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作者张 维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摘要《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一般多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陶渊明“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然而从这篇散文中我们还能看出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归隐的体验。在写作年代上《桃花源记》写于陶渊明对归隐已深有体会的晚年内容上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归隐的感受此外其朴拙平淡的表现手法也反映出他朴素的田园隐逸生活。可以说《桃花源记》正是他归隐体验的艺术概括。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归隐 体验 魏晋是一个崇尚隐逸的时代士人们纷纷以缨于世务为鄙俗以托心玄远为清高。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解脱世事的人生理想超然无累的人生境界。然而这些作品大都附载于某种理念之上直至陶渊明才达到了作品与理想的高度统一。他笔下的田园无论是描绘现实还是描绘理想都有着真的生命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普遍的观点认为“文章主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⑴这种论点固然正确但字里行间也流露着陶渊明对隐逸生活的体验。正如钱志熙所说“追求人生化的艺术而不是将艺术生活化。
所谓人生化的艺术就是诗人用艺术表现自己的人生矛盾和人生态度。”⑵ 一、从《桃花源记》的写作年代来看 《桃花源记》的写作年代逯钦立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从翁同龢说系于义熙十四年418 年而龚斌则在《陶渊明传论》中认为该文作于入宋后但无论何种观点该文作于陶渊明晚年当是不争的事实。按义熙元年405 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而作《归去来兮辞》至作《桃花源记》少则亦有十余年。此时陶渊明对归隐已深有体会和感触作《桃花源记》来抒写这种体会和感触亦在情理之中。 二、从《桃花源记》的内容来看 1、渔人进入桃源的过程反映了陶渊明的归隐过程 首先陶渊明是托渔人以自况。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本以捕鱼为业陶渊明为着“慎终追远”自会以作渔人而自豪。而且“渔”同“愚”音近可谐音。儒家强调“大智若愚”孔子就曾对“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⑶之“愚”给以很高的评价。因而可以这么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正是想通过谐音来使渔人具有“愚”的性格而成为自己的化身。 其次渔人进入桃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陶渊明在此用了跌宕的笔触曲折地描绘了进入桃源的过程渔人忽而水路坐船逆水忽而山路钻洞爬山。当乘船沿溪走得忘了远近时用“忽逢桃花林”一转把他带到一个美丽静谧的桃林仙境再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绝望疑惧时又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把他带到一个优美富饶的田园乐土这样写除了带给读者心理起伏外更重要的是暗合了他曲折的归隐过程可以说陶渊明在 41 岁辞彭泽令前一直过着“东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发布于:2024-01-0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