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号

1933年8月10日,刚入秋,在赣南瑞金一个偏僻的村庄里,一位戴眼镜的绅士青年,以火热的热情,为心中的“她”写了一首诗,并发表在当天的《红色中华》报纸上。

“她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着通往苏维埃中国的道路,每个人都能听到她、认识她……”沙科夫称赞道。

那一天,是她——《红色中华》创刊100周年的日子。30岁的沙科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编委会主任。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沙科夫和很多憧憬美好未来的年轻人来到江西瑞金,在泥墙瓦瓦的房子里,他们用笔作为武器,记录下那个年代惊天动地的事件。

“红色中国”,名字中的火红,代表着青年们对新中国的热切向往,他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他们为新中国英勇奋斗的足迹。

向88年前在硝烟弥漫的新中国人民致敬!

沙科夫讲话

发行量超过《大公报》

1931年,即这轮全球经济危机的第三年,非虚构故事、言情杂志成为治愈人们心灵伤痛的心灵鸡汤,美国大众杂志《读者文摘》大受读者追捧。

中国国内形势也愈加动荡,长江发生严重水灾, *** 对红军发动一系列“围剿”,日本密谋制造和发动“九·一八事变”。

此时此刻,世界或许还未感受到赣南一个山村一角将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变化。

11月7日晚,瑞金市叶坪村举行灯会,表演、放烟花,热闹非凡。

在一间泥墙瓦房里,21岁的电报员刘因用收音机播送了“全国苏维埃之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消息。这封电报是当天刚刚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发出的之一封红色电波。

犹如黑暗中的闪电,从此,中国 *** 的声音和它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通过红色中华通讯社的无线电波,跨越万里山河,传送到了全世界。

一个月后,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 报纸《红色中华》创刊。从1932年2月4日起,《红色中华》成为苏区 *** 中央局、苏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 *** 、苏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局联合主办的中央报纸。

长期以来,红色中华报社与红色中华是两个名字,同一个编辑部,1932年底,红色中华编辑部仅有两名专职工作人员。

编辑李一芒家住瑞金市,离编辑部有十里地的距离。每周六下午,他从瑞金市骑车到叶坪村,在中央 *** 大厅里做编辑工作,晚上随便找个地方住下。第二天吃完午饭,把稿子发出去,就骑车回城。

29岁的李一芒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军人,24岁参加南昌起义,任南昌起义参谋团秘书长,还在上海从事党的保卫工作,1932年10月至1933年1月,他担任《红色中华》主编约三个半月。

中央红军长征时,《红色中华》在中央苏区出版240期,发行量由最初的3000册增加到4万多册,超过了当时著名的《大公报》。

瞿秋白是苏联时期《红色中华报》最后一任社长,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苏区,带领工作人员一直到1935年1月,连续出版了24期《红色中华》,报道红军主力转移,鼓舞苏区军民继续战斗。

苏区读者热烈称赞《红色中华》是“我们苏联人民新生活的表现”、“全苏联人民的声音”。

“时至今日,《红色中国》仍然是一块取之不尽的红色宝藏,成为研究中央苏区历史的权威文献。”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梅黎明感叹。

作为党史研究专家,梅黎明走访过全国多家革命历史博物馆,他发现,这些博物馆在介绍相关史料时,经常引用同一份报纸《红色中华》。

从2013年开始,历时5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将中央档案馆珍藏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影印本整理成电子文本,共计约1520万字,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为更多人了解和研究这段革命历史和红色 *** 史提供了资料。

1935年11月25日,长征时已到达陕北的红色中央通讯社恢复 *** 、文字广播,《红色中华》重新出版。当时还不知道瞿秋白在苏区继续出版《红色中华》,所以继续沿用长征前的期号,为第241期。

1937年1月,迁至延安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根据 *** 中央的决定,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1月29日,第324期《红色中华》报更名为《新华报》,在延安继续出版。

西欧国家

苏区“高频词”的出现

乌云从不曾过去,作为新生人民政权的“耳朵”和“喉舌”,《红色中华》见证了 *** 人执政演练的初心与使命,记录了苏区军民战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记者利用新华智云“媒体大脑”对《红色中国》中的高频词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群众”一词在《红色中国》中出现了10886次,仅次于更受欢迎的“红军”,后者出现了13316次。

千百年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新奇的变化,农民获得了土地,工人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妇女获得了解放,儿童实行了义务教育,苏区全体人民享有了民 *** 利。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 已经宣告成立。……它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工人、农民、士兵和劳苦大众的广大人民的国家。”《红色中国》创刊号上发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告(之一号)》透露,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红色政权是属于人民的。

井冈山中国干部学院教授刘富春分析,积极动员根据地军民参加苏维埃建设,是红色中国宣传报道的首要任务,共发布命令、条例、指示等形式正式文件473份,内容涉及苏维埃建设的各个方面。

“全体农民、妇女、儿童等都跑上来,满脸笑容地欢迎我们……”1933年3月30日,《红色中华》第65期用整整一版报道了苏联干部和红军战士组织春耕突击队,帮助群众进行春耕的情况。

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也是红色中国的主要任务。“发展”一词在《红色中国》中出现了2779次,“经济建设”出现了677次,“春耕”出现了948次。

激烈的反“围剿”战争一直是《红色中国》关注的焦点。“敌人”“革命战争”“围剿”分别出现3843次、1586次、1263次,位列前100个高频词。“红色中国”通过报道红军胜利的消息,鼓舞了全国人民反抗 *** 反动派统治的决心和信心。“胜利”一词在《红色中国》中出现了4039次。

1931年12月14日, *** 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余名官兵在赵博生、董振堂等人的领导下,顺利发动“宁都起义”,加入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兵团。

发表三天后,《红色中华》就发表了《宁都士兵起义》的报道,报道了这次起义。

“红军第五兵团从成立以来,受到各地工农群众的热烈欢迎……”起义成功后,在瑞金举行了欢迎大会,起义将领在 *** 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红中央通讯社。《红色中华》以《第五兵团派代表视察各机关》为题发表这则消息。

中国 *** 很早就认识到,只有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红色中国,斗争一词出现了3895次,其中思想斗争出现了100次,群众斗争出现了139次,武装斗争出现了46次。

“红色中华民国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成立的,发表社论、发表宣言,号召人民群众武装起来,开展民族革命战争,谋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刘富春说。

1936年1月3日,已在瓦窑堡复刊的《红色中华》专门发表新年献文,庆祝“革命新年”。

“1936年已经开始,斗争的画卷正在我们眼前展开。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四省,我们几万英雄的人民革命军,正在同血腥的日寇进行着艰苦的斗争。……我们希望,1936年的革命大风暴、大火焰,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扫入汪洋大海。”

刘富春介绍,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全国人民抗日浪潮高涨,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当时“红色中国”的重要内容。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职工在图书馆阅读《红色中华》报纸

观察世界、报道世界

中央苏区地处偏僻,但绝不是封闭的山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导人时刻关注着这个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世界,《红色中国》也对这个世界进行着观察和报道。

在西伯利亚北部,北极圈内有一个小镇叫伊加卡,居住着30多个民族。夏天河水解冻,小轮船14、15天就能到达。冬天,夜长梦多,气温可降至零下60摄氏度。

1933年4月,《红色中华》杂志发表题为《北极圈内的苏维埃新城,一个白天整天、夜晚整夜的奇境》的文章,向读者介绍了伊加尔卡的情况。

北极镇

那时,北极对于苏区人民来说并不算太陌生,“北极”一词在《红色中国》中出现了15次。然而,当读者还在想象这个遥远的地方时,宁静总是被战争打破。

《红色中国》频繁转载塔斯社、路透社等外国通讯社文章,内容多围绕莫斯科、伦敦、华盛顿三大 *** 中心。据数据分析,“苏联”出现3432次,“美国”出现692次,“德国”出现648次,“英国”出现506次,“非洲”和“美洲”分别出现14次和10次,周边国家“印度”和“朝鲜”分别出现58次和79次。

同一地区的报道主题比较相似,涉及莫斯科、列宁格勒的报道内容多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苏联反帝国主义斗争;涉及英国、美国的报道则多反映帝国主义国家关系和工人运动。

当时,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才成立十余年,红色中国以极大的热情和好奇注视着这个既友好又遥远的国家的一举一动。

“之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五年计划更加重视全国电气化。最近,苏联人民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兴建水电项目的命令。”

《红色中华》专门刊登了《苏联1935年即将竣工的三大水电工程计划》,介绍苏联水电工业建设情况。

在遥远的北冰洋,苏联为了对北冰洋的特殊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沿海各站设立了广播电台。

“以前在北冰洋过冬的旅人,多半是与世隔绝的,现在却能与外界沟通,不再像以前那么孤独了。”《红色中华》欣喜地报道了苏联开发北冰洋、建立广播电台的消息,向苏区读者介绍“胜利前进的苏联”。

《红色中华》尤其关注邻国日本的动态。据刘富春统计,《红色中华》共发表国际 *** 信息936篇,其中有关日本的报道593篇,占63%。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中国 *** 高举抗日旗帜,通过“红色中国”报道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和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事实,同时揭露了 *** 蒋介石向日本妥协、放弃国家 *** 的可耻行为。

1933年4月2日出版的《红色中国》详细报道了日军对中国的大屠杀。

“从3月21日起,日军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增派兵力,向辽西、绥中一带集结……同时,日军用20余架飞机掩护轰炸,低空投下炸弹,劳动人民死伤众多,房屋到处被烧毁,一眼望去,一切沦为焦土,使人感到无限悲凉凄惨!”

1934年7月31日,红色中国的一位记者专程拜会中央主席 *** ,询问时局和红军抗日先遣队的情况。

《红色中华》以大版面发表了《 *** 同志关于时局和红军抗日先锋队的问题》一文。这篇谈话揭露了 *** 不顾民族危机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大举进攻苏区,阻挠红军北上抗日的事实,表达了红军将士彻底打破 *** “围剿”、抗击日寇的信心。

*** 背叛华北漫画

已出版漫画100余幅

60 多个图表和地图

“来吧,我也把华北卖给你们!”一名 *** 士兵说,并把一名正试图从海上踏上中国大陆的日本浪人拉上了岸。

这是1933年5月8日发表在《红色中国》第77期上的一幅漫画,揭露了 *** 军阀出卖华北 *** 、向全世界签订卖国条约的丑恶嘴脸。

苏联时期,《红色中华》不仅报道内容丰富,还出版了100多幅漫画、60多幅图表、地图,图文并茂地向苏区读者介绍国内外时事以及苏区政治、经济、文化面貌。

中央革命根据地 *** 出版研究专家闫帆分析称,一份报纸要想受到读者欢迎,除了刊登高质量的 *** 稿件外,离不开优秀的版面设计、美术插图等。

“这些红色漫画大多采用朴素明快的形式和粗犷的线条,内容生动尖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斗性。”刘富春研究发现,鉴于当时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通俗易懂、简单易懂的漫画成为帮助苏区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红军主张的重要宣传体裁。

批判也是无情的,苏联时期,共青团中央巡视员郑茂德在于都县巡视期间,为了挣一顿饭钱,偷偷把县保安局的一头骡子卖了。

腐败郑茂德

事件曝光后,《红色中华》在第134期上发表了一幅漫画《腐败分子郑德茂》。画中,头戴五角星帽子、拿着“办公费”大吃大喝的郑德茂,心里想着一头骡子。腐败分子的丑恶形象跃然纸上。

*** 人很早就认识到了绘画人才在宣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929年12月, *** 在为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中,对红军的宣传工作作了明确规定。

“应加强军政治部宣传部美术科,出版石印或油印画报。为加强军队美术科,应集中全军绘画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这一时期,苏区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漫画家,代表人物有黄亚光、赵品三、胡烈等,他们的漫画作品遍布中央苏区各地的墙报、传单、标语,甚至战壕墙壁、防空洞里。

1933年7月14日,《红色中华》创刊号刊登了潘汉年的社论《反对 *** 法西斯主义的白色恐怖》,文章配上了黄亚光创作的漫画《打倒屠杀工农的刽子手—— *** 》。漫画中的 *** 刽子手手握着带血的屠刀,脚踩着一堆革命群众的尸体,充分暴露了 *** 反动派与人民为敌的本质。

黄亚光漫画

创作《红色中华》漫画,对黄亚光、赵品三等人而言,只是一份 *** 。黄亚光主管中央出版工作,他还是中国苏维埃民族银行钞票、苏区邮票设计、绘制方面的专家。

赵品三当时是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俱乐部的主任,负责设计红军的军服,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红军“小八角”列宁帽、灰布军服,都是这位漫画家创作的。

在《红色中国》第203期上,有一张欧洲地图引人注目,地图下方,几乎有半页内容都是文字,介绍英法德意四国概况,分析各国在世界局势中扮演的角色。

“英国是历史最悠久的帝国主义国家,位于欧洲西部……它对欧洲大陆的政策是维护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

“法国现在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帝国主义……之一次世界大战后,它是主要的战胜国”;

闫帆说,这些在战争中留存下来的漫画、地图等,生动地勾勒出了中国 *** 领导的中央苏区军民光辉的战斗历史,反映了苏区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解放后对享受新的文化生活的迫切愿望。

红色中国学会工作人员

中缝设置“农业知识”专栏

出版《养牛秘笈》

从开始的纯文字版式超变传奇,到漫画、图表等新样式,尽管条件艰苦,缺乏照片,《红色中国》的版式设计却不断改进和创新。其栏目丰富多彩,有社论、要闻、专电、时评、红区建设等,还出版《红色火焰》文艺副刊。遇有重要革命纪念日或重大政治斗争,还出版“纪念专刊”或“专号”或“号外号”。

《红色中华》是 *** 宣传和组织群众、表达时局观点的主要平台,其中社论最能体现其宣传方向和舆论导向。博古、周恩来、张闻天、任弼时、项英等人都为《红色中华》写过社论,共计80余篇。

“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大举向外扩展,发展革命战争,使苏维埃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胜利。但此时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鼠疫问题……这是一个我们应该认真注意并立即解决的问题。”

1932年1月13日,红色中华发表之一篇社论《大家起来搞卫生防疫运动》,作者是苏联中央 *** 副主席项英。当时,中央苏区正面临敌人的围剿,战火频发,苏区的防疫工作刻不容缓。

《红色中华》的栏目设置灵活、轻松,常常围绕党当时的重点工作开设专题栏目,如《突击队》《铁锤》《铁棍》等专栏,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

锤柱

1933年11月26日《红色中华》杂志“铁锤”专栏刊登了《强行命令的乡苏维埃主席》一文,文章指出,宁化坞区黄金乡主席黄龙彪居然用强行欺骗的方式“扩充红军”,骗走了20多位老人,结果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铁锤”专栏,顾名思义,批评毫不留情,直面矛盾、有理有据的批评报道,犹如重锤,锤炼着坚强的党组织。

“《红色中华》堪称是一本记录苏区风风雨雨的百科全书。”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图书档案馆馆长熊逸新介绍,《红色中华》在关注时事的同时,也力求全面报道苏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常刊登一些小发明、小知识、小常识,方便苏区人民生产生活。比如,第171期中间专门设立了“农业知识”专栏,刊登《养牛小窍门》。

当时,邓颖超是《红色中华》的热心读者和积极的撰稿人,曾任 *** 中央苏区局宣传部、组织部干事, *** 中央驻中央苏区局秘书长。

1933年8月10日,《红色中华》创刊100期。为庆祝《红色中华》创刊100期,她写下了《让红色中华飞向全中国》的祝愿:“《红色中华》是在苏联和红军胜利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从创刊号到100期,逐渐完善和发展,编辑人员也比以前更加积极了……发行量由原来的几百份增加到三万多份,并正在向四万份迈进,是一份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职工在图书馆阅读《红色中华》报纸

他们是记者

冲锋在前线的战士

1930年冬,王观澜告别莫斯科,结束了三年多的学习。

次年8月, *** 特意调他到中央苏区工作,除在苏维埃之一次代表大会秘书处负责宣传工作外,还参与了“红色中华”的筹备和创建。

那一年,王观澜才25岁,他们的办公室只有几张桌子,编辑部只有两三个人,外加两个报务员。

后来担任红色中华学会秘书长的任志斌当时只有16岁,他记得当时办公条件虽然简陋,但大家不分昼夜地收集、撰写、编辑、校对稿件,虽然很累,但心情很好。

“我们要使这份报纸成为苏维埃运动的指南针,努力工作。”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号在《前言》中阐述了这份报纸的宗旨和使命:“发挥中央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推翻帝国主义 *** 的统治……取得民族的胜利。”

从此,这群满怀理想、热血的年轻人,与红色中国会、红色中国共同成长,铭刻下了英雄的青春岁月。

他们是记者,更是奋战在前线的战士。

34岁的周一溥是《红色中华》的首任主编,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后在周南女校任教。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徐特立、何叔衡等人,并通过他们认识了 *** ,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8年4月15日,周一礼在开封被捕,敌人用烧红的烙铁烫伤他的皮肉,周一礼被折磨致死,身上布满烧伤疤痕。

出狱后,周一犁作为中央代表来到中央苏区,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红军总前委组织部长、红军中央军政学校政治部主任。

瑞金的冬天阴雨连绵,周一黎带病工作,不久就病倒了。王观澜成为事实上的主编,直到1932年8月从红色中央出版社调任。

“她个子不高,热情而活泼。她用四川口音自我介绍说:‘我叫李伯昭,我是来采访您的。’”这是一位红军将领对苏联时期红中央通讯社早期编辑部人员的评价。

1931年秋到达中央苏区的李伯昭是《红色中华》为数不多的女编辑之一,虽然次年就从红色中央通讯社调到中央红色政权办公室担任秘书,但她仍然坚持为《红色中华》写稿。

在《红色中国》历任主编中,有一位主编有着传奇经历,他的工作涉及司法、检察、民政、邮电、交通、卫生、金融等多个方面。

他叫梁百泰,25岁从莫斯科东方大学毕业后,任比罗比詹省(今哈巴罗夫斯克)法院法官,从事革命法研究和司法工作。

1931年9月,Liang 到达了中央革命基地地区,并参与了中国苏联的之一条红色宪法的起草,“中国苏联共和国宪法的概述”,成为红色正义的先驱。

他也是1932年4月的红色记者,他担任“红色中国”的代理主编,并撰写了诸如“今年大选的初步摘要”之类的文章。

的中国高管领导力学院的学生在图书馆阅读了新的中国报纸

在中央红军的主要部队进行了漫长的 *** 之后,Liang 和Qu 在1935年3月的苏联地区继续进行斗争。

Qu 和Liang 于同年出生,同年被捕,并于同年去世。

自20岁以来就患有严重的肺部疾病。

1935年6月,Qu 演唱了“国际作品”和“红军歌曲”,并喊着“中国 *** 的万岁”和“千载难逢的 *** ”等口号,当时他平静地走到执行地面上,交叉地坐着,坐在腿上,坐在腿上,dring子弹,dring子的子弹,散发出鲜血,并在英雄中死亡。

在漫长的 *** 前夕,他对同志说:“我不知道我的个人命运将来会是什么,但是我可以向您保证,我将为革命而战。”

这是对党记者对党无与伦比的忠诚的生动描绘。

*** 同志以这种方式为Qu 收集的作品写了铭文,以称赞他:他为人民工作的精神,面对困难的愿意,他在著作中保留的思想将永远存在,永远不会死。

*** 是短暂的,但历史无穷无尽。

在过去的88年中,超过150个新华社为派对和人民牺牲了生命,以忠诚和鲜血的方式写下了宏伟的人生赞美诗:Zhou Yili,Qu ,Qu ,Yun,Yun,Li Zhuru,Shen ,Shen ,Huang ,Huang ,Li ping,Shao ...

在过去的88年中,新华社多年来一直融入了新华社的生活中。

致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88年,不变的初心!》发布于:2024-05-25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