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田野

福建四堡雕版印刷田野调查报告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积极开展非遗学田野教学实践,第二批非遗学学子按照院长冯骥才先生“把田野作为教学主体”的教育思想,通过田野调查学习和研究非遗及相关事象,扎根文化土壤,开展非遗学的学习与研究,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

11月上旬,由师生4人组成课题小组前往福建三明、龙岩、泉州三地,对连城四堡雕版印刷术传承现状、宁化木活字印刷术技艺、宁化治平畲族乡“玉扣纸”和连城姑田镇“连史纸”传统竹纸生产工艺、安溪县王氏宗族与瑞安东源木活字的渊源等相关非遗事项进行了田野调查与研究。

本期将为您带来2023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硕士研究生邓冰清的田野调查报告。

福建四堡雕版印刷

田野调查报告

邓冰清

2023级非遗学硕士研究生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经历了印章、墨拓石碑、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几个阶段。

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并在唐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该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文化和信息的传播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四堡书坊

01

四堡雕版印刷的历史

四堡位于福建省连城县最北端,地处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交界。据连城县史料记载,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明万历八年(1580年),时任浙江杭州仓大史的邹学圣辞官回乡,将苏杭先进的印刷技术带回四堡,并让子孙以此为业,创办书坊,带动四堡印刷业走向规模化发展。

福建连城四堡镇

清康熙年间,四堡雕版印刷逐渐兴盛,到乾嘉和道光时期出现繁盛局面。据《连城风物志》载:在这弹丸之地,“印坊栉比,刻凿横飞,从事印书业的男女老少不下一千二百人,约占总人口数的60%”,仅分布在雾阁和马屋二村世代相传的大书坊就有100多家,而充作书坊的房屋更是星罗棋布不下300间, 鼎盛时期刻印书籍达600多种,一举成为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

昔日的四堡书坊林立

然而,清同治年间,石印、铅印等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上海,四堡书坊开始面临竞争压力,四堡雕版印刷业逐渐走向衰弱。1942年,四堡最后一间书坊关闭,四堡雕版印刷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2008年,连城“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

四堡书坊堂号

明清时期四堡隶属长汀县问道,有大小村庄44个。在雕版印刷的支撑下,四堡书坊络绎,逐步形成当地一个产业链条完善的主导产业。而四堡书坊主要集中在邹、马两姓居住的雾阁和马屋两村,邹、马两姓各有两大派系,书坊又集中于邹氏上祠、邹氏下祠、马氏下祠三大派系之中。其中,书坊经营百年之上的有三十多家,出现了邹葆初、邹希孟、邹兆熊、邹述文、马维翰、马大蕃、马其炳、马源锡八大刻书世家。

书坊“在兹堂”及其后代马火根

据目前可查证的资料显示,四堡邹氏家族刻书业主共建立了55个堂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益智堂、崇德堂、碧清堂、寄傲山房等;马氏家族刻书业主共建立了71个堂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藏经阁、皆山堂、致和堂、嵩山书院、在兹堂等。

上下滑动查看

表1 雾阁片区邹氏家族书坊堂号一览表

上下滑动查看

表2 马屋片区马氏家族书坊堂号一览表

03

四堡雕版印刷的书籍

据统计,四堡雕印的书籍以实用和通俗见长,大体可以分为幼学启蒙读物、经史子集、医学书、小说、诗文、应用书籍、堪舆、筮卜、星算等九大类,鼎盛时期刻印书籍达600多种。下表为四堡可考证的部分出版书籍。

上下滑动查看

表3四堡可考证的部分出版书籍

04

四堡书坊的经营特点

明清以来,四堡刻印书籍达600多种,形成了享誉全国的书坊产业集群,清中后期最盛时,四堡雕版印刷书籍不仅享誉江南、行销全国,还远销海外。

(1)种类繁多

四堡坊刻种类繁多,涉及幼学启蒙读物、经史子集、医学书、小说、诗文、应用书籍、堪舆、筮卜、星算等各类书籍,适应了中下层民众的生括日用和文化消费需要。相较于官刻本,四堡刻印的书籍传播更为广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问道 问道田野 | 前世之宝,后世宝之——福建四堡雕版印刷田野调查报告》发布于:2024-01-19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