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年前,我的祖先来到了柬埔寨。180年后,我之一次来到中国,成为江西九江学院的交换生。”

2017年,21岁的林美玲来到江西九江学院。 这是她之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180年前,她的祖先从中国来到柬埔寨。 从此,她也有了“中国人”的身份。

中国对她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记者:魏其萌、谢善龙

从柬埔寨人到中国人,

重申中国身份

“小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要学那么难的中文。长大后,我发现中文给了我更多的选择。”

柬埔寨有数百万华人。 林美龄的曾祖父和曾祖母都来自海南。 到了林美龄这一代,她已经是第四代华裔了。 6岁时,林美玲被家人送入华文学校。 小小年纪的她,对繁琐、方方正正的中文极为抗拒,每天都想快点下课。 她不明白为什么家人要她读这么难的中文。

亲戚家和她同龄的孩子,和她一样,从小就被送到中文学校学习中文。 小时候,林美玲不明白自己和当地人的区别。 直到青春期十五、十六岁的时候,她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中国身份,开始有意识地了解中国文化,思考自己的中国身份对​​自己的意义。

18岁时,因为有中文基础,她选择了亚欧大学中国文学专业。 大学最后一年,林美玲到江西九江学院做交换生。 在中国,她看到了“另一个中国”。

“说实话,我对中国人的印象不太好。之一批来中国的中国老板大多文化程度不高,说话粗俗。我在工厂做翻译的时候,经常会发生矛盾。”中国老板和柬埔寨员工之间的矛盾,而且很多中国人在柬埔寨从事灰色和黑色产业,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环境,也造成了很多安全问题。他们进入公园后自由度受到限制,但现在很多人都不再招募了,我周围的柬埔寨当地人也对中国人有同样的看法。” 来到中国后这个想法开始改变。

从中国到柬埔寨,再从柬埔寨到中国,用了近两百年的时间。

1840年, *** 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由于战乱,林美玲的祖先无奈逃亡,来到东南亚国家柬埔寨,跟随一位辣椒种植园主打工。 长期以来,华人被地方 *** “同化”,华文教育受到打压,东南亚多国的中华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贬损和破坏,造成华人的“中国性”群体被显着削弱甚至几乎中断。

1966年,柬埔寨华人完全入籍。 20世纪70年代,柬埔寨的华文教育受到打压。 “再汉化”在此期间遭遇重大历史转折,华人家庭的华文教育也受到一定影响。 1990年后,中国的快速发展也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汉语的经济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当中国家庭与中国文化再次碰撞时,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

来到中国后,她发现中国人很有礼貌,素质很高。 还有很多中国美食,虽然刚到中国的时候,因为不习惯江西的辣和咸,她瘦了几斤。 现在火锅、江西米粉……都成了她的更爱。 在一次和老师们的聚餐上,她看到一个小老师竟然能吃这么多,这再次刷新了她对中国的印象。 正是在这些日常细节中,她打破了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在中国的这一年里,她真实地看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干净宽敞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车流、友好的中国朋友,在绚丽的霓虹灯下,林美玲再次惊叹于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多年以来,我对自己的中国身份产生了民族自豪感。

我在九江大学读书的时候,留学生学院宿舍的阿姨们最喜欢柬埔寨的学生。 他们在中国保持着柬埔寨人赤脚的习惯,地板总是一尘不染。 虽然我是华裔,但我的生活习惯和柬埔寨当地人是一样的。

本科毕业后,她再次申请来华攻读研究生。 目前,她是上海同济大学的学生。

中国家庭,

世代相传的习俗

“因为我们家人知道我们是中国人,知道我们的根,所以只要我们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就会教中文,我们都会在中文学校学习。”

她的哥哥比林美玲早三年学中文,她的亲戚也学了中文。 然而,只有林美玲在大学里选择了中国文学专业,而且她也是唯一一个能一直说中文的人。 其他亲戚大学时选择了其他专业,都是柬埔寨语+英语授课。 从中文学校高中毕业后,她就没有再接触过中文。 他们的中文都说得不好,所以年轻一代很少用中文交流。

但长辈中,如果有亲戚来拜访,还是以方言(海南话)为主。 年轻一代中,只有林美玲和她的哥哥小时候会说海南话。 当时,亲戚们请林美玲教表弟说海南语。 但当她到了上学的年龄,她的家人不再对林美玲说方言,因为他们担心影响她说普通话和柬埔寨语的能力。

“虽然长辈们口口声声说他们没怎么上过学,也没有我们年轻一辈那么快乐,但他们确实懂得很多语言,而且这么多年了,他们仍然会说。” 林美玲说道。 说到林美玲的母亲那一代,她母亲的妹妹更擅长说普通话和海南话。 她的母亲能听,但不会说太多,而林美玲的父亲不仅会说海南话,还会说潮州话。

林美玲还注意到,她的爷爷奶奶柬埔寨语说得不太好。 经过询问,她得知我的世界180中文版,他们虽然在柬埔寨上学,但都是全日制中文教学。 当时的制度是,学柬埔寨语就不能学汉语。 两人之间,父母还是选择了全日制学习汉语。 因此,林美玲的祖父母一说柬埔寨语,别人就知道他们是华裔。

在柬埔寨乡村的一座墓碑里,埋葬着奶奶林美玲的父母、两个姐妹和她们的丈夫。 他们是红色高棉残暴统治的受害者。 在柬埔寨华人社区,仍保留着丧葬的习俗。

不仅如此,中国家庭的长辈们也会保持两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柬埔寨的重大节日也过,中国的重大节日也过。 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冬至、清明节、饿鬼节等。

说到这里,林美玲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她家以前也遵循海南的风俗。 清明节在家祭拜,冬至上坟。 小时候,我到家乡的奶奶家扫墓。 当我向老师请假时,老师对她说:虽然我是柬埔寨人,不扫墓,但我也知道扫墓是在清明节。 十二月谁来扫墓? 你在骗我吗? 翘课。 林美玲每次拉着妈妈解释请假的事,都是哭笑不得。

所以现在,为了方便,我们也在清明节前一周去扫墓。 除了华人流传下来的祭祀仪式外,当地华人在元宵节期间还会组织大型活动,灯火通明,装饰五彩斑斓,热闹非凡,节日气氛浓厚。

奇迹般的是,一群留在海南的亲戚通过微信联系上了林美玲的母亲。 回国后,她通过微信让奶奶和弟弟的孩子们取得了联系。 跨越180年的时光,两国离散的亲人在这个时代重获联系。 他们用海南话交流,当地口音消除了久别重逢的陌生感。 海南的亲戚告诉林美玲,“你奶奶的口音真地道。”

2002年,柬华理事会提出华文学校改造计划,积极推动柬埔寨华文学校实施“柬中双语教学”,并采取将柬埔寨历史文化纳入华文教材等多种措施,推动柬埔寨中文学校真正实现柬埔寨特色化。华文教育融入主流社会。 ,积极为华文教育最终融入正规教育创造条件。

电视剧、火锅、“支付宝”

柬埔寨掀起中国热

“我休学一年,就是为了在中国多呆一年。很多中国电视剧都被翻译成英文了。一些柬埔寨人即使看不懂英文,仍然看中国电视剧。他们基本上都看过《A》花千骨”。

林美玲之一次回到柬埔寨时,给家人和朋友带来了很多她最喜欢的“中国特色菜”,但他们因为口味不同而无法接受。 但一年后,林美玲发现螺蛳粉、自热火锅等产品在柬埔寨已经非常流行,周围的人都在当地寻找“中国特色菜”。 她很惊讶。 她的朋友告诉她,“看中国电视剧的时候,剧中的主角在吃饭,所以我们看电视的人也想尝试一下。”

近年来,随着中国影视作品的涌入,柬埔寨人民受到中国的影响,就像韩流对中国的影响一样。 许多 *** 报道尤其是中国影视作品进入了柬埔寨年轻人的视野,柬埔寨人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 *** 中,他们看到了中国高铁发展的惊人速度。 周围不少人感叹:中国变了,其他国家已经追不上了。 感谢洪森首相选择中国作为柬埔寨的铁哥们。 他当时做出了一个伟大的举动。 有远见地选择。

201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着增强。 中国资本和技术的大量涌入,给柬埔寨带来了巨大的发展。 刚回国时,林美玲感到很不舒服,因为不能使用支付宝。 她当时就想,如果柬埔寨有支付宝就好了。 很快,柬埔寨开始出现类似于支付宝的支付应用程序,也是由中国人创建的。

“我发现发展有时并不需要很多年。柬埔寨有很多年轻人,他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我们缺少的是这个时候可以帮助我们的兄弟。有中国对柬埔寨的支持, ,我们一定能很快赶上。”

目前,华人在柬埔寨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华人热”现象再度出现。 林美玲告诉记者,她90%的朋友都会说中文。

“再中国化”已成为中国周边国家逐步明确的基本文化战略。 可见,韩国从2000年起就恢复使用汉字,并在中小学实施了1800个汉字教育; 在“脱亚入欧”的叫嚣之后,日本也允许日本学生重新开始学习汉语,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日本学生。 人们正在参加汉字水平测试; 越南与中国边境贸易蓬勃发展,汉语已成为与英语一样普及的外语; 近年来,新加坡 *** 领导民众开展“讲华语运动”,新一代华人使用普通话越来越普遍。

可以说,新一轮汉语热彰显了周边国家对中国未来的信心。 中国的发展将带动东亚周边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 林美玲现为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作为两国之间的“桥梁”,她表示:希望中柬两国继续合作。 作为一个中国人,她希望双方越来越好。

(本内容为“柬埔寨网APP”客户端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客服小倩授权,未经许可转载将视为抄袭侵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180年前,我的祖先来到柬埔寨; 180年后,我之一次来到中国》发布于:2024-04-14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