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深圳这座城市令人惊叹的物理外壳,或许我们需要以更加多元的视角去关注人,用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去挖掘水泥丛林中的精彩故事,需要创作出更加优质、更加精彩的文艺作品,向世界展现深圳的灵魂,深圳人也需要让更广阔的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成为文化的载体和容器,也将书写和创造一座城市的传奇。

当我们从物质文明的角度回顾深圳四十年的发展成就时,会收获很多引领时代的经验和赞誉。反观这座城市令人称奇的物质外壳,或许我们需要用更加多元的视角去关注人,用更加丰富的言说方式去挖掘水泥丛林里的精彩故事,创作出更好更精彩的文艺作品,把深圳的灵魂展现给世人。我们需要建设与城市发展成就相匹配的新型精神文明,深圳人也需要让更广阔的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

自几百年前的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大潮中,创造了一座又一座世界级城市,成就了无数绚烂的城市传奇;相比之下,深圳或许更年轻一些,但这也意味着深圳人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我们在为未来而创造,我们在创造新的文学艺术可能,我们也将创造新的城市叙事。让我们用“新”字引领的三个概念,来描述深圳的文学传统、文化生态以及科技引领的表达可能——对应“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

传统-新都市文学

今年,深圳作家吴军作品《都挺好》荣获人民文学中篇小说奖。作为扎根深圳的作家,吴军先后创作了《我们不是一个人》《亲爱的深圳》《皇后大道》《万福》《同乐街》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并多次获奖。她写作数十年孜孜不倦,始终以深圳题材为创作主题,注重观察和记录深圳各色人等,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产生共鸣。

以吴军为代表的“文学深军”实际上正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学传统,他们不只局限于关注“移民、农民工、草根”等主题,拒绝给自己简单贴标签,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

如果用一个概念来形容深圳作家的写作,那就是——新都市文学。

城市是新的,文学是新的,文学中描写的城市生态、记录的人的生活都是新的。如果我们站在大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深圳作家所开辟的传统和所记录的生活: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二是整个人类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大规模、快速的城市化、现代化浪潮。所谓城市化、现代化,不仅仅是现代工业、企业、物流和现代立体城市的城市面貌和物质文明的创造,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问题、困境和纠结,也必然会滋生新的梦想、希望和可能。深圳作家在发现新问题、探讨新方法、探索新梦想,记录城市新的历史。

最终,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们接受了工业技能培训和现代教育,进而永久定居下来,融入城市文明;来自其他城市的移民一方面适应新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在碰撞与交流中释放新能量,与原住民一起成为城市新公民,创造出新的城市空气、新的城市文明。

无论是吴军对城市变迁暗流涌动的现实主义书写,还是蔡东对城市的浪漫主义想象,邓逸光对城市历史的追问与对人性的追问,王国华在《大街小巷志》中对城市细节的体味……深圳作家立足新兴城市,关注当下、关注现实生活,紧密共鸣于新时代文化思潮,当得起“新城文学”五个字;而“新城文学”也应该成为深圳作家所创造、诠释和弘扬的一种新的文学传统。

此时此刻——文化新生态

2023年以来,深圳文艺创作竞相展现文艺新气象。原创舞剧《咏春》全国巡演百余场并首次赴新加坡演出,实现口碑票房双丰收,并走出圈层、走向海外,在香港家喻户晓。作为全国首部人工智能题材原创舞剧,舞剧《深AI你》全国巡演反响热烈。“我的城我的歌”——新时代中国城市民歌节,组织10场歌会,联动27个城市,近50组民歌歌手,近5万观众参与,让深圳成为中国民歌新高地,为城市综合营销贡献文艺力量,有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尤其是舞剧《咏春》的成功,极具标志性和开拓性,将个体奋斗故事与时代风貌相结合、将精湛的舞美与炫酷的舞台技术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的叙事语言相结合,为深圳新文化生态建设起到了明显的示范样本和理念推动作用。

时代和地理环境赋予深圳,深圳的文化生态因为难以界定而新,因为包容而宽容,如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这里的文化元素既有中国,也有世界,既有自然,也有社会,既有科技,也有人文,既有传统,也有前沿。经过40多年的文化积淀,显然深圳正处于能量爆发的临界点。

深圳依山傍海的自然环境孕育出《深圳自然笔记》、《深圳自然博物馆百科全书》等业界领先的自然科学图书,深圳充满未来感的建筑形态、高科技企业园区和实验室、宽松开放的人文环境精品传奇,激发了陈楸帆、张然、刘洋、吴岩、王诺诺、海宇等科幻作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最现代化的城市深圳,却有着最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犹如珍稀的候鸟飞向市中心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恰恰象征着深圳文化生态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并由此带出文艺创作的勃勃生机。

梦想——新技术话语

2024深圳设计周开幕式上,深圳城市形象片《敢为人先》隆重发布。这是继去年设计周发布城市形象片《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之后,深圳围绕特区精神推出的第二部城市形象片。利用影像艺术的方式,每年推出一部视觉形象片,系列阐释特区精神,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在国内并不多见。

今年的《敢为人先》片长只有三分多钟,讲述了一个追梦的温情故事,刻画了深圳敢于突破的开拓者、攻坚克难的拼搏者、坚韧不拔的创新者的“城市布景”和形象。影片一反城市形象片常规的“信息+景观”表达模式,用抒情、梦幻、写意的视觉语言,让亿万人民领略到深圳人、深圳城市、深圳情怀、深圳梦、深圳故事的非凡魅力。

深圳拥有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科技与城市不是一个范畴,但又紧密相关,科技的进步会创造出新的文化生态,科技创新的背后和前台往往是人居环境的更新迭代,可以说深圳是一座用科技创造梦想的城市。

难得的是,深圳从官方到民间,都能够以包容开放的姿态面对新的科技发展、新的媒体传播和新的艺术表达,并积极响应、全身心投入,从而催生出海内外观众愿意共情、分享的新型文艺作品,进而推动深圳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并有可能产生由深圳开创的“新技术话语”。

所谓“新科技话语”,并不只是在题材上关注科技、科幻,也不只是用新技术、新媒体为我们的文艺作品做好影视IP。今天是一个游戏、网剧、网络短剧、竖屏剧、互动剧、游戏电影的时代,也是一个人工智能、数据共享、万物互联、仰望星空的时代。新的变革即将来临,文化、文学、艺术的生态和形态都将发生改变。或许只有深圳人清醒地认识到,既然站在了前列,就要以更敏锐、更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的可能性,打破学科的藩篱和壁垒,学会在新的科技环境中畅游。

只有秉持“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胸怀,有走出深圳、放眼全国、站在世界的胸怀,才能建设属于深圳的学术共同体、文学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创作出既本土化又国际化的优秀作品,弘扬深圳自己的文化传统,讲好深圳自己的故事,让这座城市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正所谓,凝聚“深圳身份”,展现“全球视野”,期待深圳用新的文艺作品书写新的城市传奇。

(作者汪洋为上海大学 *** 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新文艺,书写新都市传奇》发布于:2024-05-24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