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内容

在复习中,小瑞感受到“关联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桃花源记》复习时,他进行了一场互文性阅读之旅。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下列阅读任务吧。

《桃花源记》互文性阅读

在互文性阅读中,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文本之间相互影响、交叉重叠,带领读者认识文学和文化传统。

汉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乏尽,饥馁殆死。

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永无登路,攀缘藤葛乃得至上。各噉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嗽。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糁。便共没水逆流,行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而悉问来何晚,因邀还家。

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 *** 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刘义庆《幽明录》

《桃源行》①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②,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③,近入千家散花竹。[批注1]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④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批注2]

【注释】①此诗取材于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是王维早年作品。②隈隩(wēi yù):曲折幽深的山坳河岸。③攒云树:云树相连。

攒,聚集。④房栊:房屋的窗户。

(1)批注1:这两句在写景上运用了的空间顺序,云、树、花、竹,相映成趣,营造了一种的氛围。

批注2:王维将“桃源”称为“灵境”“仙源”,看似与《桃花源记》的主题相悖,其实不然。纵观整首诗的内容,

(2)读过刘义庆《幽明录》后,小瑞与小安展开了讨论。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瑞:学贵有法。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我们常可运用积累迁移法、联系语境法、查阅工具法和偏旁推断法。

小安:是的,文中“晨肇既不识之”中“既”和《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的“既”意思相同,都是“①”的意思。

小瑞:理解词义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像“缘溪行”中的“缘”解释为“②”但这个意思并不符合“缘二女便呼其姓”的

语境。

小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缘”还有如下义项:①凭借,靠着;②攀援;③缘分;④因为。结合语境,我们可以判断“缘二女便呼

其姓”中的“缘”应选择“③”(填序号)这个义项。

小瑞:如果手头上没有字典,我们可以借助偏旁推断字义,比如“捉向所失流杯”的“捉”是“扌”旁,可推断它的意思是“④_____

_”

小安:你说的很有道理。当然,学习文言文,我们更要能透过文字触摸人物情感。比如文章最后一段提及“百鸟啼鸣,更怀悲思”,你觉

得以下哪种鸟的形象更符合语境?

A.子规

B.黄鹂

小瑞:我觉得应该是:⑤理由是:

(3)根据要求,完成对《桃源行》的批注。

(4)《幽明录》《桃源行》和《桃花源记》具有“互文性”,请联系三篇诗文相关内容,探究它们在叙事结构上的共同之处,并阐明这

样设计的好处。

知识卡片:叙事结构可以被视作一种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故事或叙事的顺序被展现给读者、听众或者观察者。

别偷懒!

做完才能看答案哦~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诗文赏析。批注一:“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意思是: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由诗句中遥看“近入”可知,写景上运用了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写进入桃花源后看到的美丽景色,树木茂密,竹子花朵掩映成趣,渲染了宁静平和的氛围。

批注二:“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初入桃花源看到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竹子花朵掩映成趣;“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世外田园风光美丽,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王维描绘的“灵境”,景色美丽,氛围恬静,云树、花竹掩映成趣,鸡犬、房舍、闾巷、田园展现了此地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远离纷扰,桃源中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展现了恬静和谐的田园生活。诗文中寄寓着作者的所思所想,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輳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可见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可见王维所作的《桃源行》的主题思想与《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2)本题考查词语掌握。“既出,得其船”句意: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既:已经。验证:“晨肇既不识之”意思是,刘晨、阮肇已经不认识她们。“缘溪行”意思是:他沿着溪水行船。缘:沿着。“缘二女便呼其姓”意思是:因为两位女子当即叫出他们的姓氏。缘:因为;故选④。“吁”通常是跟手有关系的动词;“捉向所失流杯”意思是:刘阮两位郎君拿着我们以前丢失的杯子来了。捉:持,拿。“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古诗文中往往借此表达“悲苦哀怨思归之情”。“黄鹂”为食益鸟,羽色艳丽,鸣声悦耳动听,听之使人愉悦。“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意思是:鸟啼鸣,刘晨和阮肇更加愁思满怀。听到鸟啼声,就充满思乡愁绪怀,所以听到的鸟啼声应是悲切的,故“子规”的形象更符合情景,更能够表达出刘阮对家乡的怀念和归家的迫切。

(3)本题考查诗文赏析。详见(1)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内容的共同点即可。《幽明录》《桃源行》和《桃花源记》情节非常相似;《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写“发现桃花源一(处处志之) 辞别桃花源一再也找寻不到桃花源“;《幽明录》以刘晨阮肇为线索,“便共没水逆流,行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写二人逆着溪流行走;“缘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而悉问来何晚,因邀还家”,去到两位女好的家中做客,得遇“绝境”;“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 *** 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写在众人的欢送,指引下离开“绝境”;“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再次寻找就寻觅不到“绝境”了;《桃源行》“山口潜行始隈噢,山岍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写行舟时发现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竹子花朵掩映成趣的“绝境”;“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世外田园风光美丽,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展现和谐美好的田园风光;“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 *** ”,写离开桃花源;“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再次寻觅却了无踪迹;可见这三篇文章都是按照“邂逅绝境——探访绝境——寻找绝境——失去绝境”的结构来叙事的。情节曲折,有波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三文中的“绝境”都可遇不可求,都不会再次遇到,暗示了这种理想生活只能是作者的美好向往和憧憬桃花源记,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END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114.《桃花源记》互文性阅读》发布于:2024-06-04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