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沪城

上海之行

THU 家国计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字孪生城市

成为城市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数字孪生城市的现状和趋势

我们前往上海

探索数字孪生的密码!

01

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之一站

场馆概况

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一家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博物馆,展示了中国 *** 在上海的历史和革命活动。上海历史博物馆常设展厅包括“古代上海”、“近代上海”等多个展厅。

近现代沪城

01

华亭溯源

这个展区主要关注上海的远古历史,包括华亭遗址的考古发现和文化遗产。这里展示了早期居民的生活方式、工具、陶器等。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上海作为一个古老城市的历史深度。

02

城厢风貌

这一展区展示了近代上海的城市风貌、建筑和社会变迁。同学们在这里看到老上海的街巷、建筑风格,以及当时的生活场景。

03

开埠掠影

这个展区探讨了上海作为开埠城市的历史,让同学们对于外国租界、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04

十里洋场

十里洋场是指近代上海的繁荣时期,这里有外滩的风景、洋行的历史,以及一些著名文化名人的足迹。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荣和活力。

05

海上旧踪

这个展区探讨了上海与海洋、航海、港口的关系。让同学们了解了上海的海洋文化、港口的历史,以及与海洋相关的故事和传说。

梅绽东方

除了这些常设展厅,同学们还参观了“梅绽东方——梅兰芳在上海”特展,该展览聚焦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艺术人生及其与上海的渊源。以梅兰芳首次来沪演出110周年为契机,展览以梅兰芳来上海为重要起点,将他一生重要历史节点作为脉络,展现梅兰芳与上海这座城市互为影响的多重关系。通过文物、道具、场景还原、多媒体交互等多元形式,为观众讲述梅兰芳传奇一生。这个特展不仅是对梅兰芳的致敬,也是一次深入了解京剧艺术和上海历史的机会。

数字孪生

在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还体验了一项尖端的科技——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数字导览和人机交互虚拟技术,它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互动层面。当同学们穿梭于各个展厅时,他们通过智能眼镜,能够看到博物馆实体展品的详细数字复制品。这些数字孪生展品不仅逼真再现了物理展品的外观和细节,还能提供互动式的信息解读,如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

队员感想

参观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一次深刻而独特的体验,特别是在感受到数字技术在历史教育和展示中的应用方面。博物馆通过利用更先进的数字孪生技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生动又真实的历史世界。每走进一个展厅,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无论是古代上海的远古历史,还是近代的城市变迁,都通过数字化的展品和互动展示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

在参观过程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运用AR眼镜这一数字技术的体验。通过佩戴AR眼镜,我们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在这个增强现实的世界里,历史场景和人物就在眼前生动展现。例如,在“开埠掠影”展区,我们通过AR眼镜看到了历史上的上海外滩,街景、人物乃至声音都栩栩如生,让人感觉置身于那个时代。这样的互动体验不仅增强了历史知识的吸收,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在“梅绽东方——梅兰芳在上海”特展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更是将我们带入了梅兰芳的艺术人生,通过多媒体和场景再现,我们仿佛亲眼见证了他的传奇表演和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深厚关系。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京剧艺术的理解,也让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体而言,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历史教育的互动性和吸引力。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视觉和知识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丰富多彩和数字技术的强大魅力。

02

宋庆龄故居

第二站

走进故居——

上海宋庆龄故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宋庆龄女士生前的寓所。

·建筑特点·

故居占地面积约43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楼前有宽广的草坪,楼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园,周围环绕着二十八棵百年的香樟树,环境优美清净。

·历史背景·

这座故居最早由一名希腊船主于20世纪20年代修建,后来被朱博泉购得。抗日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 *** 将其收归国有,并于1948年拨给宋庆龄居住。宋庆龄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毕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纪念馆展示·

馆内收藏了万余件珍贵文物,见证了宋庆龄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一生,以及她勇敢无畏、坚贞不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感受到宋庆龄“家的记忆,国的情怀”。

实践收获

在参观宋庆龄故居时,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和展示上的革命性应用。同学们通过交互式的数字展示,可以清晰地看到故居建筑的每一砖每一瓦,甚至是庭院中的每一株植物。这种详细的数字化展示让他们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质感。

此外,同学们也了解到,通过BIM( ,建筑信息模型),故居的每一个构件都被赋予了详细的属性,如历史信息、图片和修缮记录。这种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不仅方便了研究和教育,也为文物的长期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健康监测系统的应用,如倾斜监测点、温湿度传感器等,使得故居的保护工作更加精准和高效。同学们对这种将传统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方法感到惊叹,认识到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由于恰逢1月27日是宋庆龄先生的诞辰,同学们还有幸参与了一项特别的纪念活动——献花活动。雕像前,同学们手持鲜花,以此向宋庆龄先生表示敬意。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也让他们更加亲近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通过这样的实际行动,他们表达了对宋庆龄先生的深深敬意和对其贡献的纪念,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03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第三站

展馆概况

作为国内首家以展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的专业性场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经过全面数智化升级,依托数字新媒体技术,打造出上海版的“元宇宙”,展现出数字科技与文博展馆深度融合的价值所在。

走进展馆

·人文之城·

这个展区着重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中的人文气息。

文化设施: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设施,如上海图书馆、上海天文馆、上海博物馆等。这些设施不仅是知识传承的场所,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

体育设施:介绍了上海的高等级公共体育设施,例如上汽浦东足球场等。这些场馆承载着体育赛事、健身活动和社交聚会,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创新之城·

这一展区探讨了上海在科技、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创新成就。

科技创新:展示了上海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

经济发展:介绍了上海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和商业枢纽的发展历程。

文化创意:展示了上海在文化产业、设计、艺术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生态之城·

这个展区关注上海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绿色建筑:介绍了上海在建筑设计中的环保理念,以及一些绿色建筑的案例。

城市绿化:展示了上海的公园、绿地、植被覆盖率等生态环境建设成就。

环境保护:探讨了上海在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和实践。

·未来之城·

这个展区展望了上海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城市规划:介绍了上海的城市总体规划,包括交通、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方面。

智慧城市:探讨了上海在数字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发展愿景。

社会创新:展示了上海市民在社会创新、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积极参与。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从数字化、人性化和互动性等方面着手,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在重点数字展示技术中,数字沙盘等“黑科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馆中展示了两个城市的建模,其一为外滩的城市建模,另一个是虹桥机场航站楼的建模,展现了城市规划与航空交通管理的现代化应用。

首先,外滩地区的城市建模中我看到了外滩的高楼大厦和商业街区,数字化的城市模型不仅生动地呈现了外滩的景象,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对城市道路的监管。这样的数字模型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更好地了解交通流量、道路拥堵情况等,为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另一个模型展示了虹桥机场航站楼。可以看到航站楼的结构设计、航班起降的情况以及停车场内车辆的排列。数字化的航站楼模型不仅展示了现代机场的规模和结构,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对飞机起落和停车场车辆的监管调度。这样的数字模型可以帮助机场管理者更好地掌握航班信息、优化停车场管理,提高机场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这两张图片展示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航空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字化时代对城市管理和交通运输的革新与进步。

实践收获

参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体验。这个专业性场馆通过全面数智化升级,展现了数字科技与城市规划发展的深度融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展馆的四个主要展区中,每个展区都展示了上海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的不同方面。

人文之城展区突显了上海作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的特点,这些设施不仅是城市知识传承的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创新之城展区展示了上海在信息技术、金融、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体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全球城市的发展实力;生态之城展区则关注上海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问道,体现了上海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努力;最后,未来之城展区展望了上海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通过介绍上海的城市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和社会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让人们对上海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

除了展示内容之外,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还通过数字化、人性化和互动性等方面的展示手段,让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历程。数字沙盘、城市实验室等高科技展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们对上海的城市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们对中国城市规划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04

浦东美术馆

第四站

展馆概况

浦东美术馆的建筑由让·努维尔(AJN)事务所设计,呈现出现代感和创新性。它有着极为洗练的几何线条,外观纯净节制,建筑纯白的立面石材是从山东运来的白麻花岗岩,由工匠打磨后,形成粗粝自然的表面肌理,像是细雨飘洒在建筑上留下的印迹。

走进展馆

·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

这个展览展示了卡拉瓦乔及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作品,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曾梵志:过往与此刻·

过往与此刻(绘画1988-2023):展示了曾梵志近三十年来的绘画作品,让观众感受他的艺术历程。

·徐冰:引力剧场·

引力剧场:这个展览探讨了徐冰在艺术创作中的新技术应用和创新。

浦东美术馆本身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创新和现代感,在某种程度上为同学们理解数字孪生技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直观背景。通过让·努维尔事务所设计的现代化建筑,和数字化的展览形式,同学们得以感受到建筑与科技融合的可能性,这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应用的理解。总得来说这次参观经历不仅丰富了大家的艺术欣赏经验,也拓宽了同学们对科技与艺术融合可能性的认识。

队员感想

参观浦东美术馆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艺术之旅。首先,这座建筑的设计本身就体现了创新和现代感,当然,它也为艺术品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展示平台。

在浦东美术馆的展览中,我特别被以上提到的三个展览所吸引。在曾梵志作品展中,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副作品是他于2023年在现场创作的抽象画作,我惊叹于他对色彩的使用之精巧和想象力之丰富,我在曾梵志近三十年来的绘画作品中感受到了他艺术历程的变迁与深度。最后是引力剧场展览,其主体是一个从地下一层到顶楼顶天立地的文字漩涡,最下面是一面镜子,一层一层往上走,逐渐得以看到这个巨型作品的全貌。

我在傍晚时分来到浦东美术馆的顶楼,已经落日,不知是残阳还是高楼的灯光使江水泛起了金色的涟漪。远处,建筑群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将现代与传统融合在一起。眼前,一艘艘邮轮和货轮在江上缓缓行驶,在水面上留下一道道绚烂的光影。在六点整的时候,悠然的钟声从远处飘来,对岸的建筑群一一亮起了灯,此时我也仿佛置身于一幅巨大的油画中,在这个艺术的殿堂里,我不仅感受到了艺术作品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也领略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美丽和活力。

在顶楼的数字化展厅中,有一片空间作为IPAD体验区。IPAD的展示中内容很丰富,涵盖了过往和目前展览的回顾,以及开放至今的“幕后花絮”。跟随数字化的回顾,我浏览了建筑的成长记录,欣赏了建筑空间,并通过360°体验到了虚拟展厅,仿佛身临其境地游览展览现场。我还看到了浦东美术馆的概况信息、场馆建筑空间,展厅功能分布以及浦东美术馆发展的点点滴滴。交互式的展示设备让我们能够与艺术品互动,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数字体验中心以“一切为了观众”的定位及理念为核心,利用可视化、数字化等智能手段,力求营造一个虚实结合、动态交互、沉浸体验式的文化空间。这样的设计使观展者能够突破物理和时间的限制,将浦东美术馆的历史及过往展览生动地呈现在公众面前。空间融合了数字化展示、多媒体互动、阅读休息等功能,旨在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

这种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令人印象深刻,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性。通过数字化展示和互动体验,观众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还能够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入的体验。这样的数字化展示不仅提升了观展的乐趣,也加深了我们对数字孪生技术在现代各个领域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张雨桐

文案 | 张雨桐 周韧平

排版 | 徐伊芃

审核 | 毛心怡 陈宇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问道 问道现代化 | “数字沪城”实践支队Day2》发布于:2024-02-03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