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高票答案。此外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归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再做一些说明。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对于晋宋之际的士人——包括陶渊明来说,桃花源记的并不属于诗赋之类的主流文学作品,而是被称之为“小说”的一种体裁。就取材来看,传闻逸事是主要来源。而记叙传闻逸事的也不仅仅是士人,还有不少宗教人士,或者说两种身份兼而有之的人物。其主要功能,也因而是多样的。它的猎奇性有助于满足士人对于新知识的追求,是他们退官之余的消遣读物。而故事叙述中的的某些隐喻则可以寄托撰写者、传播者的一些精神诉求。当然,它也可以是信徒进行宗教传播的一种方式。随着传闻逸事的不断积累,好事者会把类似的故事汇编成书。例如《异苑》、《幽明录》等等。
显然,对于传闻的叙述者来说,运用某种方式使读者相信故事是真的,这非常重要。而在当时,即东晋南朝这个时代,经常采取的路径就是在传闻故事的末尾进行一些说明,让故事与现实中存在的人物 —— 很多时候是贵族圈、知识圈、宗教圈、地域圈的知名人物加以勾连。这些关联在很多情况下的确存在,当然在故事传播的过程中也不免会有夸张或是篡改。与陶渊明几乎同一时代的傅亮所编撰的《光世音应验记》,就是极为典型的一个例子。
《光世音应验记》的内容,是七则观世音显灵的短篇故事。而作为叙述者的谢敷、傅亮(有些故事由谢敷首先撰写,但文稿丢失,由傅亮凭回忆加以复述),并没有出现在任意一则故事中。对于他来说桃花源记,这些故事仅仅是传闻。这一点和陶渊明与桃花源的关系非常相近。而在每篇故事的开头或末尾(主要是末尾),也都有一些与现实人物相关的叙述。例如这个故事是谁亲所闻见的,那个故事的主角与某某名士的关系,等等。这些应该都是真实信息。撰者在故事中加入这些语句的主要用意所在,应当是证明传闻的可靠性、展示消息来源。
因此,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末尾提及南阳名士刘子骥并不足为怪——这正是当时人们叙述传闻时一种习惯。刘子骥很可能在一些公共场合提起过,他想去寻找所谓的桃花源。一个必须关注到的事实是,南阳刘氏自东汉以来就是长江中游地区具有相当名望的世家大族。刘子骥的身份一方面是隐士,另一方面也同时是荆襄士人圈中的知名人物。陶渊明的主要活动区域正在长江中游,刘子骥的言论为他所知是正常的。如果再考虑到陶渊明是陶侃曾孙,其家族与荆州地区颇有渊源,他与刘子骥有间接乃至于直接的人际交往,也都是有可能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桃花源记》中南阳刘子骥是假的吗?》发布于:2024-05-24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