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早已花团锦簇/我还在静静地等待/等待春天慢慢地生长在我的枝头/等花枝的繁华褪去/等蜂蝶的喧嚣宁静/我就悄悄成了树林/有了绿荫/让人们在我的怀抱中感受生命的惬意
这一首小诗,是夏隆江老师某日在微博上写下的,字里行间显现着中医人的信念和情怀。
农历四月十四日,蒲公英们翘首以盼的日子,从中医班的之一节课开始,蒲公英们就对秉正堂充满了钦佩和向往之心,今日终于可以和秉正堂的创始人、免疫学博士后、中医儿科界的翘楚,无数奶爸、奶妈心目中的“男神”夏隆江老师见面了。
清晨,大家从各地赶往成都中医院大学温江校区
在风和景明的初夏,与“梦想是天下无病”的夏隆江老师相遇,一同进入方剂之秘的探索旅程。这一天也恰巧是国际博物馆日,热爱中医学的同窗们在文艺范儿、小清新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一同感受了中医历史、中药之美、中医大家风采。
伴随着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身着一件酷酷红衬衣的夏老师,背着双肩包,大步走进教室。
他看上去清瘦、儒雅,站定后一开口讲课却宗气十足、风趣幽默,足见功力。
方剂学研究指导原则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规律的研究方法。
方法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
“何以有方”——人气血充足、流畅,自然而然就健康。太过或不足,无法保持动态的稳定时,需要“择其有余,补其不足”,所以成方。
夏老师在讲授中不断强调“无方胜有方”观点,并以自己的求学之路、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学习方剂学一定不要死记古方、名方,而是要学习到组方的思路,掌握中药的药性,“方证对应、灵活组方”。
带领着大家了解方剂的历史,最早出现的方剂学古籍——《黄帝内经》,汉代方剂理论专著——《汤液经》(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方书——《伤寒论》,其他方书——《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等,感受古代医者们是如何一步一步理论结合实践,呕心沥血著书立说。
讲到读书,夏老师还分享了自己上大学时,对陈潮祖先生的《中医治法与方剂》喜爱备至,曾在不同的地方留存,方便随时阅读,还接连翻坏了四本书,可谓读书破卷,乐在其中。
陈潮祖先生著此书,穷究方理逾50年,广收博采、推陈出新,体现了以五脏病机为纲进行辩证这一异病同治辩证模式,作为一本科学专著,印数居然达到了50万册之多。“学贵精专,医贵明理”,蒲公英们感悟颇深。
中医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清、温、消、补。方剂组成中配伍方法: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方剂组成中方剂结构:君臣佐使。夏老师特别提到,八法中的“和法”是王道,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调和之义也正如戴北山所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夏老师思维发散、妙语连珠,扩展到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最精妙之处也是一个“和”字,呼吸吐纳之间,行动思维之际,简单、平和、包容最相宜。
药物配伍组成方剂,就似调兵遣将,为了更好地符合治疗要求和发挥药效,必须研究适合病情需要或药物特点的剂型。主要的剂型有:汤剂(汤——荡也,效果最快)、散剂、丸剂(丸——缓也,效果慢,药效持续时间长)、膏剂、丹剂等等。
煎药之器、煎药之水、煎药之火、服药时间和次数、服药的温度(温服、热服、冷服)、药后调护。回答了大家普遍关注的“什么器皿可以煎药”、“煎药必须用纯净水吗”、 “喝中药就得一日三次么”等等问题。最后,夏老师精选了十个方剂实例,给大家展示了加减一味或几味药,效用大不相同,让同学们再一次领略到了中医药的魅力。
最后,夏老师还讲到“人体之内有大药”,在中医看来,大自然的中草药是外药,人体自身的调节、自愈功能是内药,相信人体自愈的能力,用药是调和了人体的正气。
殊胜的一日,蒲公英们一同坐在追忆青葱岁月的大学阶梯教室里,听夏老师面授三个多小时的方剂之道,生动又深刻。
大家收获圆满,仿佛都感受到竹子拔节一样的萌发之力,在风儿雨露中自由成长。
博物馆一行,蒲公英们更是被中医中药形色之美,大医精诚的思想、包容万象的广博所深深触动。中药植物园一行,在众多中药植物中穿行,大家识别名称,了解功效,讨论声伴着笑声。
更有意义的是,在课堂上、参观中,几位不到十岁的小朋友都热情满满,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也听懂记牢了,还能辨认出华佗、李时珍的画像,这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医的小小蒲公英种子,已在下一代中飘散开来,开始萌芽。
快来看看蒲公英们对“男神”夏隆江老师授课后的感悟吧,非常精彩哦!
1、冉从恒+105
——有感于夏隆江老师《方剂之秘》和《医院不是我做学术的地方…》
刘永彬老师的精心安排,秉正堂中医班的课每次都很受欢迎。5月18日夏隆江老师讲授《问道:方剂之秘》,更是满堂喝彩。
要完全消化夏老师所授,尚需时日。有感于夏老师为代表的秉正堂各位老师的授课,昨天我还提交了一个问题:当下医馆林立,而百姓对大医院看不起病小医院又不放心的现状诟病甚多,秉正堂将如何坚守寂寞,秉持“正规正确正直”深受平民百姓喜爱的平实理念,让秉正堂不断扩大影响,并行稳致远?恰好昨天晚上就看到夏老师的《医院不是我做学术的地方……》,顿生感慨。这应该不是针对我的问题而作,而我感到我的问题似乎多余,应该是已经有了答案。
为更好地学习消化《问道:方剂之秘》,结合《医院不是我做学术的地方……》,先记下几点粗略感受。
一、方剂之秘在变化。这对学医者而言。早就听说学中医必须背汤头歌诀,就跟教授我们古典文学老师一样,要求必须背大量的古文古诗词。这是传统的教法。但夏老师说“别去记方”,“无方胜有方”。我的理解:汤头歌诀别死记,千变万化显魅力。夏老师强调方剂是用于学习的,不是照抄的,不能死记硬背。能背照抄未必是良医。对于方剂,要用心领悟它的组方思路,悉心研究其组合排列的原则和规律,绝不能死记。死记也记不住,比如《普济方》6万多首,几人能全记住?方剂之秘在哪里?在变化。千变万化,魅力无穷。一味中药就是一个中成药。一味成药,多药成方。成方一个变化就会生成一个新方。近两万种药材排列组合,将有多少个汤头?所以,夏老师讲“无方胜有方。”这就是中医药的魅力!
二、人体之内有大药。这对求医者而言。 “人真的需要吃那么多药吗?”“我是不怎么吃药的。”患者不要过度依赖药物,忽略锻炼,在很多方面,药物并不一定有治疗作用,但一定有副作用。夏老师是开医馆的,劝人少吃药或不吃药,医馆怎么开?
医者仁心!
夏老师强调,人体是可以自我调节的,有很强的自愈能力。用药只是为了提升自愈能力。心理调节很重要。外邪好医,内伤难治。为医者要引导患者学会情志调节。《黄帝内经》推崇“治未病”。夏老师认为,医生不只是看病,更重要的是帮助别人获得健康,要让患者得到正确的常识、保持相对良好的心态和智慧的眼光,才能获得一身的健康。而真正健康的概念是:健全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这里的“社会”一是自然社会,即融入自然的能力;二是人类社会。他说:“医疗行为和教育行为应互相辅助,普及一些医疗常识给迷茫的众生,让他们的生命轻松一点,是我的愿望。如果我的病人因为我的知识传播越来越少,那是为医者最欣慰的事。我的梦想就是天下无病。”
三、 秉正理念求大和。这对秉正堂的事业发展而言。中医治病八法,夏老师于“和法”旁征博引,用语最多。我理解问道,和法既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更是中医治病的一个重要原则。调其偏胜,扶其不足,以求中和通泰。特别是对于娇嫩的小儿,和法更是一个常用的基本方法。
秉正之堂何谓正? “扶正祛邪”这是医家治病的基本目标和追求。由此演绎了秉正堂正规正确正直的 “三正”理念,也将演绎秉正堂追求的“大和”。这是我的理解。
“成都有个秉正堂”,这是每一堂课讲义的结束语。最初给我的感觉是,医馆的宣传广告?听了几堂课后,好奇心驱使我去实地看看。南门新乐馆,医馆不大,但很人性化。挂号不怎么排队(据说以前排长队,采取多种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有少儿学习玩耍空间,有成人休息阅读区域。医生耐心解答就诊者疑问,直到无疑可问。而在西村馆,堂面比新乐馆大近一倍,却仅有3间诊室,比新乐馆还少两间。休闲区域更大,还有咖啡馆。患者在候诊过程中通过饮品与活动感受中医的轻松与亲近。另外,有一个地铁诊所,这是全国之一家开在地铁站内的中医诊所;还有一个非药物疗法中心。我想,真正的医馆就应该是这样的:贴近百姓,方便百姓。但我又疑惑了:百姓倒是方便了,受益了,没有某些大医院那样车水马龙的患者队伍,医馆怎么盈利?怎么发展?
有人这样描述秉正堂团队:夏隆江,一个不忘初心的“奇葩”人!致力创新,渴望破茧。将学术搬到医馆去做;用“颠覆”法培养人才;做 “比60后更老,比00后更新”之事……致力于构建中医的新体系。从各种途径研究人在生命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这就是秉正堂中医新体系的理想。中医要传承,还要发展,大家都会这样说,但真正这样做的有多少呢?因为“中医的发展是需要有人去探路的”,尤其是能做到“不唯利是图”更不容易。而目前秉正堂有近百位以中青年为主的同志之士(其中医生三十多位),一群怀抱中医之志的人走到了一起,他们都怀揣着对中医赤诚的心,把所有心血都放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这条路上,并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自豪。我的疑惑释然了。真可谓有大爱、有宏愿、有担当的平民医家团队!
来中医班学习之前,我还不知道成都有个秉正堂。单位同事听说我在秉正堂听中医课,立即说:“我晓得秉正堂,秉正堂有个夏隆江。六年前我带娃娃去看过病,就只去了那一次。他的号太难挂了。那次没挂到号,不过他还是给看了。”
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惭愧!
2、王晶+106
每次见到班主任刘老师,我最想问的一句话就是:“什么时候会开中医中级班吗?”因为真的觉得每节课都听不够,特别是昨天夏老师的课,感觉再听十个,一百个3个小时都还是不足够、不过瘾。
“授人鱼不如授人与渔”,从秉正堂的老师们身上,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医者仁心”,我觉得最为之感动的是一份承担和担当,还有留给我们的一种思考,昨天夏老师的最后一番话,提到的“人体之内有大药”,我觉得和佛教的“内观”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今天的精神和身体的疾病越来越严重,都是因为一味的在外寻求,而忽略了内求、内观……
随着上课节数的增加,我越发不好意思问刘老师中级班课程的事,因为一路走来,能感觉到秉正堂的老师们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上课;带病讲解;不厌其烦的回答各种问题……特别是班主任刘老师,各方面时间、地点、课程的协商,每节课都要亲力亲为,从介绍老师到最后提问、合影。还有团建和夜客访谈的计划、安排……还有辅导员老师们的付出……一切看得见、看不见的功德,都让人感动万分!
不禁想起了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崔淑萍+402
感恩班主任刘老师的安排,让我昨天再次见到了面试我的考官夏老师,正如一位大师兄在他的微信圈中所发一般:越厉害的人越谦逊!
面试的时候,看到那么具有亲和力的考官,我真的不知道,他就是中医名家夏隆江老师,上课前我是满满的期待之情,上课后我是满满的敬仰之情……
参观中药博物馆时,很是震撼,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赋予了我们食材,药材,一切就在身边,这就是老师所说的,人和自然也是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吧!为此我更加热爱大自然。
走过很多的大学校园,清华、北大都去过,可是昨天走进的大学校园感觉格外不同,神圣感油然而生,心中的向往尤其强烈,能和这校园里的学子们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们讲课多么幸运啊!如果有机会真希望继续听课,学习,去大自然中采摘中药材……
中医学习一直是我的一个梦啊!感恩、知足!
4、邓山+501
临时收到通知,周六温江中医药大学上课。一下打乱已有很多计划,为能顺利上课调整了很多安排,只为中医在我心中的地位,更为中医这群传道解惑的老师们带给我或者还有我们的感动和教诲。
记得面试当天恰好是夏老师把我面考进来的,在我的理解中,可能是夏老师听我说到用农村那些土办法土方解决了我长期半声嗽和中草药熬汤泡脚解除了高烧和发汗的实际应用才录取我的,自我觉得表达出来的那些中草药的方法很生活,很中医,很地气。
这堂课我不敢说自己学到了什么方剂学的要领和知识,这当然不是夏老师的问题,而是我过于浅白,我还在慢慢的熏习。这堂课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老师讲诉个人的求学经历,这是我内心所感受最深的,这里说道一二。
一、现在大学生条件太好,而多数学心不够,听老师一学期翻烂四本厚厚中医书的时候、也是那时候的中医大惟一一个,课堂下的我直接冒出了一句话,书是下苦功夫翻读出来的,一定是台下很多年辛苦用功,博士后,和行业翘楚那不是直接叫出来的,那是辛勤努力出来的,最重要的是因兴趣得来,我觉得兴趣是最核心的力量。
二、求学成道有规则,有底线,有标准,但是绝不拘泥死脑筋,整个课程我觉得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字:活。这个活学活用,方剂配伍调整的活,都不是最主要的,而是一个活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药千万不同的变化;亦如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在不同中求统一。
三、为求正法,不拘小节。 得遇好书,却不易珍存,却想了一个善巧方便的扔书出窗,先抄后还的方式,这是大智慧,夏公子有名有实。
四、兴趣和理想是人生更好的导师,更好的伴侣,夏公子顺心如意,自在其乐,好不快哉,就这样转型成了我们眼中潇洒的明星导师。
我想,兴趣、立志,付出时间精力、主动求索,得遇良师,将是成为一个为社会大众免费诊病的医者的更好前提。
中药起源久无考
医术润泽百姓妙
夏领中医继开创
隆兴四海皆回向
江山遍获食药材
有医有法有方来
妙术仁心医者情
方传万代佑子孙
5、辜丹蓉+404
——浅谈中医药学后一点感悟
我是怀着“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这样一种情怀而踏入这门学科的。在正式进入她之前,闲暇之余听过徐文兵与梁冬对话版的《黄帝内经》偶尔看过徐老师出过的相关书籍,受益匪浅。徐老师讲书的风格我颇为痴迷,从上古天真论到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再到异法方宜论、天年,我大概用了大半年时间听完,没想到一路下来狂热的爱上了中医,收获良多。惊讶于古人对生活的大智慧以及对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掌握,那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生活方式包含了一个人在对待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智慧是我们现代人缺失的。二个月前有幸参加了“蒲公英中医二期”的学习,才发现想要真正学好中医药学,首先得把自己的身体情绪和心理调理好。一名合格的中医人必须具备身心灵的健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领略到她的博大精深。通过秉正堂老师和中医药大学老师精华浓缩式的授课讲解,让我理解了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心中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要想精进下去还要不断深入长时薰修。现在我能自信的面对大家说:咱老祖宗几千年一代又一代通过真实的人体活体实验所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和现在小白鼠实验是不能相同比拟的。从我们熟知的扁鹊的《内外经》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再到孙思邈的《千金药方》最后到大家耳熟能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哪一部经典宏伟著作不是在前人的巨大付出中得来的?神农氏尝尽百草为后人留下了基本的药的概念。
这些人我尊为真人、圣人,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我们华夏民族才有了今天的繁衍生息。他们为巨著所作的贡献精神太值得末法后世的我们敬仰和学习。学了方剂学当知中药学的重要,就好比学英语一样,要想把方剂学学好,你得像背英语单词一样,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积累,每一味药的属性药理作用是什么,它的归经是什么,然后在君臣佐使里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才能开出灵活而不失严谨的方子。当然在开方的前提下又得懂得辩证,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体质,就好比世上没有同一片树叶,没有相同指纹一样,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和灵活的思维。中医大咖夏隆江博士治未病的理念我十分的尊崇,对的!我们不该局限于某一种用药方式和某一种治疗方式,要相信自己,所谓人体之内有大药。在小病小痛的时候能不吃药尽量不吃药,非要吃那就吃好药,什么才是好药?我个人理解为适合自己身体的、符合当前身体所需的道地药材。什么样的人才是健康的人?夏博士语录里说:“健康不是体格,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融入能力的高度完善”。我简单理解为:我们能对所处环境能与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和谐的相处,不为过。无论什么东西过则为灾,过了就变“六淫”,爱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医学里的“和”字讲的特别的好,她是什么?是包容。就像我们学中医、学为人处世一样,要学上善若水的品格,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那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现代社会健康的人呢?最后我引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面歧伯对黄帝的一小段话: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6、吴琼+310
有感于“人体之内有大药 ”
夏隆江老师“方剂之密”这一课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人体之内有大药”。中医遵循的是人的自然之道,人自身功能的激发,而不是外部药物的滥用。中医所做的只是用药物激发人的功能,从而促使人的自愈。自然界永远都有药物杀不死的病毒和细菌,人类不可能战胜这个比人类历史还要久远的生物,人类只有提高了自己内部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才有可能突破病毒和细菌对人类的围剿,获得阶段性的自由。今后我们会把对中医、对自然的感悟深深地烙印到生活中并传播出去,我想这应该也是秉正堂和香园开设中医课程的初衷之一吧。
文字:霜菱、王晶
摄像:马岚
排版:阿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问道 第八课|《问道:方剂之秘》 夏隆江老师主讲》发布于:2024-01-1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