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被许多影迷称之为电影史上神奇的一年,国外出现了诸如《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等留名影视的神作。国内也有《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以及《东邪西毒》,也是在这一年,在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一位当红演员以及导演带着一部电影提纲北上内地,最终选择了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合作。

这位演员叫周星驰,导演叫做刘镇伟,电影是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大话西游》。

1994年以及之前的西安电影制片厂

《大话西游》是西安电影制片厂与港方的合拍片。

上个世纪的合拍片做法是与如今的合拍片大为不同的,港台电影圈的人要来内地拍电影,必须通过与内地电影制片厂合作出品的方式,取得一个合法合规的“落地”身份,同样进入合拍片流程的《大话西游》,无论是出于对出品方地位的要求还是实力的需求,西安电影制片厂都是更佳选择。

早在1985年,西影厂就开始与香港的电影公司合作,在八十年代陆续拍摄了《太极神功》《夜走鬼城》《西安杀戮》(名字很炸裂,影片更是Cult)等影片,《西安杀戮》是香港大导演张彻的作品,男主角是当时的当红动作明星董志华(此人就是周星驰《功夫》中的五郎八卦棍“油炸鬼”),在与香港影视圈的交流与合作中,西影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随后的九十年代初期,西影厂更是拍摄了《江湖奇兵》《五魁》《炮打双灯》《决战天门》《神剑》等一大批合拍片,仅从电影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与现在的西安不同,彼时的西安是商业电影蓬勃发展之地,港台文化流入内地的枢纽所在。

不仅是在合拍片上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西影厂,自己拍摄的影片更是蜚声海内外,文艺片如《红高粱》、《老井》、《菊豆》、《孩子王》等拿奖无数,可以说是“拍什么火什么”;而商业片如《代号美洲豹》《双旗镇刀客》更是中国商业电影类型片的引领者,尤其是《双旗镇刀客》在当年引发了西部动作片跟拍的热潮。它的拍摄地宁夏镇北堡后来也被建成了影视城,正是《大话西游》后来的拍摄地。

在文艺、商业皆有巨大成功的背景下,西影厂涌现出了张艺谋、陈凯歌、何平等一大批优秀电影人,形成了自己的一流电影拍摄团队,在资源储备上更是实力雄厚,在大陆电影圈可以傲视群雄。

而西影最终选择与周星驰以及刘振伟合作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方名气很大,经香港制片人陈佩华的牵线搭桥,在看过《大话西游》剧本提纲之后,双方一拍即合,1994年的七八月间,《大话西游》开拍。

狂飙突进的100多天

刚一开机,西影就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专业实力,三线作战,A组由刘镇伟挂帅拍文戏,B组由程小东负责武打场面,C组在结束外景拍摄回到西安拍内景时组成,演员和工作人员赶场拍摄,整部电影的拍摄用时仅有100来天。

几乎所有参与电影制作的工作人员,无论是演员还是制片人员,回忆起当年的拍摄,共同的感觉就是“累”。不仅是选址等制片工作,到置景、灯光、剪辑等技术保障,甚至是剧组伙食等后勤保障都由西影一手操办,当时的制片赵平仍记得为准备一日四餐,最多时曾派过四辆送饭车,为了片场几百号人的饮食,从早上到深夜,厨房几乎没有停歇过。

扮演牛魔王的演员陆树铭就曾谈及拍摄这部电影时的感受,“电影中牛魔王身上手上全都粘上真毛,又是在冬天拍戏,浑身痒得没法说。化妆时间就要四五个小时。当时都是夜景,有三次都是因为动作戏拖累拍摄进程,一个晚上化好妆却拍不了戏,连东西都没法吃。”

除此之外还有沟通上的困难,比如置景按照往常西部片的理解进行布置,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大话西游》,会发现很多悬挂着的红辣椒、苞谷棒等西部元素,但他们和香港拍摄方的沟通,还需要粤语的翻译;灯光师甚至都看不懂自己手中的“一页纸”粤语脚本,而这对于边写边拍的香港剧组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大话西游》剧本现存西影,上图之一排是上集的剧本,是打印的,第二排是下集的剧本,是刘镇伟手写的。

拍完最后一场戏后,每个人的体会只有一个字,“累”。而整个拍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内地与港台的艺术理念以及其他原因,使得整个剧组矛盾重重。

文化的冲突

“简直在瞎胡闹,很不舒服”,这是赵季平在看到《大话西游》剧本的感受,当时的他刚为马景涛版《倚天屠龙记》做完配乐。接到滚石音乐的委托,强忍着读完剧本的赵季平为了寻找感觉,去参观了在西影厂搭建的摄影棚,推开门却发现自己进入到了牛魔王的肚子里,里面挂满了巨大的肠子与内脏,即使是见多了商业片的赵季平,用今天的话讲,也有一种“这是什么鬼”的感觉。

赵季平的感受与当时的西影厂在看到剧本时的感受如出一辙,二者在对于电影是什么的艺术理念上有极大差别,直到今天仍有老西影人认为其剧本“不忍卒读”。对于西影厂以及赵季平来讲,是有足够的资格来评判这个剧本的。

而对于参演演员来讲,矛盾主要源于语言不通以及薪资差异上的矛盾。陆树铭就曾在片场指责周星驰等人讲粤语是看不起人。同样的工种,但是西影方和港方人员的薪酬也不一样,乃至出现了灯光助理比灯光师待遇还高的怪事;同样的气氛也在剧组中武行里蔓延,因为误会武术指导程小东不尊重内地演员,甚至还爆发过小规模的肢体冲突。

更深的误解可能出现在文化层面,在整个影片完成拍摄之后,西影对完成片存有异议,有人认为影片不能代表西影厂的艺术追求,赵季平甚至不愿意在片中署名。

但是,当我们今天回看这部电影,《大话西游》的配乐杂糅了不同的音乐元素,既有卢冠廷的《一生所爱》这样特色又有着电子音乐的迷离感,又有赵季平所做的西天取经路遥迢 ,漫天神佛闹悟空等配乐,所使用的音乐元素十分丰富,除了大型管弦乐,还有中国风的箫与二胡,在细节中还能听到彼时内地流行乐坛“西北风”的余韵。

而这些貌似不相干的庞杂音乐元素,统合在《大话西游》这部作品里,这种文化上的冲撞感即超前于当时的时代,可又分外的和谐与统一。

就像,即便是摩擦重重,西影依旧还是如约完成了影片拍摄任务。

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与《肖申克的救赎》一样的命运,《大话西游》在上映后面临了票房失利,以及在各种奖项上接连失利,在1995年的香港金像奖评奖中,风头均被《东邪西毒》、《女人四十》、《饮食男女》等艺术片占尽,只获得了更佳编剧奖。

不过这部电影的命运很快出现了转机。

1996年结束影院惨淡经营的《大话西游》将拷贝转到北京电影学院,在高校中的放映立刻引起“满堂彩”。

除了1997年、1998年间的VCD热卖以外,1997年春节期间,为了配合春节的热闹气氛,《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在电视上播出,后曾重播过多次,这培养了一大批“大话迷”,而这部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的影片却创下了黄金时间播出的收视率。

此后随着网络的兴起,使得《大话西游》的名望进入了鼎盛时期,即便是在如今,依旧还有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以及解读,相比之下,作为合拍方的西影,就显得落寞许多,曾经的辉煌留在了过去的岁月之中。

《大话西游》成了一个分割点,在这之前内地制片厂风光无限,而在这之后,因为各种原因,八九十年代积累的电影人才都奔赴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对人才失去控制力的内地制片厂慢慢走向衰落,而随着电影产业的自我升级,此后虽有合拍片,但江湖的主战场已经不在西安。

一位西影厂的老员工告诉我,在西影合拍片时代,业内的称呼是“大陆电影圈”“香港电影圈”“台湾电影圈”,而千禧年后,称呼慢慢变为香港影人,台湾影人。圈子打破了,但人的价值被凸显了,旧有的利益格局也被打破了。这应该是时代的发展,更中国电影走向新生的标志。

世代更替,那个百花盛开的年代也许无法重现,但我们依旧能从伟大的作品中照见解读者自己的文化底色。在这部电影上映22年之后,西影重制《大话西游》加长版,截止我写这篇文章时,该片票房已接近1.5亿元。

刘镇伟的原版结局是至尊宝带着白晶晶、紫霞、春三十娘三个女人一起和唐僧去取经,但电影没有拍出来。

正因有此机缘,我们愿意回溯那个年代——无论是对西影厂来说大话西游,还是更广义的对那个诞生“文学陕军”、以及张楚、许巍、郑钧等一批音乐人的西安而言。

这段历史使我们窥见,西安并非人们所固知的封闭、保守气格。不必回溯到盛唐或者什么年代,仿佛就是在昨日,它都曾以开放的姿态容纳各种看似冲突的多样文化,生长出开风气之先的人与事。我们追溯那个年代的光荣与梦想,探索与追寻,同时,也给当下以启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你所不知道的:《大话西游》缘何诞生在西安?》发布于:2024-01-07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