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桃花源记》之美《桃花源记》是晋宋时期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为其诗《桃花源诗》所做的一篇序文。在这篇序文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的田园世界。自此以后,“桃花源”一词频频出现在中国士人的诗文中,引发着文人们无尽的诗情和遐想。那么,《桃花源记》到底美在哪里,它又是凭借着怎样的魅力吸引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虽然已经有许多学者对《桃花源记》进行过详细的探讨和解读,但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桃花源。因此,笔者希望通过阅读历代涉及桃花源的诗文,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记》之美的理解。下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感受一下《桃花源记》的美。仙境之美与人间之美梁启超曾对《桃花源记》有过这样的评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鼻祖。”这里梁启超先生引入了一个西方的文学理论“浪漫主义”,《桃花源记》确实具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但是又与一般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不一样。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多是远离现实生活的神话传说或者奇异故事等。而《桃花源记》既描绘了一个奇异的故事,又描绘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桃花源既是仙境又是人间的,既具有仙境的神奇和神秘之美,又具有人间的可触可及的人情之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被许多中国的文人雅士看做是仙境,其原因主要是在于陶渊明对于花源神秘之处的描写:入桃花源沿途风景的奇异,桃花源入口处的怪异,桃花源人的神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呓语)以及再寻不可得的诡异。
这些奇奇怪怪的意象,为我们造就了一个神秘的虚幻的仙境一般的桃花源。后代的文人雅士受到这样的启发,遂将桃花源的仙境之美运用到绘画和诗文之中。比如明代仇英的《桃花源仙境图》,高山云海、松柏怪石,给人一种如入仙境的感觉。袁宏道的诗《入桃花源》也将桃花源仙化了,其诗曰:溪雨濯云根,花林水气温。绿壁红霞宅,丹砂石髓村。人中几甲子,洞里一黄昏。然而,桃花源不仅体现了仙境的神秘之美,也体现了人间之美。苏轼在《和陶桃花源并引》序文中这样写道:“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陶渊明所写“设酒杀鸡作食”确实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普遍的人间俗事。无怪乎,苏轼认为,桃花源并不是一个仙境,而是一个人间存在的地方。为此,他还列举一例来说明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在俗世中是存在的:仇池武都氐故地,杨难当所保,余何为居之。明日,以问客。客有赵令畤德麟者,曰:“公何问此,此乃福地,小有洞天之附庸也。杜子美盖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他日工部侍郎王钦臣仲至谓余曰:“吾尝奉使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2苏轼:《苏轼全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99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经考证过“桃花源”的真实性,他认为桃花源是“西晋末年以来乌垒生活的真实写照”,桃花源“应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的武陵”。
陈寅恪先生还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虚实结合的文章,“《桃花源记》记实的部分乃依据义熙十三年春夏间刘裕率师入关时,戴延之等所见所闻的材料写成,《桃花源记》寓意的部分乃牵连混合刘驎之入衡山采药故事,并点缀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语写成。”苏轼和陈寅恪两先生为我们剥去了桃花源的神秘外衣,所谓的桃花源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地方,在我们生活周围也能够发现现实的桃花源。后代文人的诗中,我们确实可以发现许多将现实的农家生活比作桃花源的诗篇。比如,朱浩《孔家涵桃花》:雪。蒸称煮藿儿女欢,不嫌泥垢同盘餐。黄土筑墙茅盖屋,此中即是桃花源。门外忽见胭脂山,一株雨株春风颠。浣纱女子清溪边,卖珠侍儿修篁间。金粉扬州空斗巧,富贵春明无此好。水流花发少人知,黄牛独龁门前又如,张文成《游后园》:昔时过小苑,今朝戏后园。两岁梅花匝,三春柳色繁。清流抱柴门。门前荫桑柘,屋后罗鸡豚。山家禾黍熟桃花源记,想见风俗敦。比邻无嫌猜,相对生春温。得非桃花源,无乃朱陈村。诛茅傥终遂,试与荷篠总结以上几首诗,他们将现实的田园生活比作桃花源的理由是:田里老农的辛勤劳作,田园生活的和谐,风俗人情的纯朴,自然风景的优美、宁静。总之,正是由于陶渊明采取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整篇文章生动自然而又回味无穷,让我们同时体会到了仙境之美和人间之美。
语言和故事的自然朴实之美六朝文章多浮华,但是陶渊明的诗文一直保持着一种自然朴实的风格。以这苏轼:《苏轼全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00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245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二十五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219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727样的语言文字叙述这样的一个故事,给人一种真实自然的感觉。《桃花源记》中没有生僻的文字,也没有铺张的华丽的辞藻。但是每一句话都能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画面,可以说是句句有画,句句有情,句句有景。我们跟随着渔人,也看到了沿途美好的景象,这些景象很奇异,令人神往,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直寻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突然发现一个洞,洞外有什么呢?这时又充满好奇、紧张和矛盾,最后还是决定进去看看,不料竟然发现了一处世外桃源,这里的风土人情让人羡慕和留恋,在回去途中做上记号以便下次能够找到这个地方,然而再次寻找时,却再也无法寻到了,似乎是对自己没有守住这个秘密的惩罚,或许这只是黄粱一梦。一个好的故事,必然应该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桃花源这个故事,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后代出现了许多对桃花源的想象和思考的诗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看:之一,桃花源到底是不是一个值得寻找的地方。从后代文人的诗中我们不乏看到羡慕桃花源的诗句,比如,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然而,偶尔我们也能发现几首持相反观点的诗,如,李自郁《桃花源》云:旧梦荒唐说避秦,桃花辜负几千春。人间那有仙源路,多事刘郎枉问津。李诗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桃花源,寻找桃花源的刘子骥不过是个好事者,毫无意义。英和亦不赞同寻找桃花源,但是他的原因与李自郁的又不同,他在《书韩苏桃花源诗后》一诗中这样写道:在《桃花源诗》中有这样一句: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可见在桃花源里是不用交官税的,这也是桃花源的美好处之一。英和此诗劝人勿去寻桃源,其原因一则桃源满山风雨,一片凄凉;二则涿郡三坡也是免税的。既然现实中有这么一个好地方那还去寻桃花源干什么呢?第二,桃花源人的先祖的故事如何。《桃花源诗》云:“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遥想先世来到这桃花源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呢?李白以他天才式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先世避秦乱”的场景。李白《古风》云: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四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04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04《桃花源记》中对于秦人来此绝境之前的活动没有描写。当时秦人中是否有人反对避世,还是大家一致同意来此绝境?李白诗中“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一 句构想了避世前的状况,合情合理。清代贺赏也对此非常赞赏,他在《载酒园诗 话》一文中写道:“‘秦人相谓曰’乃史中叙事法,谁敢入之于诗?吾不难其奇而 难其妥,尝叹李长吉费尽心力,不能不借险句见奇,孰若太白用寻常语自奇!” 第三,桃花源是许多士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为什么偶入桃花源的渔人要回家呢?刘禹锡在《桃源行》一诗中对渔人的行为是这样想象的: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清源 寻尽花绵绵,蹋花觅迳至洞前。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俗人 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因嗟 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筵羞石髓劝客餐,镫爇松脂留客宿。鸡声 犬声遥相闻,晓光葱笼开五云。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翻然 恐迷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仙家 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
在《桃花源记》中作者并未提及渔人不长住桃花源的原因。而此诗对“渔人要回家,而不在桃花源里长住”的原因进行了解释:“翻然恐迷乡县处,一息不肯桃 源住。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渔人尘心太重,不适合在桃花源住。 思想情感之美《桃花源记》的美还表现在思想上。它体现了中国人一种比较普遍的人生价 值观,引人共鸣。中国人比较崇尚自然,对生活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能够解决温 饱问题,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这样的生活就很完美了。因此陶渊明描绘桃花源 里的生活,也是许多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应该说《桃花源记》触动了中国 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幻想和渴望。因此,当我们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会情不 自禁的感叹要是自己也生活在桃花源里那该多好啊。 桃花源或许真的不存在,但是在历史上不乏一些创造桃花源的人,他们将理 想变成了现实。黄宗羲在《两异人传》中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自髡发令下,士之不忍受辱者,之死而不悔。乃有谢绝世事,托迹深山 穷谷者,又有活埋土室,不使闻于比屋者,然往往为人告变,终不得免。 即不然,苟延蝣晷,亦与死者无异。鸿飞冥冥,弋者何慕?求其避世之最 温州雁宕山,其顶有宕六七区,雁去来其间,由是得名。
元李五峰作记时,犹有两庵,山鼠如小儿,寒夜共人向火。是后庵废,樵径塞断。余辛 不肯剃发,约其宗族数十人,携牛羊鸡犬,菜谷之种,耕织之具,凡人世资生之所需者毕备,攀援而上。剪茅架屋数十间,随塞来路,去之三十年。 李白:《李太白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7 刘禹锡:《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上册),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3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论《桃花源记》之美.doc》发布于:2024-03-24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