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播报

编辑

桃源行⑴

望夷宫中鹿为马⑵,秦人半死长城⑶下。

避时⑷不独商山翁⑸,亦有桃源⑹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⑺,采花食实枝为薪⑻。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⑼。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⑽。

闻道长安吹战尘⑾,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⑿,天下纷纷经几秦。 [2]

注释译文播报

编辑

作品注释

⑴行(xíng):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桃花源记,又称“歌行”。

⑵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鹿为马:史载赵高欲作乱,恐群臣不听,乃指鹿为马,凡言鹿者皆被杀。后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里用来概指秦国政治的黑暗。

⑶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乃修筑长城。由于工程浩大,环境艰苦,死了不少人。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⑷避时:逃避乱世。

⑸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这句本自陶渊明《桃花源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⑹桃源:代指桃花源。

⑺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

⑻薪:柴火。

⑼渔郎”二句:本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诸语。漾舟,泛舟。

⑽“世上”二句:本自《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世上.指渔人。山中.指桃源中人。

⑾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吹战尘:指发生战乱。西晋先是有“八王之乱”。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灭亡。《桃花源记》所写是东晋时事,故此概指西汉末年以及西晋频仍的战乱。

⑿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宁:岂。 [1-2]

白话译文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3]

创作背景播报

编辑

晋陶潜作《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描绘出一个远避乱世、与世隔绝、无君无臣、康乐宁静的理想社会。现实的痛苦令人在这美好的想象中陶醉’,故文人多以此为题,寄托情趣,如唐王维也作过同诗题的佳作。王安石此作是在陶潜所作基础上又有所发挥,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不再把目光主要集中在那理想的境界,而更着眼于现实的残酷,久乱难治。王安石的《桃源行》就是利用这个传统题材加以发挥,凭着自己的想象,作了一番再创造。 [1]

作品鉴赏播报

编辑

文学赏析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平之意。 [4]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平等。 [5]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5]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 [5]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 [5]

名家点评

清代文学家士禛《池北偶谈》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更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6]

清代文学家方东树《昭昧詹言》说:“介甫纯以议论惊空,绝不实写。” [7]

清代文学家金德瑛《冷庐杂识》说:“王荆公则单刀直入,不复层次叙述,此承前人之后,故以变化争胜。” [7]

作者简介播报

编辑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8]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桃源行》发布于:2024-01-01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