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细思恐极”这个词变成了流行语。“细思极恐”的案例不胜枚举,著名的《桃花源记》就是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桃花源记》这篇课文,大家中学都学过,这篇出自陶渊明之手的文章,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的景象,文字优美朗朗上口,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就是在这些浪漫的文字背后,却有着让人无法细思的恐怖。下面跟随小编来一起看看吧。
桃花源记插图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打鱼的船夫不小心到了一个世外仙境,在那里住了几天,回去之后就再也找不到这个仙境的故事。单从文章来看,我们发现不了什么,但是如果结合当时东晋的情况,那多少还是能读出些门道来的。东晋时期,百姓过得疾苦,国家四分五裂,战争都是家常便饭,这样的社会造就了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想拯救世人于水火却无能为力,写下桃花源记也是展望自己的愿景。然而,文章中说的船夫进入桃花源时的情景你可还记得?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桃花是一种清明节开的花,在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桑树在三月份怎么可能会长相繁茂,顶多只会冒几片绿叶子,桑树最繁茂的季节是在夏季也就是7月份左右,但是在那个时候,桃花一般在3-4月份。7月份应该早就落完了,哪里来的桃花林?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船夫进入桃花源时,这像是什么结构?没错,东晋时期的墓就是这样子的结构桃花源记,前窄后宽,甚至延续到了现在部分地区还在使用这种墓穴。古代墓地都是要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一般都是要依山傍水,而且还会种桃树辟邪,有的墓地会用一片桃树将墓地围起来,为的就是隔绝不好的东西。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一种是指“田间小路”,但还有一种含义“通往坟墓的道路”。“陌”的含义也有另外一个意思,是指用于旧时祭奠所烧的纸钱,约相当于"叠"。
汉典解释“阡”
汉典解释“,陌”
关汉卿的《窦娥冤》,纸钱也被称之为“陌钱”。桃花林里“落英缤纷”,像什么?满天纷飞的纸钱!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里划重点,根据下文说的,桃花源的人是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躲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秦朝的服饰和西汉的服饰有区别,西汉的服饰和东汉的服饰也有不同,更别说魏晋这两个朝代了。千年以来没有出去过,他们为什么穿着与外界完全一样?这说明有可能他们已经死了,这时各位就会想,为什么衣服的款式和魏晋两朝的款式一致。这个时候就不得不说一下中华的一种习俗,祭奠先祖。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后代们就会去祖先的墓前进行祭奠,比如烧一些纸做的衣服鞋子等。所以这可能是他们后代给他们烧的来祭奠他们。
如若侵权请私信我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夫要走的时候,这里的人却嘱咐他不要跟外人提起此事,难道他们对外界就没有一点点好奇吗?如果纯粹不想引来战祸,完全可以将渔夫直接处理掉,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们有信心,在渔夫走后再也找不到这里。果然渔夫出来后,处处做下记号,并告诉了太守。他们再去桃花源,却找不到路还迷失了方向,不禁让人联想到神秘的“鬼打墙”现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刘子骥高兴地寻找桃花源。他不仅没有找到它,而且在他回来后不久就大病而亡。他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突然病死了?以这种独特的角度阅读《桃花源记》之后,确实有一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陶渊明的时代是东晋至南北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尤其是三国期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国情,致使尸殍遍野,躲避战祸就是当时人们更大的奢求。但是这种愿望在当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像莫尔的乌托邦也是不存在的社会一样。可能当时陶渊明创作的《桃花源记》所表达的就是在当时朝代的黑暗,在那个世道下,只有死了才是最终的解脱吧!(纯属娱乐)
参考资料:《桃花源记》还有各种百度资料。
仅供娱乐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你真的读懂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吗?我们换个角度想》发布于:2024-02-03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