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为什么要指鹿为马呢?
赵高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个架空皇帝,操弄皇权的宦官。赵高本是赵国皇室远亲,秦灭赵后,他被施加宫刑。由于长的端正,才华出众,擅长典狱之法、文学、书法一流、力气大武功不错,被秦始皇启用。赵高聪慧、才能出众,又能见机行事,拍马屁也是恰到好处,深得秦始皇信任,成为嬴政身边红人和得力助手,秦始皇命其教授胡亥典狱之法、文学,成为胡亥的老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病逝。掌管遗诏和玉玺的赵高野心顿起,说服李斯篡改诏书。立胡亥为帝,传假诏书害死秦始皇长子抚苏、大将军蒙恬。设计害死李斯,蒙骗胡亥不上朝,鼓动胡亥修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赵高以丞相位独揽朝政,大肆迫害屠杀忠臣良将,排除异己。
眼见天下大乱,六国复出,赵高野心进一步膨胀,他要取代胡亥称帝。对外可以反秦之名起事,对内群臣会支持吗?指鹿为马就是赵高试水之举,窥视群臣对胡亥和自己的态度。于是当着胡亥和群臣的面拉出一只鹿,告诉胡亥这是一匹马,傻呵呵的胡亥回答是鹿,赵高坚持说是马,胡亥反复观察再次确认是鹿,赵高让胡亥问题群臣,大多数人明白赵高的阴险,所以回答是马,只有几个耿直的朝臣回答是鹿。赵高大喜,认为群臣大多数会屈从自己,篡位之事可行,也马上命人杀死那几个回答是鹿的人。
公元前207年,赵高杀死胡亥,但出人意料的是,当赵高坐在龙椅上时,群臣却是不跪。无奈之下,赵高立子婴为帝,打算徐徐图之,不料子婴快速设计除掉赵高,诛杀赵高全族。
可叹赵高不知足,指鹿为马帝位图,不料子婴意外出,身死连带全家族。
赵高为什么要指鹿为马?目的是什么?
宦官们获得皇帝赏识以后,参预政治,侵吞朝臣之权,常常干些随心所欲的勾当,以求更大限度地实现个人意志。 他们贪赃枉法,为所欲为,想蒙骗皇帝一人并不犯难,但是要躲过满朝文武大臣的耳目却并非易事。朝臣们总是采用各种方式 *** 宦官,回敬其侵权行为,所以宦官参政更大的威胁不是皇帝本人,而是来自文武大臣的监视与揭露。为了顺利实现自己的愿望,宦官们常常观察试探大臣的态度,认同者便加以勾结,异志者便严加排挤,在勾结奸佞打击异己的结党营私中运用了许多政治手腕。 指鹿为马是宦官对付大臣的之一招。宦官们一旦获得皇帝的宠信,势倾朝野,总是对威胁自己势位的朝臣严加防范,目的是不让他们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为自己增加麻烦。为此弄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是采取行动的先决条件,指鹿为马就是用来试探朝臣,把握大臣对自己态度,区别知己异己的重要办法。这一颇具戏剧性的检测手段是由秦朝宦官赵高创立的,赵高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位驾驭皇帝胡作非为的大宦官,他假造始皇遗诏,害死公子扶苏,拥立胡亥当了二世皇帝。他还教唆胡亥大修始皇陵墓,用苛法对付百姓,又大兴土木修建骊山宫城,闹得天下汹汹,起义蜂起。赵高一方面用“频见不尊”之说欺骗二世皇帝,掩盖罪责;另一方面对在朝之臣 *** 恐吓,实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独裁政治,排挤陷害朝中正直官员。 尽管如此,他仍放心不下,于是又创造了指鹿为马这一招来检验在朝大臣的态度。有一天,他请二世皇帝升朝理事,让人把一只没长犄角的鹿牵到殿上。赵高指着鹿对二世说:“陛下,您看这是一匹多么独特的马啊!”胡亥抬头一看,见眼前站着一只鹿,便说:“丞相错了。这哪里是马,不明明是一头鹿吗?”赵高反驳道:“不,这可不是鹿,而是一匹马,不信您仔细瞧瞧。”胡亥左瞧右看,好像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看来看去,总觉得不是马而是鹿。其实赵高如此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就是要借机看看群臣的态度,所以他见二世皇帝执意认定是鹿,便说:“陛下不信,请问一问群臣。” 胡亥便向侍立两旁的群臣道:“朕看这是一头鹿,丞相偏说是匹马,你们说是鹿还是马?”群臣们深知赵高的 *** ,连李斯丞相都被他弄得满门抄斩,我等怎敢说“不”字?于是很多人都说这是马。赵高一看心里美滋滋的,自以为得计。可就在这时,有三五个不知深浅的人仍争执着说这是头鹿。因此赵高心里已对这几位大臣恨之入骨。赵高一手导演的这场儿戏,是鹿是马成了赵高区分知己异己的衡量标准,用此小计,赵高就轻而易举摸清了朝臣们对待自己的态度。所以刚一退朝,他就派人在路上把说是鹿的几位大臣全都杀掉了。 明代魏忠贤也深谙此道。他百般讨好献媚,得宠于熹宗皇帝朱由校。魏忠贤爬上司礼太监的位置后,又结党营私,不遗余力地打击迫害政敌东林党人,干出许多罪恶勾当。但一些不知廉耻之人,为了借魏忠贤的 *** 与势位继续往上爬,便在全国上下刮起一股替魏忠贤歌功颂德大建生祠的歪风。奴颜 *** 的浙江巡抚潘汝桢于天启六年六月之一个上疏奏请建立魏忠贤生祠,说什么:“东厂魏忠贤心勤体国,念切恤民,州县百姓戴德无穷,公请建祠。”“玩童皇帝”朱由校马上批示:“宜从众请,用建生祠。”从此各地上呼下应,建祠之风越演越烈,很快刮遍全国,上自封疆大吏阎鸣泰、刘诏、李精白、姚宗文之流,下至普通武夫商人以至流氓无赖都竞相效仿。他们强占民田,拆房毁屋,甚至砍伐坟地树木,寻常百姓哪个敢反对!各处生祠都建得富丽堂皇,把魏忠贤塑造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救世主的模样。 与建祠之风相应,魏忠贤把对待生祠的态度也当成了衡量人们对自己是否忠诚的标准,很简单,倡导则忠,反对则异。魏忠贤以此为区分敌我的界线,乘机大肆培植私党,诛除异己。潘汝桢请建生祠,御史李之待会稿仅仅迟了一天,立刻被看成异己分子,削职为民。蓟州道胡士容建祠时因没写文章为记,遵化道耿如杞建祠时没有叩拜,都被抓进监狱,判处死刑。随着建生祠之风盛行,吹捧奉承之举也达到荒谬绝伦的地步。丰城李永祚连上十疏对魏忠贤歌功颂德,被加封太子太保之号。当时所有奏书都不敢直呼魏忠贤名字,而称“厂臣”,皇帝的奖励诏书也都用更高赞颂之词。人们喊他九千九百岁,崇拜之势,天下如狂。近人岳鸿举《明代杂事诗》中这样写道:“干儿义子拜盈门,妙语流传最断魂。强欲为儿无那老,捋须自叹不如孙。”说的就是人们对魏忠贤的疯狂崇拜。当时百官中奸小之人纷纷拜倒魏氏门下充当干儿,竟有“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之多,有个礼部尚书顾秉谦,时已老态龙钟,捋着长须对魏忠贤说:“本想做您干儿子,可惜胡须已白。”于是让他的儿子做了魏氏之孙。魏忠贤喜不自胜,赏给他文银200两,以示嘉奖。 魏忠贤借建生祠之风试探群臣,鉴别敌友进而诛除异己,安插心腹,在熹宗朝作威作福六七年,成为明代三大权阉之一。他虽已势倾朝野,但还是常常做些指鹿为马的花招试探人心,这表明宦官集团猖狂恣肆之中不乏谨慎小心之术,他们常靠这些智术对付朝臣,为的无非是常立不败。
赵高为什么要指鹿为马?
提起“指鹿为马”这个典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这个典故是司马迁记载的,说赵高想造反,又怕大臣们不听他的,就事先做了个实验。什么实验呢?那天,赵高牵了一头鹿,跟秦二世胡亥说:“皇上啊,我给您挑了匹千里马,您看看喜欢吗?”
胡亥一看就笑了,说:“丞相是不是看花眼了,这分明是一头鹿!”
这时,赵高笑眯眯地问群臣:“你们也都来看看,这是鹿还是马?”
在这方面,中国人尤其是官场上的人,向来都目光如炬,一眼就看出了赵高的用意,于是都纷纷说:“这分明就是马呀!我们家的马就长这样!”
这下把胡亥也弄糊涂了,回家擦了好几瓶眼药膏。
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成了选择站队的更佳教材。但是,有一个问题却让大家都很疑惑:马跟鹿相差多大呀?你说成是牛也比说马要像啊!赵高干吗非要说成马呢?
赵高作为五千年奸臣的代表人物,他选择这么做,肯定是有理由的。这个理由,得从物种灭绝的角度来说,因为在当时,确实有一种鹿跟马很像,只不过现在见不到了,所以才让大家很疑惑。
据《尔雅翼·释兽》记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土人谓之马鹿。”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有一种鹿,跟马长得非常相似,“绝似”,尤其是把它的角去掉之后,看上去跟马就没什么区别了,当地人都叫它马鹿。
另外,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还记载了当时的一种马,长得也跟鹿非常相似:“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然而有千金之马而无千金之鹿者,何也?马为人用而鹿不为人用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种马,跟鹿很像,价值千金。但是世上只有千金之马而没有千金之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马对人有用,而鹿却只能杀了吃肉。
现在我们就应该明白了,赵高之所以那么明目张胆地“指鹿为马”,其实并不是因为他多么嚣张,而是当时确实有一种鹿跟马非常相似,也有一种马跟鹿非常相似,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
对大臣们来说,这样就很有面子了:我可不是趋炎附势之人,确实是两者太像了,我一时看错了!
毕竟大家都是官场上的人,面子上要过得去。
另外,再给大家说一下,《韩非子》中记载那个故事,其实是说卫嗣君的。卫嗣君这个人挺有意思,柏杨说他最会耍小聪明,确实不假。
比如有一次,卫国的一个县令晚上回家一掀被子,露出下面一张破旧的席子,就叹了口气。结果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卫嗣君送给他的一张新席子。这个县令百思不得其解:昨晚我家里没别人啊?我就随手那么一掀,一秒钟都不到,怎么就被人发现了呢?
原因当然是卫嗣君派的卧底,时刻都在关注着官员们的一举一动。这个方面倒是跟朱元璋很像。
还有一次,一个商人去集市做买卖,被管理集市的人刁难,这个商人就贿赂了他一下。结果第二天,这个管理员就被请到了王宫,卫嗣君笑眯眯地看着他,说:“昨天某时某刻,你是不是受贿了?”
这个管理员也吓坏了:当时只有我跟那个商人在呀,没见有别人呀?是谁告的密?
这时,卫嗣君说:“别猜了,那个商人就是我派下去的!”
卫嗣君就是这么一个人,很喜欢探听别人的隐私,还把这个当成治国的手段,最终让卫国越来越衰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赵高为什么要指鹿为马 赵高为什么敢在二世面前指鹿为马》发布于:2023-03-3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