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解读受害者心态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种人,总喜欢以受害者自居,总习惯性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他人对自己不够友好。这种心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分两种:一种是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一种是自己没做什么,却被人要求做什么事情,而他觉得对方要求太多。两种情形都可能会受伤。

之一种受害者心态,本不该自己做的事情因为看不惯而去做,做了没有效果或者反而收到批评,从而很受伤。或者出于所谓的好意,不适当的插手了本不是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他人造成了影响,招来批评,从而受伤。他的潜意识是,我做了这么多,又不是为了自己,不管结果理不理想你都不应该批评我。你又不是什么救世主,为何插上救世主的翅膀?没有救世主的能力,还强做救世主的事情,德不配位呀。

第二种受害者心态,本来该自己承担的责任结果变成了别人要求去做的,反而觉得对方要求太多,对自己不够友善过于苛刻,内心觉得很受伤。他的潜意识是,你不应该要求我,应该尊重我。而关键是他本身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尊重他的想法意味着他继续他的目中无人和自以为是。

两种受害者心态归根结底是缺乏谦卑之心和敬畏之心,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导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什么可恨,核心也就在这里。一切的根源在自己身上,却还怪罪并迁怒于人。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做一个类比。类似一个人吃完西瓜随手把西瓜皮扔到了马路上,恰好有一个人经过并踩到了西瓜皮,摔了一跤。摔跤的人埋怨他:"你为什么把西瓜皮扔到马路上?"结果他回应:"你没长眼睛,不会看路啊?"貌似他的振振有词也有些道理,别人要是看路就不会摔倒。可是他忽略了自己该负的责任:把西瓜皮扔到垃圾桶而不是马路上。之所以他觉得他的行为没问题,是因为他曾经看过别人也扔过西瓜皮,所以就觉得自己扔也无可厚非。所以所有的责任都在于对方,和自己无关。对方对自己的要求"你为什么把西瓜皮扔到马路上",他觉得是别人在找茬,在无理取闹。可笑的逻辑!一个目中无人的人永远是受害者心态,总觉得他人不够友好,对自己要求太高,是别人的问题。

对于一个对自己缺乏自律的人,别人一个即使很合理的要求,他也会觉得高了。因为他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标准不同:宽以待己,严以待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没有任何毛病。这个可恨未必是他主观想要的结果,更多是客观造成的结果。所以凡是觉得自己常常是受害者的人多去觉察下:自己是否在披着可怜的外衣行可恨之事?不要告诉我你不是故意的,你是无辜的,无论有意无意对于他人是一样的,因为他人都受到了伤害。

比如刀子嘴豆腐心。实质是,只有刀子嘴,没有所谓的豆腐心。豆腐心无非是为自己的刀子嘴做了一件冠冕堂皇的外衣而已,好让自己的刀子嘴合理化,绿灯放行,大行口舌之快。这是一种极度自我极度自私的表现,只强调自己的动机,而不讲后果。难道一个不懂医学的人出于好意去救人,由于不专业把人给救死了,轻松的甩出"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的,我本来是想救活你的"这样的一句话就可以毫无干系?

有的人太自以为是了,潜意识里把自己看得比天还高,我讲的我想的都是对的,即使错了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认为不是故意的。注意,这里是说潜意识里,并不一定只是外在看起来很张扬的人。有的人外在很柔弱,内在却很张扬,自己觉察不到而已。自以为是的人眼睛都在向外找借口,而不是向内找原因。所以,自以为是的受害者,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因此,自己受害者的心态永远伴随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人是可怜的,是内在没有发育完善却还要应付超出自己能力的世界,难为他们了。其实本质上他们还是个孩童心态,情商太低,喜欢以自己的喜好去横冲直撞,撞到头破血流还很伤心,怪这个世界怎么没有温暖,自己的命运怎么这么悲惨。

情商太低的人建议不要轻易帮助别人,否则可能会很容易受伤。因为缺乏觉察力,伤害了他人还浑然不知,受到别人批评自己也觉得委屈,出力不讨好。要去掉不委屈很简单,不出力就好了呀,关键是自己是否看得惯,管得住自己。很多时候是忍不住才去管的,去做的。而恰恰这个忍不住是一个没有界限感缺乏谦卑敬畏的表现,没有人邀请你来越厨代庖啊。

所以,受害者心态们如果不能识别自己潜意识中的心智模式,将永远找不到受害的真相,这样的受害还将继续下去。

社会心理问题:受害者心理

关于社会心理问题:受害者心理

从湖北襄樊女企业家停止捐助5名“不感恩”贫困大学生事件中,我们看到受捐者的不感恩和捐助的“索谢”,以及舆论对此事喋喋不休的争议和交锋,杂文家鄢烈山先生在某报撰文认为,这暴露出当下中国社会一种病态,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互相猜疑互相防范。人变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不宽容。相当多数人都怀有一种“受害者心理”――好一个“受害者心理”,这个角度的观察是敏感和睿智的,抓住了当下中国社会心态的一大基本特征:相当多数人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都站在受害者立场带着一种“受害”情绪,当下舆论的对抗、偏激、苛刻、冲突大多源于此。

“受害者心态”不是一个抽象的词,你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弥漫于网络跟帖中,夹杂在街头巷尾的闲聊中,深嵌在许多 *** 事件中,甚至就隐藏在你的潜意识中。

一场考试或考核,无论程序多么公平、制度多么规范,落选者总会以“必有黑幕”的受害心态,来看待这场考试,感觉其后必有一双罪恶的双手在操纵着一切,而且这种猜疑总能赢得舆论共鸣。一项 *** 新政或改革,即使平衡了各方利益、照顾到了弱者利益,舆论总会站在受害者立场来苛责这项改革,臆想着存在一个剥夺利益者。在有关穷人富人的舆论争议中,这种心态表现得更明显,没有多少是非原则的认知,充斥着受害者的情绪发泄,网友用最极端的语言指向那些他们眼中的“施害者”。

受害者心态不仅存在底层身上,而似乎是一个普遍心态,不少掌握着一定资源、相对强势的阶层也有这种心态。对国内顶尖富豪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富豪认为,财富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感觉自身是仇富舆论的受害者。公务员心理压力很大,杭州一个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公务员中有心理问题的占近17%;常有民企老总抱怨压力大,白领更是抱怨成为“过劳模”,医生更是抱怨后代没几个会继续当医生。

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失衡,这应该是受害者心态普遍化的之一个原因,有人是因为处于真实的利益受损境地而有受害心态,比如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有人是因为遭遇舆论敌视而感到受害,比如富人和医生群体;大家似乎都在断裂的舆论语境中互相伤害。第二是社会存在着一种垄断着各种资源的权贵阶层,权力无坚不摧无孔不入,制度很多时候对他们形同虚设。社会存在着这种“通吃性”的超强势群体,没有人会有安全的感觉,从民企老总到高级白领,再风光的阶层也会感觉自己是弱者。最后源于制度的不规范,制度更大的功能在于能给人以稳定的利益预期,而我们当下的不少制度还不规范,透明性、法治化、规范性程度较低,公众难以有稳定的利益预期,不信任和猜疑之心自然横行。

一个大多数人都感觉受益的社会才会是健康和理性的,普遍的受益感才能让人们之间充满信任,才能让人们看问题时更有宽容之心,才能使人们带着一种寻求共识的'平和心态讨论问题。而一个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受损、受害的社会则完全相反。

首先,正如鄢烈山所言,人与人之间会变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不宽容。人人都是“受害者”,哪里还会有宽容和平和,自然会带着一种“他人即是地狱”的对抗心态去看待他人行为――在言语上,表现为网络空间中愈演愈烈的话语暴力。在舆情上,表现为舆论空间争议性、交锋性话题越来越多,人人“得点小理便毫不饶人”。在行为上,表现为暴力冲突的增多,强烈受迫害意识下的暴力会比一般暴力强得多。在这种刻薄的舆论喧哗中,大家带着一种对立情绪互相讨伐,不是想着寻求共识而是想着互相伤害,结果形成莫大的舆论内耗。人人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发动攻击,冲突越来越剧烈、侵害越来越理直气壮。

然后是舆论失去理性,没有了多少是非感,更多是一种站在受害者角度的道德优势。宝马车撞人了,会首先被解读成为富不仁的富人炫富作恶;穷人即便做错了事,也会赢得同情,富裕成为一种舆论原罪――不少人不是以是非看问题,而是带着强烈的阶层对立铯采 和“站队意识”:我们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我们要团结起来向那些“施害者”抗争。

受害者心态弥漫,也使人习惯性地拒绝反省自身的责任,总感觉自身很无辜,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承担责任和义务。在不少问题上我们多数人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施害者,但习惯了受害者心态后,公众常常会放弃对自身的反省。比如环境保护,许多问题缘于大多数平庸的人那些庸常的恶――从随地吐痰到随手倾倒垃圾,从使用塑料袋到私车废气,从乱砍滥伐到频繁使用空调,可我们谈环境污染时,只会倾向于把自己当做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的责任。再比如反腐败,人人都在“喊打”,可一旦自己有了机会,“照腐不误”。

受害者心态使得责任与义务缺失,规范和秩序失衡,体谅和宽容也随之变得稀缺。 ;

【“受害者心态”的心理解析】

【“受害者心态”的心理解析】

为正视听,先澄清:本文中说的“受害者婊”,是指他人并未给予实际伤害,但仍然觉得自己被亏欠、被辜负的人。不是指被性侵、被家暴、被伤害的人。

分享三则笑话:

1.

有一个女人对丈夫说:“你为什么不给我买那个1000万的别墅?”

丈夫说:“我买不起。”

“那你为什么娶我?”

丈夫:“......这两者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你娶我就必须给我幸福。现在我的幸福=1000万的别墅,你不买,我就没有幸福了......”

2.

一个男人进入一个新公司,因为不认真,能力差,又热爱八卦,公司将他辞了。

他说:“什么破公司,容不下我这种人才。”

别人问:“你有什么才?”

他回答不上来。

于是说:“虽然我没啥本事,如果在一家好公司,我的潜能就会激发出来了好吗!”

3.

女人揪了一把自己腰间的赘肉,说:“我最近胖了。”

丈夫说:“好像是有点。”

女人大哭:“都怪你!”

丈夫懵圈:“我又没把肉都堆你身上去。”

“要不是你,我不会生那么多气。不生这么多气,就不会暴饮暴食。不暴饮暴食,就不会发胖。”

以上笑话中的人,你我都不陌生。

他们以行为、语言,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都是你的错!”

他们走路踩到狗屎,吃饭硌到牙齿,交友遇见渣仔,做事撞上骗子,都怪别人,与自己无关。

这种心态,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受害者心态”。

即,永远自认为是受害者,他人永远欠自己的。

哪怕明明有错,哪怕自己懦弱又无能,还是不停的怨天怨地怨众生。

这种“受害者”会让身边的人透不过气来。

她会觉得你帮她,是理所当然。觉得你对她的一丁点疏忽,就是亏欠,就是对不起。

假如一个人谈到问题时,总是‘你你你你你’,或者‘他他他他他’,这种人,你有多远离多远。

因为TA会把责任全部推给他人——

谈到婚变,只怪丈夫;谈到贫穷,只怪社会;谈到工作,只怪领导或同事;谈到人生,只怪父母......

这种人,不会面对自己的失败,更不会改变自己的失败。

他们只会绑架他人,为自己不努力、不执行、不改变、不负责找各种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错误。

于是,他们就成为苦毒的化身,身边的人亦为此苦不堪言。

妹年轻时,交过一个男朋友,帅,高,当时一懵就昏了头。

但后来发现,好皮囊下,未必有相应的好人格。

对方最令人窒息的点,就是永远都在贬损他者。

提到A,说A哪里哪里不好。

提到B,说B有过什么什么丑闻或糗事。

提到C,说C做过的决策,让自己陷入怎样怎样的失败。

后来妹问他,为什么你总是在骂别人?

他说,因为只有在心里把别人打趴下,我才能舒服。

分手后,他顺理成章地骂妹,如同过去骂其他人一样。

如今过去好多年,听说他愈发惨淡,工作不顺,婚恋更是不顺。这与妹预料的差不多。

一个人如何议论他人,往往就是他内心的投射。

你是幸福的,看见的世界也会一片金粉洋洋。

你是暴戾的,你眼中的世界就会一片血雨腥风,刀光剑影。

当你总是骂骂咧咧,一直怨天尤人,那么只能证明,你是一个自我价值极低的人——你不喜欢自己。

觉得自己是个low 货、 *** 或废物......

这种自我认知是非常危险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证预言”,讲人会不知不觉地,活成自认为的那个样。

你如果认为自己差劲,就不会积极努力,去改变目前的困境,等到失败又一次来临,你会说:“看,我果然差劲!”

于是预言成真。

大家可能会理解为,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可能也就是自我价值感低,人生易失败,没什么大害。

不止于此!

TA会攻击。

TA会认为,我是受害者,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我不爽时骂一下人、打一下人怎么了?!

就这样,TA成为戾气本身。

甚至成为罪恶本身。

美国有一个电影,叫《美丽田园下的罪恶》,改编自真实案件。

里面有一个恶毒至极的妈妈。

她叫格特鲁德。

案发时,格特鲁德37岁。已经怀孕13次以上,生过7个孩子,流产6次,几任丈夫都离她而去,有一个情人,也只是天天向她要钱。

她不间断的吸烟,患有哮喘病、支气管炎和神经衰弱。

这样的人生,确实不幸。

但最糟糕的是,她就是一个有受害者心态的人。

她的困窘、贫穷与劳碌,都是自己造成的,与他人无关。但她不承认。她百般地攻击他人,以合理化自己的失败。

这个替罪的羔羊,就是一对寄养在她家的小女孩。

这两个小女孩是姐妹,姐姐叫西尔维亚,只有10来岁。

格特鲁德将小女孩关在地下室。不给水喝,用烟头反复烫她,在女孩无法吞咽时拿棍子捣她的脸,把她拖入浴缸,注入滚烫的水,号召自己的孩子们都去折磨她。用可乐瓶塞 *** ,疯狂地踢 *** ,让女孩吃屎,用烧红的铁线在她肚子上刻:我是一个 *** ,并以此为荣。把她关在笼子里,让所有人来观赏。

最终,女孩被活活折磨至死。

后来在法庭上,格特鲁德说:

“那女孩死了,不是我的错。

我没有钱,我的丈夫跑了,女儿未婚先孕。

我满屋都是吵闹的孩子,我情人只想要我的钱,我和他生的孩子天天哭泣个没完,我对糖浆上瘾,我有时候觉得我病了。

我没有不对。

从她(死去的女孩)进屋以来,她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只是不好的影响。

我教训她,我做了我份内的事。我没有错。”

当所有人都证实她有罪。她仍然拒绝承认。她大声嚎叫:不,他们都在撒谎,所有人,所有人......

她觉得,自己也是受害者,为什么大家要骂她,为什么不宽恕她?

这就是受害者心态最可怕的地方。

当TA陷入自我同情,她会觉得,自己永远无辜。哪怕她伤人,辱人, *** ,都是有理的,都是无罪的。

就和格特鲁德一样,一直在说“我没有错,我没有错,我也是受害者”。

《挪威的森林》里,永泽说过一句话: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最卑劣的人做的事。

John W. Gardner则说,自怜最容易成为更具破坏性的非药物麻醉。

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感悟?

因为,一旦人迷恋于自我同情,离变坏,也就一步之遥了。

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

困在自我哀怜里,不辨是非,混淆黑白,作恶而不自知。

谈到这里,你大概会跟我一样憎恶这种人。

但我要提醒你,很多时候,“他们”就是“我们”,“她”就是“我”,“受害者婊”不是别人,就是自己。

你也许就有受害者心态。

你也许正在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各种托辞。

不管你承不承认,都要记得,别以受害者自居。长此以往,别人没害你,你会害了自己。

面对困境,别怨怼,别逃避。像孙行者一样,哪怕被万人排斥,承受百年孤苦,仍然不怨不怼。

在往事之前,俯下身去,说:我做的,我负责。

于是,他的苦难,都成为他的修行。500年后,在某个霞光万里的清晨,他与玄奘一起上路,取回经卷,救赎众生。

你只有勇于担当,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你只有承担自己的一切,并超越一己得失,才能解除封印,跳出五行山,以自由之心,看见更大的世界。

丁俊贵

2018年7月25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为什么会有受害者心态 为什么受害者是错的》发布于:2023-03-29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