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学习资料
《桃花源记》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惟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桃花源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①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节选自梅曾亮《游小盘谷记》)
【注释】①謦欬(qǐng kài):咳嗽。轻曰謦,重曰欬。
1.用“/”标出下面语句停顿节奏(停两处)
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具答之百废具兴独具匠心
B.遂与外人间隔又何间焉间不容发
C.既出,得其船既克,公问其故既来之,则安之
D.探之不可穷欲穷其林山穷水尽
3.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3.甲文段中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要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4.甲、乙两个文段中都透露出一种神秘色彩,但其目的又有不同。请你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结尾写①的内容,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这样写的目的是②;乙文段开篇中“③”(填原文)的内容增添了小盘谷的神秘色彩,这样写的目的是④。
二
《小石潭记》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 ***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唐 柳宗元《愚溪诗序》
1.用“/”标出下面语句停顿节奏(停两处)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凄神寒骨( ) (2) 而适类于余( )
(3)而善鉴万类( ) (4) 乐而不能去也( )
3.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面山而居
C. 于是作《八愚诗》属予作文以记之
D.寂寥而莫我知也知之为知之,不为不知,是知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佁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文:
(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3)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译文:
5.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因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乃记之而去”。“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作者在空寂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衬托潭水清澈。“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则从正面直接写愚溪的清澈减低,光洁如玉。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潭源流的蜿蜒曲折。“不可以溉灌”“大舟不可入也”“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连用五个否定词,交代了作者以“愚溪”命名的原因。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忧伤与凄凉。“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则表现了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
三
《核舟记》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各题。(共14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左右有窗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舟长曾不盈寸,人、窗、炉、文,钩画了了,众妙皆备。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学洢《核舟记》)
[乙]恽寿平,号南田,明末常州武进人。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其父恽日初为国子监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谋救国。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①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二兄继死,明亡,与父归故里。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②之致,松柳夹岸,游鱼喋③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④物趣,毕集毫端。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⑤,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叶售画度日,然非其人不与也。遇知己,累日点染⑥;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康煕时,尚思复明,与复社遗士唱和,有《瓯香馆集》传世。(选自《瓯香馆集·序言》,有删改)[注]①恍惚:捉摸不定。②幽隽:幽静美丽。③喋:吸。④天机:自然界的秘密。⑤妍妙:精妙。⑥点染:点缀景物和着色。
1.用“/”标出下面语句停顿节奏(停两处)
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清风徐来()
⑵舟长曾不盈寸()
⑶卖画以赡父()
⑷毕集毫端()
⑸临富贵而失其本心()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⑵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
4.同为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和王叔远相比,恽寿平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依据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简桃核修狭者”“笔简意丰”的“简”意思不相同,“众妙毕备”的“毕”和“风烟俱净”的“俱”意思相同。
B.咏莲、学艺、与侠士游的叙述,为下文彰显主人公的崇高气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C.“冷淡幽隽”的绘画风格是由画家的个性和家学渊源决定的,寄托了恽寿平对悠远深厚的中华绘画文化的深刻理解。
D.“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是恽寿平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答
案
(一)
1.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
2.D
3.(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才停止。
4.因为桃花源中生活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桃花源中人对自己的美好生活很珍惜,既不愿离开,也不愿外面的人来打扰。
5.真实人物刘子骥探寻桃花源未果
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表明小盘谷的幽深难测
【乙】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只见许多茂盛的竹子遮蔽了天空,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忽然)听到狗的叫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走了可以煮热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当地的土地宽阔舒缓,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至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像大孟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寂寥无声,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才停止。
(二)
1.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2.(1)使……凄凉(2)像(好像)(3)善于,擅长(4)离开(离去)
3.C创作,写作(A①表示对数量的估计,上下、左右②处所,地方B①留,停留②居住D①知道②通“智”,聪明,智慧)
4.(1)(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2)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3)(愚溪的河道)幽暗狭窄,蛟龙对它不屑一顾,不能在些兴风弄雨,愚溪(它)没有利于世人的地方。
5.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一句并不是表达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
【参考译文】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无法进去;幽深浅显狭窄,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如玉色光洁清澈,能像金石一样铿锵作响,能使愚蠢的人眷恋,喜爱得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写些文章来安慰自己,用文笔自由驱使万物,创造出一个称心满意的审美境界,世间万象没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笔墨形容。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三)
1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
2⑴缓缓地⑵满⑶赡养⑷全部⑸天性
3(4分)⑴曾经赠送我一个核舟,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⑵不是他看得起的人,把太多钱财当作草芥一类没有价值的来看,不会买一朵花一片叶。
4.(3分)坦然面对生死,崇尚气节,不重钱财,具有开创性。
5.(2分)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以及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C选项的错误,选文没有介绍恽南田的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属于“无中生有”型。
【参考译文】恽寿平,别号南田,是明朝末年常州武进人。他年少的时候就很机敏聪慧,八岁时候写了一首吟咏莲的诗,惊动了他的老师和长辈们。(他)跟随他的叔父恽向学习诗文和绘画,技艺一天天长进。他的父亲恽日初是国子监的监生,曾经向皇帝上书《守御十策》,来谋求救国的道路。明朝末年,国家丧乱,十岁多的他跟随着父亲和兄长参加了抗清的活动。他经常结交当世奇人侠士,经常奔走到很远的地方,出生入死,行踪捉摸不定,其他的人大都神情沮丧,可是南田的神态气质却和平常一样。他的两个哥哥相继死去,明朝灭亡后,他和父亲一起回到了故乡。天下渐渐地安定了下来,他发誓不去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用卖画的方式来赡养父亲。他的山水画深得素冷淡雅,幽静美丽的风致,两岸松树柳树成荫,河中的鱼儿戏水,风停了,大片的烟雾消散尽净,所寄托的感情非常深远。他非常注重写生,经常灌溉南田里的花,尽力去描绘临摹。自然界的秘密,事物的情趣,都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他创造的“没骨法”花卉,空灵精妙,栩栩如生,在纸上好像能够飞起来一样,他笔法简练而画得意蕴丰富,被人誉为“神品”。他绘画的名声惊动了天下,创立了“常州画派”。他崇尚气节,面对富贵却不失去他的操守,虽然只是靠卖画度日,但如果不是谈得来的人他不会把画给他的。如果遇到了知己,他会整月整月地点缀着色;若遇见一些想用金钱来买画的势利小人,他会把百两银子当做草芥一样,不卖给他们一花一叶。康熙年间,他还想着恢复明朝的大业,和复社里坚守的名士们用诗词互相答赠,有《瓯香馆集》流传后世。
来源 | 网络
初中语文助手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我就知道你“在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八下文言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对比阅读》发布于:2024-05-23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