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选自博雅小学堂APP

古今中外,一直以来,历代的文人思想家,都有一些对理想社会的假想。在中国的古代,东晋时代,陶渊明写过一个著名的篇章,叫做《桃花源记》,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有个人驾着船去打鱼,不小心进了一个山坳,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水草丰美,物产丰富,有一群人,在里面生活的很好……总之是物质不虞匮乏。

所以后来有中国人,写了一句诗,说,桃源何处可避秦。因为这个桃花源里的人啊,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暴政,才躲进去的。这个大概是中国古代对完美社会的一个最为诗意的想象吧。

陶渊明是文学家,所以,在他的笔下,主要还是细节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看上去就是丰衣足食的样子。

但其实,在陶渊明之前,儒家学者就有很多大同社会的描写。比如,《礼记》里,就有这样的描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对大同社会的一个定义。

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文学家,对完美社会的一种描述,其中有一个特别相似的东西,就是,物产丰富,丰衣足食。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把“吃饱”这件事,看的如此之重呢?说破了,可能比较难以接受,其实大概率是一种植根于基因里的恐惧,对饥饿的恐惧。因为从历史上看,长久以来,大多数人类能吃饱饭的日子,其实并没有多久。

我们知道人类的历史,即便1万年前进入定居的农耕社会,但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劳动生产力极其低下。所以,一个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让自己吃饱饭。饥饿这件事,就像我们对蛇的恐惧一样,刻入了基因的记忆里。说实话,一直要到工业革命,机械化生生产,一直要到农业技术的机械化,人类才开始脱离开饥饿的记忆。

事实上,哪怕是现在,在联合国看来,全球生活在贫苦线上下,经常要挨饿的人口,还是众多。全球的脱贫,养活更大多数的人类,仍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制度的问题。

自古及今,很多聪明人,都提出过对于完美社会的想象。就像中国的孔孟、陶渊明那样。在英国,有个叫托马斯·莫尔的人,写了整整一本书桃花源记,来设计他想象中的完美社会。这个社会,叫做“乌托邦”。

“乌托邦”一词来自希腊文,意即“乌有之乡”。乌,就是没有的意思。这个乌有之乡,其实就是“不存在的地方”,这样一个意思。这个书名,显然其内涵上,有一种先在的自我矛盾和自我抵消。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大概也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否定吧。

莫尔之一次用它来表示一个幸福的、理想的国家,并在本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按需分配,大家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公共选举产生。当然,莫尔也是目睹了当时社会的巨大不公,而设想的一个空想社会。

在《乌托邦》里,莫尔控诉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我敢打赌,在别的国家里,我找不到正义行为留下的丝毫踪迹。所有的贵族,以及各色各样的金店老板,高利贷者,还有那些一事无成,不务正业的人,他们全都过着随波逐流,骄奢淫逸的生活。这算哪门子货色的正义呢?而广大的劳动者,他们不断的干活,十分辛苦。他们从事的工作十分重要,如果没有他们的劳动,一个国家撑不到一年就会出现衰败。可是就是这些人们,所得的报酬还不够用来养家糊口,他们生活凄惨,甚至连牲口都不如。那些工人和农民们,不仅要白费力气辛苦劳动,而且还要时刻为以后的生活担忧……”

以上,是莫尔对社会现实的严厉批评。而其笔下的“乌托邦”呢?莫尔也有一句话来形容:

“一个人可以毫无忧愁,快乐而平静地生活,不为吃穿发愁,不为妻子儿女的需要操心,并且他们的后代也将过得同样幸福——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是人一生中更大的财富么?”

这句话,是不是也让我们联想起上一讲中,“从摇篮到坟墓”的说法?

这是一个绝对公平公正的社会。看上去确实很好。

但莫尔只是写写,提出一个设想而已。并且他的书名就叫做“乌托邦”,意思就是不存在的地方。但有一些狂人,却想要在人间实现这个“乌托邦”之梦,为了实现这个社会梦想,人类历史上,也做过很多社会实验。或者说,我们现在回头看这些社会实验,其中也不乏惨烈。

今天我们来阅读这本《记忆传授人》,跟《乌托邦》相参考,是不是可以看做,这个同化社区,也是社会实验之一呢?

从物质的层面来看,确实,乔纳思所在的同化社区,也实现了物质的不虞匮乏。但是,客观上,却导致了另外层面的匮乏。就像乔纳思在出走的路上所思考的那样。可能,他要是不出走,他就不会挨饿,他就不会跟加波一起,陷入到饿死和冻死的边缘。但若是在那里,他们却将陷入另外饥饿。比如,精神层面的空虚。乌托邦没有文学、音乐、美术、建筑……因为乌托邦没有罪恶,没有人性的弱点。

以及,一旦成为同化社区的居民,乔纳思便不再有了退出的权利。他要离开这个社区,必须采用偷跑的方式,而不是光明正大的告别,他要躲避侦查飞机的搜寻,为什么?很显然,如果他跟加波被抓到,等待他们的,恐怕就只有“解放”。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温文尔雅的同化社区,终于露出了他的青面獠牙。

《记忆传授人》电影剧照

我们考察了这么多关于完美社会的假想,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里,似乎儒家主张的大同社会,几乎没有建成过。一直都仅仅是一个空想而已。而莫尔的著作,他自己就给自己起了一个互相矛盾的书名。这是为什么呢?

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写《布瓦尔和佩库歇》的政治部分,读了大量书籍,他总结道:人出于良善目的为社会设计的蓝图,总是从自由民主始,而以暴力专制终。这个发现,跟我们之前引用的大法官布兰代斯的名言,何其相似!

那么,完美社会到底在哪里呢?或者说,究竟是不是存在一个完美的社会呢?这恰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博雅暑期人文思辨读写营

《记忆传授人》

时间:8月21/23/25/27

19:30-21:00

适合:10-15岁青少年

直播互动主题

阅读写作技巧

箭靶:故事如何有效推进

暗示:故事中如何隐藏信息

主题探讨

被安排的生活

完美的定义

20讲逐章精讲音频4讲主题直播

5个思辨写作1对1写作批复

点击扫码立即参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从《乌托邦》到《桃花源记》,如何让孩子学会看待完美社会》发布于:2024-01-23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