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谷瑞丽 语言文字报

《桃花源记》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对于这篇经典文言文,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有几个常见的问题,包括将游踪作为教学线索、将当下作为解读参照、将评说作为教学落脚点等。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

将游踪作为教学线索

《桃花源记》是一篇游记散文。此类文章通常有两条较为鲜明的线索:一为外在游踪;一为内在观感,即由风景见闻触发的主观感受。笔者发现,不少教师会通过带领学生梳理渔人行踪来分析课文。将游踪作为教学线索,思路确实很清晰,但学生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

笔者认为,梳理游踪,适合安排在初读感知环节,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而以渔人的情感为线索分析课文,更能够让学习走向深处。渔人因为没打到鱼,无精打采、垂头丧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甚异之”,对桃花林的美丽感到十分惊异;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欲穷其林”;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这里的人们怡然自乐的生活,十分羡慕,还住了几天;他在离开的路上“处处志之”,是还想再来;太守派人跟着渔夫再次寻找桃花源,却再也找不到了,只剩下满满的遗憾。课堂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抓关键词,读出渔人情感的变化,分析其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感受世外桃源的美。

对于《桃花源记》,还可以将“美”和“异”作为教学线索。“美”是桃花源的整体风貌,“异”是其给人的观感;前者是客观内容,后者是主观感受。教师可以抓住这两个关键字设计教学,引领学生分析桃花源“美”在哪里、“异”在何处,让学生的理解更有层次,同时也有助于开发其高阶思维。

将当下作为解读参照

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确能让学生感受到桃花源的美,但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完全将当下的生活作为文本解读的参照。用王荣生老师的话说,这里出现了两个“向外跑”——跑出了文本之外,跑出了渔人之外。

将评说作为教学落脚点

此外,为了体现思想性,一些教师会在课堂结尾“借题发挥”,让学生观察感受当下的幸福生活。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要注意“度”的控制。牵强附会的生硬说教,不仅偏离了语文本质,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桃花源记,而且会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反感,影响教学效果。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其中的“人文性”是指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得的情感熏陶、思想教化、美学影响等。这样的人文教育强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而不是机械说教。

总之,《桃花源记》作为统编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好的教学案例很多,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一线教师要在追求教学设计新颖、独特的同时注意规避问题,深入解读文本,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谷瑞丽丨《桃花源记》教学常见问题及纠偏》发布于:2024-01-02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