)

然而今天,伟大的英雄金庸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据《明报》报道,《明报》创办人、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

金庸从1955年到70年代一共写了14部武侠小说,保守估计金庸小说全球发行量已超过3亿册,粗略估计其作品的影视改编或改编作品已超过100部,可以说是小说界的“中国之一IP”。

2010年,金庸小说在大陆再版,金庸获得版税收入350万元,在当年作家富豪榜上仅排第12位。

金庸不仅是一位武侠小说家,也是香港著名报纸《明报》的创始人。

《明报》创办时,资本只有10万港元。1991年《明报》上市时,市值已达8.7亿港元,金庸持股60%。1992年,《明报》年利润已达1亿港元,金庸则以12亿港元资产位列香港富豪榜第64位。90年代,金庸已是香港报业大亨,是香港报业乃至传媒界的“报帮头目”。

富家少爷

金庸原名查良镛,出生于浙江海宁名门望族,查家有“七进士、五翰林”。康熙皇帝曾形容查家宗祠“唐宋以来世家大族,江南少有”,有万亩良田,藏书丰富。

著名诗人徐志摩是他的表弟。

他的父亲是一位受过西方教育的大地主,金庸小时候给他看的之一本小说就是狄更斯的《圣诞颂歌》。

这样的成长环境,加上家庭基因的天赋加成,金庸从小就是高材生。

15岁赚到之一桶金

金庸的商业天赋在中学时期就显露出来。他看到很多同学都在努力学习准备高考,他突然灵机一动,和两个朋友一起总结考试经验。他们收集了很多中考题目,三人分别进行分析解答,并将它们汇编成书,方便查阅。他们合作写了一本《初中生必读》,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于是,这本书不仅在丽水畅销,还畅销到周边的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份。三位小编辑靠这本书的收入,不仅在中学时期解决了温饱问题,高中毕业后还攒下了去重庆参加高考的钱。可以说,金庸用笔赚到了人生的之一桶金。

笔下的“霸道总裁”

那一年,金庸才31岁,在《香港晚报》做编辑。一天,总编辑告诉他,在报上连载武侠小说的同事不写了,需要他来接手。金庸从此开始了写武侠小说的旅程,这就是他的之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比他先连载这部小说的同事叫梁羽生。

金庸的武侠小说一炮走红。1958年,香港峨嵋电影公司将金庸在《香港商报》连载的《射雕英雄传》改编成两集粤语故事片。当时,金庸的小说还没有出版过集子。

金庸借着《射雕英雄传》的火爆,赚了一些资本,1959年他开始追逐梦想,创办了《明报》。(金庸:做生意就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不熟悉的事情就做不好。报社的工作我都做过,我熟悉,所以我就办了报纸。)

然而现实却颇为“惨淡”:《明报》创刊之初,发行量十分惨淡,报纸只能勉强维持生存。

《明报》创刊之初,金庸正连载《神雕侠侣》,“见了杨过,必后悔终生。”《射雕英雄传》续集《神雕侠侣》让金庸的销量稳定在6000册。

金庸以武侠小说让《明报》逐渐走上正轨,而后他以本名“查良镛”撰写的评论文章,又将《明报》推向香港知识分子必读报纸的地位。

金庸主修国际法,对国际政治和形势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六十年代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其评论独到犀利,阐释深入浅出,迅速扩大了《明报》的影响力。

下午写社论,写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晚上写武侠小说,写江湖恩怨、男女情爱。社论我写2000字,武侠小说我写5000字。我日复一日地写作,坚持了20年,足以让当今许多网络作家汗颜。

很长一段时间,《明报》的读者并不知道写武侠小说的“金庸”和写社论的“查良镛”是同一个人。

经过多年努力,《明报》在上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一家集报纸、出版、旅游、印刷,甚至房地产等业务于一体的报业集团,销量曾达12万份。

金庸用笔把自己写成了一位总统。

▲金庸办公室

朋友慷慨,老板吝啬

金庸对朋友很大方,出去吃饭总是愿意买单。当好友倪匡找他借钱垫付版税时,他毫不犹豫慷慨地答应了几十万块钱,最多还加了一句:“不要乱花钱。”

不过,他在稿费上却很吝啬。《明报》付给专栏作家的稿费并不多,但由于《明报》声誉良好,在《明报》上写专栏几乎是香港文化界人士身份的象征。金庸受人尊敬,没人能向他索要更高的稿费。

不过,还是有勇敢的人,那就是金庸的老朋友倪匡,还有他的妹妹亦舒。

倪匡跟他很熟,吃饭时,他趁着酒气,要求涨版税。金庸推诿抗拒,无奈只给他涨了5%,总比没有强。倪匡打 *** 训斥他,金庸却写了一封长信理情并茂地劝说,终于打消了倪匡的气焰。

倪匡的妹妹亦舒更是言辞尖锐,在《明报》专栏里批评老板吝啬,不付稿酬,金庸却不为所动,亦舒只好作罢。

这对在香港文坛不好惹的兄妹俩,就这样被金庸给收服了。

金庸认为,要管好企业,首先要管好钱,其次要管好人。严格控制版税的支出,显然也是他“管好钱”的一部分。

面对有才华的人,他愿意哄着他们,让他们施展才华,“有才华的人自然不会对你撒谎”、“谁跟我撒谎,我就马上开除他”。

金庸是一位学者,15岁时,他以学识挣得学费,后来又以写作谋生,以写作成名,以才华创业,就连他的经营理念也充满学者气息:“待人处事要真心诚意大侠传侠侣,不可虚伪。”

他的成功,确实如倪匡所言,在中国文人史上前无古人,在商人中更是少有。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他创办的明报集团,都在香港历史上写下了特殊的一章。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去世,享年94岁。

再见了,英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金庸先生去世了,英雄安息吧!》发布于:2024-05-24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