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的第74篇原创文章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图片24年拍摄于云南元阳阿者科村(侵删)

前段时间五一假期的时候又去了趟云南,为了避开拥挤,这次选择了云南南边,从昆明往南到抚仙湖(玉溪/澄江)、再到建水、再到元阳。元阳离边境就很近了,再往南到河口也就一百来公里,便能与越南「隔红河相望」了。

这一趟整体还是很舒适的,博物馆、西南联大、书店、抚仙湖、哀牢山、梯田、哈尼族古村落、日出日落、还有满城的鲜花,可谓兼具山水人文。

从热闹的昆明翻山越岭到元阳哈尼族的古村落,颇有一种桃花源记的感受,所以这篇不算是游记,只是记录一下在那「世外桃源」的感受和思考。谓之:当下的感受很珍贵,遂记之。

从昆明到元阳梯田景区大概300公里,从建水过去差不多150公里。我们是从建水出发往元阳开的,从建水市区出发上呈元高速,一路上隧道很多,一个接着一个,甚至还有带着盘山的隧道,不得不感叹现代工业基建的强大。还有几个比较长的隧道里面的壁画让人印象深刻:头顶上画着蓝天白云,两边画着梯田的风景,印象中是金黄的,仿佛是梯田秋收的季节。这些壁画给过隧道带来了一些乐趣,我想也可能是隧道太长了,模拟一下外面的环境,给司机朋友们提提神,毕竟穿过壁画那一段的时候颇有一种出了隧道的感觉。

每次开车翻山越岭、尤其是穿山而过的时候,都会想到愚公移山的故事。挡在愚公面前的山,现代工业能帮他移走。当时我就想,虽然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是借助了天神的力量来达到目的,但我觉得就算没有天神,愚公一定也会成功的,核心倒不是所谓的子子孙孙无穷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愚公们一定会逐步迭代出新的思路、工具和技术,提升移山的可行性和效率,最终达成目标。人类历史上建筑奇迹很多,在现代化工业加持下更是如虎添翼。所以我觉得愚公精神固然可贵,但愚公的想法更有价值,或是深思熟虑,又或是灵光一闪,当两座山挡在面前时,愚公想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想提升通行效率,为此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山移走。这个想法是一切的起点,如同火苗一样,后续所有的故事、愚公的子子孙孙们所取得的成就,皆源于此。但是,愚公的这个想法真的好吗?为什么要移山呢,把山移走了,愚公的乡亲们会更幸福吗?

过了一串隧道之后,到了元阳西收费站下高速,我当时还想着快到了,而实际从下高速出口到梯田景区,是五十多公里的盘山路,虽然路修的不错,车也不多(还遇见几个骑摩托车上下山的当地人),还算好走,但确实盘山弯道太多,开了一个多小时才上去。这曲折的盘山路可以参考下面的地图感受一下,很多180度的转弯,很适合秋名山车神。

//哀牢山 盘山路

所以实际元阳梯田的核心区是在大山上,山上有一片哈尼族的村落,在哀牢山的南部,属于云岭山脉,更高海拔得超过2000米了。沿着盘山路一直走到“山顶”,就进入了哈尼族的村子,村子里的房屋不算旧,有多层的也有一层的,很多房子都还在盖,钢筋泥沙堆在外面,看起来大部分人家都停着小汽车;村子里零散的有一些游客走在路上,更多的是当地的村民,他们戴着帽子、背着类似竹篓的东西在忙碌着,大多数是老人和女性;成群结伴的孩子们在打闹、奔跑,也有落单的小孩,他们的眼神里有一些好奇、也有一些胆怯;成群的小鸡叽叽喳喳,跟在老母鸡后面,偶尔有公鸡打鸣和老牛在呢喃。

村落和梯田都是依山而建的。

梯田主要的几个观景区就分布在山里这片哈尼族的村子里,多依树、爱村、阿者科、坝达等村子都有,其实五一并不算梯田观光的更佳时间,因为这时候正是插秧的季节,而梯田里插秧了会影响其水面的光影效果。元阳梯田每年11月开始放水,蓄水到次年4月,这段时间应该属于更佳摄影时间段了,此时梯田中没有稻谷,水面平稳透亮,倒影清晰,成片的梯田颜色随天气变换,光影效果极佳。

但五一这会儿去,能看到当地村民在田间插秧、耕田(文末附图),倒也是别样的体验了。

我在与住宿酒店前台服务人员交谈中得知,这些梯田现在还是靠人力的原始劳作方式在耕种,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村子也在逐步空心化。她是一个年轻的姑娘,敬业、热情、善谈,话匣子很容易被打开。

“这些梯田里种的是水稻吗?”

“对,是水稻,现在正是插秧的时候。”

“你们这的水稻一年几季呀?”

“一年一季,到秋天就收割了。”

“现在主要是靠人工耕种吗?有没有收割机之类的机械化生产?”

“没有收割机,主要就是靠人力,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了。”

“那你们平时吃的各种蔬菜是从外面运进来的还是村里自己的?”

“都是自己的桃花源记,我们早上会去集市买。所以很多客人在我们这吃饭点菜,会发现有时候这个没有那个没有,主要就是有时候去晚了没买到哈哈。”

“你们这路修得不错,虽然盘山上来还是花了很长时间,但路还挺好走的。”

“是啊,现在路已经很好了。快递都能送上来,虽然要额外加运费,有时候运费比东西还贵。”

“哈哈,这里竟然都有快递,真不错。这路修多长时间了?”

“现在这个好走的路也就三四年吧,这条路修了三次,之前的路经常坏,坏了又补,不好走。还有一段时间是石子路,特别废轮胎,很多客人不愿意上来。我自己的电动车都经常要换车胎,那时候骑一段时间车胎就破了,经常要换,我有一个车换了三四次车胎。现在这个路好多了,我们已经很满意了!”

“哈哈,现在路方便了,游客应该多了一些吧?你们自己出去也方便了。”

“是,现在客人比之前多了,上山方便了,不然看到那石子路,大家都心疼自己的车子哈哈。我们出去也方便,这些年村里年轻人很多都出去了。”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哀牢山里的哈尼族村落,就是现代版的「桃花源」了。据史料记载,哈尼族的先民在唐朝时期,为躲避战乱,南迁至哀牢山,并在山上开垦了大量的梯田,通过他们的双手,在这大山深处,打造出了森林、村庄、梯田和河流一体的生态系统,在此安居乐业。在这过去的一千多年里,过着近似「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活,自给自足。

但这样的世外桃源,注定会消亡。因为一旦他们被发现,就会被外来者侵入,文化和经济都会产生交换,慢慢就会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成为「世内」的一部分,不再是「世外桃源」了。而且就算没有被外人发现,也会有里面的人想出去看看,他们会好奇大山的那边是什么?最终他们会走出大山,如愚公移山般冲破大山的束缚,只留下孤独的村庄,在历史的长河中安静的死去。

我在阿者科村就看到了这样的趋势。阿者科村是典型的哈尼族传统村落,有超过160年的建村历史,随着现代性的进入,大量人口外出务工,村落空心化严重,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现在的阿者科村,靠着元阳县 *** 2018年推出的《阿者科计划》(文末附图)来激励村民保护原始建筑、居住在村里、继续种田并保护梯田景观。我想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是可以减缓阿者科村的消亡速度,但随着老一辈人一代代的老去,年轻人在现代化中成长,阿者科村终究会成为历史,成为被保护起来的文化遗产,再也不是那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世外桃花源了。

所以人类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我觉得存在,但注定会消亡。因为一旦被外界发现,桃花源便不复存在了;而且一定会出现先驱者(往往被称之为怪人),如愚公一般,带领桃花源走向外面的世界,进而推动桃花源的消亡。

在桃花源被外界发现的那一刻,它就不再是桃花源了。

当桃花源走向外界的时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更幸福吗?

我觉得不会。幸福是一种非常个体的感受,而且愚公们往外探索并不是追求幸福,而是追求未知。他们不会提升人类的幸福感,但是会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做生活的选择;而人类作为一个群体,一定是不断向外探索的、不断在好奇大山的后面究竟是什么。这就是人类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的原因。

我从景区离开的那天,酒店的姑娘热情的帮我办理退房,并说:“欢迎下次再来!下次来的时候应该比现在更好了!”

我驱车离开的最后一站是在阿者科村,我没有将车开进阿者科村景区的停车场,而是停在了村外不远处的一块空地上,旁边墙上写着10块钱一辆车。我走的时候,一位哈尼族的老奶奶找我要停车费,用我听不懂的语言示意着10块钱。

我说没带现金,可不可以扫码,她也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于是我指着自己的手机,比划着要扫码,老奶奶终究是明白了。她依然用我听不懂的语言说着什么,并指着旁边,大概是让我等她回去取二维码。我就在车里等她,看着她一路小跑,拿着一张微信二维码回来了。待我扫码支付完,我们用彼此都听不懂的语言,互相表示感谢。

随后我便驱车下山了,再次盘了五十多公里的山路,而后直奔昆明。

以上,便是元阳小记,记录一些在旅途中关于愚公移山和桃花源记的思考。

最后放几张图,均拍摄于元阳梯田景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元阳小记,关于愚公移山和桃花源》发布于:2024-05-25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