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没错,而且真正的解释就应该为「问现今是秦几世」。

我在问题

《行路难其一》中,“将登太行雪满山”,另有版本为“雪暗天”,能否考证出处,或者详细分析其不同?

结尾里面也写到,一种说法能够流行起来,首先要有一个影响力广的载体,之后盲从者出于对它的信任而失去思考能力,盲从之。

而本句影响力广的载体就是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为什么呢?因为其他所有版本都没有对这句话作注。而中学课本的编委日理万机,想必也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一看是文献来源是北大的,二话不说,直接摘到中学课本里——这就是盲从者。

下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里应该理解为「问现今是秦几世」。

首先看《桃花源诗》中的前六句,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桃花源诗节选》

此诗前两句提到了秦时乱,贤者避世隐居。第三句这里说到了一个典故,就是商山四皓隐居出世。而据考,商山四皓是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等暴行而隐居,随后桃花源的先人便带着妻子乡人隐居于此。因此,所谓的秦时乱,并非是秦末的战乱,而是秦初期的乱天纪之行。当时的情况,据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记,应为“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称始皇帝的之一年)有一道著名诏书:

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这道诏书流传之广,即便是乡间也得以闻。秦的强盛与继位方式,必然也会一直印在隐居桃花源的先人心中,思维方式固定的他们,又怎么会想到秦早已灭亡。

而且,“问今是何世”下面紧接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从对话逻辑角度间接证明了源中人不可能问关于改朝换代的事情,那么这个“何世”便只能是「问现今是秦几世」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明明知道应该是「问现今是秦几世」,但是不按照编写教材的人的意思答题又得不了分。做学生,真是难;但是敢于在考试的时候忽略课本上的注释,写出自己的理解桃花源记,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顺便说一句,我初中上课的时候也提出过这个想法,但是并没有我现在的论据,只是根据前后语境以及对秦始皇的了解说的。当时的语文老师给我说的话是“嗯,WWJ,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咱们还是要按课本上的来讨论才对。” 高中语文课讲《归去来兮辞》的时候谈到《桃花源记》。我也表示了这样的看法,语文老师和班里同学也赞同了我的想法,但是最后也是到此为止,不了了之。

不由再次感慨,真的,有时候好的想法想要传播开来,除了需要做的足够好之外,还非常需要一个媒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陶渊明《桃花源记》里,「问今是何世」解释成「问现在是秦几世」妥当吗?》发布于:2024-03-02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