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组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穿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陶渊明是(朝代)诗人、辞赋家。
2.关于词义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较辨析理解词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与《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属”语义相同,都解释为“类”。
B.以今证古理解词义:“绝路”在现代汉语中意为“走不通的路”,那么“绝境”在文中可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C.结合语境理解词义:“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字,根据上下文语境可译为“邀请”。
D.借助偏旁理解词义:“诣”偏旁为“讠”,通常与言语、说话有关,“诣太守”中的“诣”字,意为“拜访”。
3.用自己的话说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意思。
4.本文篇幅虽短,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请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偶遇桃林→发现(进入)桃源→①→离开桃源→②
5.“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跨越时代,历经千年,为什么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答案】
1.东晋
2.B
3.围绕“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到处都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回答,意对即可。
4.围绕“①访问(探访、拜访)桃源②再寻桃源”回答,意对即可
5.围绕“①没战乱、没剥削、没压迫②自然环境优美富饶③社会环境和平安定④人民生活幸福快乐⑤民风淳朴、热情好客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⑦反映人民愿望⑧对黑暗现实不满”等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第二组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A.便要还家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列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桃花源做铺垫,第②③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生动形象,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B.“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C.“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现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D.“皆叹惋”,叹惋桃源外百姓与桃花源百姓生活差异巨大,也叹惋桃源外的百姓遭遇到压迫、剥削、战乱之苦。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笔法简洁,内涵丰富。详细具体地描述了渔人与桃花源人的人物对话,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B.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逐渐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C.虚实相生,亦真亦幻。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的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的天衣无缝。
D.层次清晰,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结构非常严谨。
【答案】
1.A2.B 3.B 4.A
第三组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1.请写出加点词的古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①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
②
③
无论
④
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4.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答案】
1.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要说,(更)不必说
2.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3.“晋太元中”“秦”“汉”“魏晋”这些时间名词,一方面交代了桃花源中人的来历,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另一方面,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地方,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
4.示例:陶渊明收推崇的原因在于他建立了一座真正的生命精神丰碑,这座丰碑的背后没有刻意、没有雕琢、没有染尘,宁静而淡定、平凡而从容、自然而随性;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不放弃对美好精神家园的重建;有着傲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谄媚权贵的性格。
【《陶潜传》(节选)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第四组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要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悉如外人(2)便要还家(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 *** 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甫行数里/珠可历历数也B.见四野禾苗油油然/才美不外见
C.其俗洵美矣/吾妻之美我者D.方担粪灌园/方欲行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余 顾而 慕 之 以 为 此 一 家 之 中 有 万 物 得 所 之 意 自 恨 不 如 远 甚 也
5.【甲】【乙】两文所展示的生活图景很接近,但两文所寄托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两文分别说说所表达情感的差异。
【答案】
1.全、都 同“邀”,邀请 率领
2.(1)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2)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3.D
4.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5.【甲】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通过描绘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以及未能比及的遗憾之情。
【乙文参考译文】
第二天,我住宿在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路,看见四周的田野里禾苗油绿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辛勤耕作。大概这是江北的风俗,妇女们也参与耕田劳作,如果拿这和西北地区那些游手好闲、不从事生产的男子相比,这里的风俗确实要美好得多。偶尔我放弃骑行,步行经过一户农家,这家的男主人正在给菜园里的作物施肥,而女主人正从井里打水洗衣。门前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树郁郁葱葱,孩子们嬉笑玩耍,鸡犬的叫声此起彼伏。我看着这一幕,内心充满羡慕,认为这一家之中,万物各得其所,和谐安宁,我自己深深遗憾,感觉自己的生活与他们相比,远远不及。
第五组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 *** 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补全下列“文言词语积累卡”。
文言词语
理解词义的方法提示
解释
悉如外人
查阅词典法:①详尽、详细;②尽;③全、都
A (填序号)
阡陌交通
古今异义法: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 (填文字)
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一词多义法:①刚刚;②正、正在;③方圆
C (填序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 *** 女俱耘于田间。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1.A:③
B:交错相通
C:②
2.①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②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3.和谐安宁,自得其乐,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以上素材整理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后台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桃花源记》文言文综合练习(五组)》发布于:2024-06-2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