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千古难得的奇文《桃花源记》和主体部分《桃花源诗》,精美绝伦、奇巧无比、表面浅显但内涵隐晦又深奥。除真实地描写了桃花源的地貌距离和风俗民情及事件的前因后果外,人物和朝代年号与对话等都使用了隐语。对这层层设谜、讳莫如深的奇文,必须费尽心思仔细辨别其中的真假虚实、才能破解其中的疑义谜团。
文中化名为武陵人的渔人迷惑了千百年的读者,如果以为所谓武陵渔人探访桃源得而复失或刘子骥未果病终都是真的,那就不自觉的上了陶设的圈套,从而被他的障眼法深深地蒙蔽了。只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也即撩开外面的伪装,才能发现其本来面目。
陶渊明为什么要在文中写渔人?因为他要利用“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渔人身份来遮盖潜藏渔隐名士刘子骥探访桃花源的真实目的和行踪,以转移外人和读者视线,让敌对势力的外人不明真相,不致怀疑文首的渔人就是文末出现的刘;也让疑义难析的读者产生望文生义之错,去误以为真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渔人只是文中的一艺术形象,其真实人物既现实中的生活形象刘子骥被潜伏。渔人只不过是刘在隐居时的一个职业象征而已(他还有一个道士采药的职业形象)。正是利用渔人考察桃花源的经过,才能深刻地隐藏刘的事实真相,才能让外人不知正是刘到了桃源。由于隐匿得天衣无缝,致使在千百年间无人看出破绽,人们就自然而然且顺理成章地误为武陵人所示的武陵就是桃花源所在地了,全然不知这是隐语、更不顾及所有要素和其他基本常识。
陶为什么还要写刘子骥?上文讲了渔人名符其实就是刘,刘名正言顺就是渔人,他们是一体两面,渔人的出场就是为点明刘而设的伏笔。前段故事是真的实的,后段故事是假的虚的;前文渔人是假的虚的,后文刘子骥是真的实的。只有刘才是主角,不存在还有个什么渔人。其实《桃花源记》的本质是讲叙刘子骥到衡山桃花源寻找避世仙境并知会陶共同幽居的事实,为掩盖这真相以避免政治牵连和创千古奇文,就虚构了与他俩有关的武陵人和太守来掩人耳目。只有这样避实就虚、隐真示假,才能让读者不得要领而抓不住主要矛盾,故被误导而揭不开此千古谜团。尽管陶千方百计处处设迷,但唯一交代了高士刘,才不致让读者“疑义相与析”而找不到其谜底。
其意义在于:一、从政治上来说,在魏晋最动乱份争之时,凶残又反动的军阀权贵为争权夺利而杀戮成性,才造成了持久的黑暗乱世,势败力微的文人士大夫和高士爱打击迫害追剿,只有远离危险。在此险恶的环境下,宣传这美好社会和高尚士必须保密,何况纯朴善良的人间天国与刻薄凶狠的黑暗地狱不可同日而语,故必须潜伏人物真相和幽蔽仙境。二、从文学上来讲,这样就增加了文章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奇功,从而增强了奇文的可读性、趣味性、传奇性、不朽性。
总之桃花源记,陶渊明通过把他俩幽居在衡山桃花源这无比美好的理想社会的亲历故事先一分为二再合二而一、又把道德高尚怜贫惜弱的高士刘子骥一分为二真假结合的奇妙写法,制造了一个千古未解之谜,轻而易举地迷惑了千百年的读者而得不到正确破解之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桃花源记》中为什么要写渔人和刘子骥,有什么意义?》发布于:2024-02-03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