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它描述了一个神秘的、并不存在的桃花源,那里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里面的居民相处和睦,不管男女老少都十分幸福快乐。它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写得《桃花源记》。文章的语言简练明了,情节生动有趣,同时,寄托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帮大家整理了《桃花源记》中的知识点,还做成了思维导图,方便大家保存、编辑!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桃花源记》作者介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的魏晋时期,原名元亮,晚年改名潜,字渊明。他是江西九江浔阳柴桑人,被世人尊称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作为东晋末到刘宋初的杰出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的作品主要包括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个类型。陶渊明也是中国田园诗的先驱,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作品展现了官场腐朽黑暗和享受隐逸生活的怡然自得。

《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前言,选自《陶渊明集》。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除晋恭帝的帝位,将其封为零陵王。次年桃花源记,刘裕采用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种黑暗的官场环境激发了陶渊明思想上的波澜。尽管他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意插手政治,但他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他构想了一个不存在的美好世界——“桃花源”,以此表达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桃花源记》作品赏析

文章之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以及桃花源里的人们的着装和生活状态。第三段,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表明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陶渊明运用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同时,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记》文言知识

在掌握《桃花源记》的情节后,我们也要着重学习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熟记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帮大家整理好了《桃花源记》中的重点文言知识,大家也可以把平时练习以及考试中遇到的文言知识记录在思维导图中,分门别类进行记忆。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

如何获取《桃花源记》思维导图高清版

点击文中图片下方链接,或打开,进入“热门模板”,搜索“桃花源记”即可免费获取《桃花源记》知识点思维导图高清完整版,还能在线进行编辑、保存和分享思维导图。你也可以使用免费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学习、梳理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宫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大全(《桃花源记》思维导图分享)》发布于:2024-02-25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