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2010 中国古代文学中/桃花源0思想的产生与主题表现渠红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 摘要: 中国文学中的/ 桃花源0思想源于陶渊明5桃花源记6对理想生活和社会模式的描绘, 受其影响, 刘晨、阮肇艳遇仙媛的天台山被称为爱情的/ 桃花源0。在历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 文人结合不同的时代条件和自身经历, 分别择取/ 桃花源0的超脱生活和美好爱情主题表达不 同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0作为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和意象成为隐居避世和求仙艳遇的文化符 在后世的诗、词、文、曲中再现着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 天台山; 情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章分类号:1674-7089( 2010) 02-0100-07 收稿日期: 2010- 01- 08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中国花卉题材文学与花卉审美文化研究0 作者简介: 渠红岩, 江苏徐州人,博士,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 学与文化、编辑学研究。 所想象的和睦的人间社会,它宁静、富饶、淳朴, 发了历代文人的雅兴:他们或者追加相关的神话 和传说, 或者附会有关古迹, 或者创作大量的咏叹 诗文, 甚至, 南朝刘义庆所辑5幽明录6中的刘晨、 阮肇食桃艳遇仙女的天台山被称为爱情的/ 桃花 桃花源0成为一种文学题材和主题在后代反复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时代和作家人生 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桃花源0这一原型主题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学和文化内涵, 成为理想生活境界 和爱情世界的象征而历代传承。研究领域对/ 花源0的探讨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探讨其有无以及 在何地问题, 如陈寅恪5桃花源记旁证6 桃花源0主题的研究,如程千帆5相同的题材与 不同的主题、形象、风格) 然而亦尚未见有将/桃花源0放在整个古代 文学历程的背景下, 对其渊源及流变进行深入细 致全面的讨论。因此, 本文在借鉴这些成果的基 以原型批评和主题学分析的方法,在探寻 桃花源0思想渊源的基础上,分析古代文学史上 不同时代、不同文人笔下的 桃源0风貌和特色,以此来呈现 桃花源0主题不断演进和变化的 态势。 一、桃花源思想的渊源 理想社会的象征 丹纳5艺术哲学6认为: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0 这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 即艺术创作体现出艺术品产生的时代性和 100 渠红岩: 中国古代文学中/ 桃花源0思想的产生与主题表现 地域性的文化特征。 魏晋时期, 由于农业工商业之日益发达, 政治 机构之日益庞大, 发生了人口集中于都市的现象, 隐士才感觉到江上风清与山间明月那种恬静的环 是那么值得留恋,于是情不自禁地在抒情的诗 歌中加进了很多描写自然风物的成分, 代表人物 是陶潜。

而魏晋时期的隐逸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 特色: 超然物外, 内在自足。这一时期著名的逸者 嵇康5难自然好学论一首6中的一段话具有代表 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饱则安寝, 怡然鼓腹,不知为至德之世也。0其中所流露出的 洪荒之世0的缅怀是基于/物全理顺, 莫不自 得0的恬淡怡然, 这与庄子的无为平易思想是一脉 相承的。陶渊明在精神上更多地秉承了庄子、嵇 而又极鲜明地表现出了自己独立的隐逸人格。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行动上, 陶渊明似 乎较庄周和嵇康更遥慕唐尧之世的淳朴和自然适 因此,他在5桃花源记6中畅想着怡然自足的 人间乐园: 远离尘嚣、宁静富饶、古朴和睦, 充满人 间平实的幸福。 5广群芳谱6引5纪谈録6云: 人谓桃花观即是其处,不知公盖寓言也。0 艺术的意义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情感和意绪,或是 一种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0 然而,桃花源的构 想也是有着现实的成分的, 陈寅恪先生5桃花源记 旁证6说: 陶渊明5桃花源记6寓意之文,亦纪实 并在文章中列举5三国志#田畴传6、 5晋书6苏峻、祖逖等人传记等加以佐证。程千帆 先生的 5相同的题材与不同的主题、形象、风 四篇桃源诗的比较研究6一文中引用唐长孺5读3桃花源记旁证4质疑6一文的观点可与之 5桃花源记6结尾所云南阳刘子骥之事,5太平御览6卷五百四引5晋中兴书6曰: 药于名山,深入忘返。

见有一涧水, 驎之欲更寻索, 终不能知。桓冲请为长史, 固辞, 居于阳 5晋书#隐逸传6从之。余嘉锡5世说新语笺疏6这样说: 事,,0即认为陶渊明写5桃花源记6时采取了刘驎之入山采药之传说 这是较为可信的说法。可见, 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的一个文学意象, 并非实有其地, 是以当时社会现实和传闻为素材, 寄寓自己理想的虚实浑涵之境的理想社会的 象征。 天台山/桃花源0) 理想爱情的象征南朝也有与陶渊明5桃花源记6类似情境的故 事。5太平广记6卷六十一引5神仙传6/ 天台二女0 欲下山以杯取水,见芜菁叶 流下, 甚鲜妍。复有一杯流下, ,,因邀还家,,夜后,各就一帐 求还。苦留半年,气候草木 常是春时, 百鸟啼鸣, 更怀乡, 南朝时期,人们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作为生命本能的情爱,无疑也是受到压抑的, 过来更能激发起人们对爱的自由境界的向往。美丽多情的女子是纯真自然的代表, 是与政治相悖 的美好存在。故事中的两位仙女婉态殊绝, 温柔 体贴, 使身处异境的刘晨和阮肇体会到了无私的 爱。而这种无私的爱无疑是作家自我的心理需 是对他们遁世思想的包融。因此,天台山就成 了后世人们心目中的爱情的/ 桃花源0。

由上所述可以说, 无论是陶渊明的笔下的那 个恬美舒适的桃源社会, 还是刘晨、阮肇艳遇仙女 的天台山, 都是理想的境界, 因而令人无限倾情地 追寻, 并可借以寄托对自由和无碍世界的欣羡和 希冀。 二、桃花源题材作品的主题表现 艺术是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概念的表现性101 阅江学刊: 2010 对这种表现性形式的创造方式却是一种时时改变的变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性因素是艺 术家意在表达的概念。0 lv 历代慕陶、崇陶的文人 和士大夫, 无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 桃源0 内涵,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 桃源0文化,显示出对 这些作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避世、隐逸主 集中体现在唐宋文学中; 二是桃源题材的仙化主题, 呈现 出陶渊明笔下的 桃花源0与刘义庆5幽明录6中的天台/ 桃花源0分、合兼具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 唐代文学中; 三是情爱主题, 取材于 5幽明录6中 的刘晨、阮肇天台山艳遇的故事, 而集中体现在宋 词和元曲及明清通俗文学中。 对隐逸和神仙意境的追寻陶渊明5桃花源记6产生之后, 桃源的隐逸意 蕴早在南朝时期就被关注, 桃源惊往客,鹤桥断来宾。复有风云处,萧条 无俗人。0这其实是对桃源隐逸意趣的认定。

对桃源的隐逸意趣的追求更集中体现在中唐 文人的笔下, 桃花源0的高尚隐逸情趣自然成为大历诗人的精神所向。施肩吾5桃源词二首6即 夭夭花里千家住,总为当时隐暴秦。归去不 论无旧识, 子孙今亦是他人。0元代辛文房5唐才 遂知逆顺颠倒之法,与上中下精气神三田反复之义, 以洪州西山十二 真君羽化之地, lw将这首5桃 其中所流露出的对桃源隐逸意趣的肯定是极为明显的。卢纶5同 吉中孚梦桃源6则直接表露出中唐文人对陶渊明 桃源境界的渴望, 云中碧潭水,路暗红花林。0 园林满芝木,鸡犬傍篱栅。0碧水环绕、红花掩映 的地方就是诗人梦想的桃源。 施肩吾诗歌是截取陶渊明5桃花源记6中渔 人入住桃源的情节, 子孙的谢世、乡邑的零落, 不带着中唐社会现实的萧索和寂寞色彩。而卢纶则选取了5桃花源记6中武陵人初入桃源时的片 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0的现实描写, 改换成绿潭碧水、花林幽深的虚 幻憧憬, 并且辅之以熠熠生辉的/ 表现出唐代诗歌意境追求的唯美色彩。陶渊明5桃花源记6和刘义庆5幽明录6中的 桃花源0是红堤绿岸、桃花流水的世界,是代代 文人集体无意识的精神追求, 而视桃源为仙境则 是这一追求的极致反映, 这一现象在唐代文人笔 *** 现得比较明显。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 犬秦人家, 令人晩节悔营营。0诗歌结尾处的/仙隐0表明了 桃源0已不再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而是变成了仙隐之处, 主题与意境都发生了变异。 王维则将/ 桃花源0的仙界氛围进行了极致 的想象和表现, 不辨仙源何处寻0的诗句将/桃源0描写成为空灵 优美、自由无碍的仙境。诗歌仍然沿用了5桃花源 记6的写景模式, 然而, 由于王维是盛唐的诗人和 画家, 对于诗歌的色彩技巧较为讲究, 树、桃花流水点染出桃源的优美,清代张谦宜曾 lx刘禹锡的5桃源行6更是将桃源 的仙界意蕴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显然不是陶渊明/桃花源0中人的种桑树麻 的农耕生活了。 唐代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桃源题材作品, 即将 陶渊明笔下的/ 桃源0与刘晨、阮肇故事的天台山 遇仙故事相结合, 体现出亦仙亦隐的思想追求, 5桃源篇6,诗歌选取的是5桃花源 记6中的景物描写部分, 又增加了一些细腻的感觉 体验的成分, 渲染出桃源的古朴之美。而诗歌的 后半部分以/ 肇的仙境桃源自然融入,增加了诗歌的瑰丽色彩, 体现着中唐文人既希望隐逸又憧憬着仙界的思 102 渠红岩: 中国古代文学中/ 桃花源0思想的产生与主题表现 想。

而韩愈 5桃源图6诗开头的 桃源之说诚荒唐0的肯定表述,对视桃源为仙 境的传统认识的否定又恰恰反映了唐代文人将桃 源题材仙化处理现象的普遍。 清代王先谦云: ly那么, 唐人又将桃源仙化的 原因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 一是由于桃、桃花在 传统文化中与宗教的关系。史学家吕思勉曾这样 说道: 古人于植物多有迷信,其最显而易见者为 源远流长的桃与仙的文化,深刻影响着人 们的心理和思维。二是唐代浓厚的道教气氛的影 (道教)却带来了积 极的批判精神桃花源记, 丰富的想象力, 浪漫的审美理想以 及色彩绚丽、神奇诡谲的意象。0 桃花源0完美近乎梦幻,为后世文学中的神仙境 界的表现提供了蓝本; 烂漫的桃花林更是唤起了 留在唐人记忆中的仙境的想象, 因而, 不论陶渊明 5桃花源记6中的桃花是否有道教的影响痕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文学中_桃花源_思想的產生与主题表现(学术论文).pdf》发布于:2024-02-24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