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作者陶渊明叙述了渔人迷路后误入桃花源,在那里目睹了优美景色以及人们自由平等的生活,进而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内涵。

3.感受陶渊明文章创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结合文章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新课,先询问学生是否理解“乌托邦”的含义,进而明确“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所著书名的简称。作者在书里描写了他想象的没有阶级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乌托邦,后来就用乌托邦指不能实现的理想。这是外国人对理想社会的称赞,进而引入我国古代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也有一个代名词,那就是“桃花源”,进而导入本篇课文。【板书:桃花源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教师纠正学生的发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说一说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文章主要叙述了渔人打渔,误入桃花源,目睹桃花源的优美景色及人们的和平生活,渔人出来后再寻桃花源,却始终无所得。

(三)品词析句,合作交流。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互相交流陌生文言词汇,老师予以明确(多媒体展示)。

明确:

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古今异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阅读课文之一自然段,说一说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指定学生答)

明确: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3.结合课文二三段,说一说作者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板书:生活环境——宁静安乐】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板书:社会风尚——淳朴】

4.课文四五段为我们叙述了怎样的故事结局?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小组讨论,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结局?

明确:

结局:渔人走出了桃花源,并带人再次寻找桃花源,终不可得。

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然而桃花源毕竟是美好的想象,世人也必将无法再次进入想象中的美好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美好寄托。

5.学生畅谈桃花源的美好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呢?

明确:

具体表现在桃花源里动人美丽的景色;人们的生活有条理,自在生活的快乐;人们热情好客的淳朴之美。其间寄托了作者渴望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这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板书:理想社会】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听配乐朗诵,思考:陶渊明的这篇散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点?(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明确:陶渊明作文,擅长白描,用于自然,给人清新干净之感。《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本文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桃花源记,但是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

2.结合陶渊明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请学生谈一谈应如何看待他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你理想中的社会又是怎样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背诵本文;将文中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而重心在阅读和积累上。本堂课的教学,将阅读贯穿整个教学,从桃花源的景色、人民的生活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三方面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分析,很好地带领学生领悟到了作者寄托的情感。另外,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发布于:2023-12-29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