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理书柜的时候,一张合影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把我的思绪带回了北京朝阳区八里庄南里27号,那个以文学而相聚的院子。合影定格了2018年10月某天,我们31位同窗与老师们齐聚在院子里的一个瞬间。背景为灰色的主楼,以及主楼前枝条如伞的龙爪槐。此时,阳光躲在云霾之后,院子里的悬铃木、银杏、苍松,高高的树干擎起浓密的树荫,遮挡着将落未落的秋雨。而鲁迅先生的雕像,正端坐在主楼的玻璃门里。玻璃门透明而敞亮,仿佛先生穿过了悠长的岁月,与院子里的我们相望。

我带着鲁院的入学通知书,从娘子关内的桃河畔出发,以文学的名义往北京行进。下高铁乘地铁,当我从北京十里堡的地底下钻出地面时,拐一个弯,便上了一条坑洼不平、狭窄而破旧的小街。街边上烧饼店、水果铺、蛋糕房、饭店等,一律小小的门脸、低矮的店铺。沿小街步行约三四百米,便到了一个象牙白雕花栅栏铁门前,门顶上金色的“鲁迅文学院”五个字提醒我目的地到了。

正是金秋十月,我在鲁院度过。

雕花门里,则是另一番世界,幽静而雅致。麻雀和一些不知名的鸟儿,用翅膀装点着随风飘飞的银杏落叶,在枝间跳跃、飞舞,仿佛为天南海北,以文学的名义聚到这个院子的我们装点着眼前的秋色。

一条鹅卵石小道伸向院子里四角亭深处的假山石畔,假山嶙峋小巧。假山的四周,低处盛开着成片的非洲菊和美人蕉,以及随路蜿蜒的冬青、草坪,还有龙爪槐、山楂树。沿鹅卵石走进院子深处,方能清晰地看到一座四方木柱而翘角飞檐的亭子,灰瓦、灰檐,素朴而没有夸饰,亭子上写着“问道园”,由吉狄马加题。问道园的亭子虽然是高高地翘着四角飞檐,却被院子里浓荫如盖的雪松、悬铃木、银杏等掩蔽。如果不走到亭子跟前,是发现不了这一景观的。看来,问道,没有一探究竟的精神,是难有发现的。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到鲁院,无疑也是问道。

道是什么?便是鲁院每日的讲座。从政治理论、国情时政、大文化、影视到文学本身,课程安排颇费苦心。许多课我至今未忘,传播的不仅是知识,而是讲课的老师和他的作品以及创作姿态、生活态度、人品给我们以启示。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作家、评论家、主编、编剧,还有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的教授,听老师们论道,真正开拓了视野。

什么是问?在鲁院的讨论课上,我们正儿八经、严肃认真地讨论基层怎么弘扬文学,学员之间相互交流,那是面对长江黄河天山北国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求证、探讨。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觉得问是无处不在的。

报到、领房间钥匙、办餐证,学员一人一间宿舍,有十多平方米,书桌、书架、衣柜、电视、电脑、卫生间俱全。我常常在课后静静地站在宿舍的窗前。远眺,那是鲁院外的小街陋巷。鲁院离尘世很远,却离闹市很近。从这一点而言,文学其实是人间的,是充满烟火味儿的,也是家常的。

近观,窗外的对面便是学院老师的办公室和百草书屋、食堂。白烨、施战军、李敬泽、鲁敏、王彬、徐小斌、邱华栋等,之前我只在报刊读他们的文章。而在鲁院,他们又以一种寻常的方式在我的眼前出现,电梯里、食堂、课堂,见到了都可以说上几句话。临别鲁院的时候,我在鲁迅先生的雕像前近距离端详,并让同窗帮我拍下了一张与鲁迅先生的合影。在这个以“鲁迅”命名的学校,命名的院子,传承给我们一种境界、一种视野、一种情怀,让我们放下各种身份的羁绊,内心变得柔软起来,开始审视自己。

其实,在这个社会多元的时代,还有那么多人倾慕鲁院,不得不令人欣喜问道,说明我们的文学精神永远不灭,它像高扬的火把照亮并温暖着这个世界。无论社会怎么变化,无论人们观念多么前卫,总有一些东西是恒久不变的:那就是真、善、美,理解、沟通以及诚信、悲悯、传统,这些精神向度不是日日更新的物质,而是永远都不会过时,随取随新,永远温暖我们内心,并成为我们永远的文学主题——心中有爱,有坚守,有善念,有梦想,是我们坚守的文学品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问道 近日,整理书柜的时候,一张合影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把我的思绪带》发布于:2024-01-05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