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说课稿

奎文北苑实验学校 张晓娜

一、说课标

(一)课标依据: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二)课标解读:

1.根据课标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授课时要重视朗读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熟能成诵。

2.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并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

3.文言文教学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让学生从文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逐步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品味。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之一课。第三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古人的“理想”,属于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教材编入这类文章意在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桃花源记》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在艺术创作上也堪称经典。文章虽篇幅短小,但其文笔简洁至极而文采飞扬。陶渊明在归隐田园的第16年写作此文。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连年混战,赋役繁重,这些状况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产生了对当权者的不满,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但他无力改变,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只好借助创作来抒 *** 怀。

2.教学重难点: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如何在准确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巧妙诱发学生思维,理解作品的浪漫色彩和理想寄托,就成为本课教学的成败关键。教学时可以补充写作背景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②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三、说学情

1.已有经验:

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学生对陶渊明有一定的了解,八年级上学期学过陶渊明的诗歌《饮酒》,初步了解他的生平经历,知道他厌恶黑暗的官场,辞官不做归隐田园,是我国之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这些对他们学习《桃花源记》时理解文章内涵有一定的帮助。

2.学生未知:

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定的难度。课文中有一些文言实词和通假字学生还没有学过,会给学生疏通文意时增加难度。

3.认知障碍:

学生文言文学习习惯和阅读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基础较为薄弱,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文中有较多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和句子省略的现象,会给学生理解文意造成障碍。

4.解决措施: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完成学案,并将不理解的词语和难懂的句子写在学案上,教师提前收集进行了解,便于“以学定教”。

四、说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分类整理记住重点的文言词语含义和用法。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3.通过补充背景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理解并评价“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五、教学过程与评价任务实施

目标

评价任务

学生活动

评价量规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分类整理记住重点的文言词语含义和用法。

1.请正确读写生字词,掌握不熟练的读写三遍,会读会写为标准。

2.10分钟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录,为小组内质疑做好准备。小组活动5分钟,解决疑难。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内容,一人读课文,一人翻译。请概括出每一段内容,并梳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

4.小组合作10分钟,分类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省略句等文言现象,记住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学生自主学习,查阅字典和课本,完成学案字词练习,同桌互批,并订正答案。

2.学生听老师范读,并自读、齐读课文,个人展示朗读,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有感情。

3.学生组内交流疑难字词和语句的翻译,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班级解决,学生答疑。

4.同桌合作,一人读课文,一人翻译课文,小组派代表进行课堂展示。

5.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段意,梳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

6.小组合作分类整理重点文言词语,并将正确答案订正在学案上。

1.朗诵课文:

优秀:普通话标准,发音和停顿准确,感情饱满,声音洪亮,根据内容准确把握感情。

合格:普通话标准桃花源记,发音和停顿较准确,感情较饱满,声音较洪亮,根据内容基本把握感情。

不合格:朗诵课文时读错字音和停顿,不能根据内容把握感情。

2.翻译课文:

优秀:能准确翻译课文,达到文从字顺。

达标:能较准确翻译课文,词语解释错误不超过3个。

不达标:翻译语句时词语解释出错超过3个。

3.词语分类整理:

优秀:能够整理出文中通假字、5个以上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并且词语解释和用法准确无误。

合格:能够整理出文中通假字、3个以上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并且词语解释和用法准确无误。

不合格:能够整理出文中通假字、3个以下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并且词语解释和用法有错误。

备注:

1.通假字:要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绝境、无论、妻子、不足、外人

3.一词多义:舍、志、寻、其、并、为、之

4.词类活用:志、前、异、穷

2.通过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1.再读课文,在书上进行圈点批注,选取 “桃源美”、“桃源乐”、“桃源奇”三个角度,分别用三个句式“这里的……美,你看……”、“桃源乐,乐在……”、“桃源奇,竟然……”来品味语言的优美、简练及桃源生活的美好。

2.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答案,并选出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1.学生细读课文,圈点批注,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桃源生活的美好。

2.小组交流,并派代表展示。

3.教师点拨提升: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恬淡优美。

优秀:能够从三个角度品析桃花源,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桃花源之美好。

合格:能够从一至两个角度品析桃花源,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分析桃花源之美好。

不合格:不能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分析桃花源之美好。

3.通过补充背景资料,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并说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谈谈你是如何评价作者的这个理想社会的。

1.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3.思考: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4.师生一起归纳课文主题。

5.作业布置:假设桃花源确实存在,今天的桃花源会是怎样一幅景象?请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并小组展示。)

优秀:能够全面概括出理想社会的特点,能准确说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并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客观评价作者的理想社会。

合格:能够基本概括出理想社会的主要特点,能较准确说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作者的理想社会有基本正确的认识。

不合格:不能概括出理想社会的主要特点,不能理解和说出作者的写作目的,不能客观评价作者的理想社会,观点偏颇。

作业:

优秀:写作富有想象力,文笔优美,字数在300字以上。

合格:写作体现出一定的想象力,字数在200字以上。

不合格:写作缺乏想象力,字数少于200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桃花源记》说课》发布于:2024-01-02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