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01.17No.3(2012)《桃花源记》与园林景观设计(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除了植物学、工程学之外。还包含着心理学、文学、关学等各个学科方面的知识。在这一方面,读一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或者从中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中国的自然园林设计中追求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理想境界。从园林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桃花源记》进行分析、探索,为环境设计提供一个参照。关键词:园林设计;《桃花源记》;理想境界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2)03—066—04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他曾经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隐居的生活。他一生写过不少精彩的诗歌、散文、辞赋。最为著名的是他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桃源诗的序,他以简淡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从此,“世外桃源”,就成为我国人民心目中理想王国的代名词,也是我们经常引用的成语典故。
《桃花源记》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流传如此的久远,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从文章中描述的优美环境和产生的心理效应等方面,来探讨它和园林设计方面的关系。《桃花源记》全文不足四百五十个字,文章的结构也不复杂,只是叙述了一个打鱼人的奇遇过程。然而,就是这篇简短的文字,读后恰如游览了一处仙家园林,文字之精美、内容之奇绝,一步一步地把我们引入了美妙的理想境地。他是怎样设计出这个美妙的“世外桃园”而又引人人胜的呢?让我们沿着文章的思路,以一个园林设计师的眼光,进行逐段的赏析。一、导入部分的是晋朝太元年间,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走了多远的路程。这是文章的开头,我们把它看做园设计的开始部分。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自然环境和景观设计嵌接起来,用一条小溪引导着我们进入“桃花源”。当我们看到这里,就想继续往下看,想知道接下来渔人会遇到什么?这时的“渔人”,我们权且把他看成游览园林的“游人”,用游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座“桃花源”的设计效果。这一段引子的设计,在园林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或者,铺陈得太过,冲淡了后边的内容;或者没有铺垫,生硬的进入了主题。文章的这两句写得非常平淡、自然,好像没有经过精心设计,也没有繁琐的铺陈,但是,它和整个故事有机地联系着,因为,设计就从这里开始了。
接下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眼前忽然出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有几百步远,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飘落着缤纷的桃花。渔人感到十分惊惊异。将船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看看。这是设计的承接部分。由自然环境向设计环境推进,产生对比效果。文章这一段美妙地设计描写,使前边的平淡和后边的桃花林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但起到了点题作用,而且进一步提起了人们的兴趣,夹岸数百步,加上落英缤纷的动态景象,让渔人产生“甚异之”的新奇感觉。由于“甚异之”的好奇心驱使,“复前行,欲穷其林”也就自然而然了。这种由惊异而引发的探索欲望,正是园林设计开始部分应当关注的心理效应。我们随着渔人前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小船驶进了溪水的源头,于是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离开小船,进入洞口。开始非常狭窄,仅仅容纳一个人通过。再往前走了数十步,眼前豁然开朗。这一段设计,从“林尽水源”开始,将环境空间一步一步地逐渐压缩,直到“初极狭,才通人”的地步,紧接着,复行数十步,空间忽然被打开,眼前豁然开朗,使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这种空间的压缩,使我们心里有一种紧张和兴奋,引起了探险的欲望,似乎要凭着呼气小心翼翼慢慢向前探索。
由于空间的极度压缩,给人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心理压力,又猛然打开、放松,形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强烈对比,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这正是设计要达到的目的。这个“豁然”用得十分传神,它把空间的变化引起的人的心理反应生动地刻画出来了。这是文章的精彩之笔,也是空间设计的奥妙之处,让人感到刺激而又兴奋!收稿日期:2012—03—19作者简介:张寿镒(1948一),男,河南柘城县人,教授。研究方向:造型艺术。66第17卷第3期(2012)张寿镒:《桃花源记》与园林景观设计V01.17No.3(2012)这一段设计,完成了环境的大转折,从现实世界过度到“世外桃园”。“豁然开朗”是这个转折的转捩点,引起了感觉上的三种变化:一是时间的变化,由“复行数十步”到豁然出现在眼前;二是空间的变化,由“初级狭材通人”到豁然开阔;三是光线的变化,由“仿佛若有光”到豁然明亮。通过这三种感觉的变化和对比,使眼前的景物得到转换,由平凡化为神奇,由人间进入仙境。以上是文章的导入部分,是环境设计的前奏,完成了空间设计的四个推移,即开始——承接——压缩——打开。好像戏曲的楔子、音乐的序曲,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导入主体作好铺垫。
作为前奏不能让人产生太高的希望值,但要有吸引力和心理暗示,给人以“曲径通幽”的感觉,引导人自然而然地进入主体部分。希望值太高,就会冲淡后边的主体内容,由希望变成失望;没有暗示就没有吸引力、难于激发人的兴趣。另外,在进入主体之前,要制造一点紧张感,这样会使人产生心理对比,为后边的展开打好基础。前奏不能忽略、也不能太简单化,忽略了和太简单化,无法和主体产生对比,也不能适应人的心理变化。在这方面,文章的导入,写得恰到好处。这正是园林设计中需要借鉴的精神。但是,不能拘泥于文章的描述,不能将空间压缩到“才通人”的地步,设计师必须考虑人的流动需要和安全保障,不能“刻舟求剑”。二、主体部分主体部分要和前奏部分形成对比,否则就平淡无奇了。作者在这一部分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变化。之一层是环境气氛的变化。“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从山中的小口里走了进来,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的土地,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交织的田间小路,鸡犬的叫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等景物。还有来往耕种劳作的人,男女的穿戴,全都和桃花源外面的人不一样。
但老人和小孩,都显得非常快乐。这和前面的“初级狭,才通人”的环境描写成强烈的对比,使人心旷神怡,长出了一口气!第二层是人情氛围的变化。“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这是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的情形。这里人非常吃惊渔人的到来,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这里的人十分好客,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这一段设计了一个很好的人性化氛围,展现出一片热情祥和的场 景。渔人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忽然受到众多人的关注和 热情地款待,让人流连忘返。说明环境设计,不但要优美、尤 其要宜人,对人能容纳、易接收,有着人性化的亲和力。这些 正是人们对环境的内在要求。 第三层是时间的变化。“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一段情节, 十分奇特而又有特色,读到这里,我们好像进入了时间隧道, 从魏晋一下溯回到了秦代,让人不胜感慨!在这里看到了为 了躲避秦朝时战乱的一群人,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同县的人 一起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因为与外面的人隔离不通 音信久了,竟然不知道外面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 了。读到这里,我们如临其境,不知不觉的也融入其中,觉得 故事安排得合情合理,令人感动。到此,故事已经达到了高 潮,之后就开始往回收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在这里盘 桓了几天,就要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 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到此,渔人就要离开此地,结束了 他的游览。我们的游园也似乎要结束了。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反映了整个文章的中心思想。 它的内容园林设计自然不能复制,但是情节的层次安排,仍 然值得借鉴。这里提示我们,园林设计要能吸引住人,主体部 分不但要求内容丰富,尤其要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殊情节,只 有这样才能让人产生奇特的感受。正如一个故事要有一个离 奇的情节,一首好诗要有一个“诗眼”一样,一个园林设计如 果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就会陷入平庸。桃花源里如果没有 时间的错位和现实作对照,故事的思想性和吸引力自然就会 大打折扣。现实中自然不会出现真正的时间错位,但人可以 制造错觉,杭州西湖边上的宋城,就是这样设计的,让游览的 现代人好像又回到了宋朝。
园林设计要表现的情节和内容是 多方面的,自然也不是要复制“桃花源”,每一个园林都有自 己的特色,由于立意不同,指导思想不同,服务功能不同,反 映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自然也不一样,因而采用的模式和造园 手段落也千差万别。但是,突出自己的主体思想和个性特色, 却是普遍的要求。 三、结束部分 《桃花源记》的收尾十分绝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渔人走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 沿着之前记下的标记回去。到了武陵郡城,拜访了太守,说了 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 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如果说前面的情节,我们还感到置身在现实的世界之 中,但结尾的出现,一下推翻了前面的“现实”,我们恍惚从梦 幻中一觉醒来:原来这个飘忽朦胧的桃花源,竟是一个神话 的社会。它是那样的让人迷恋,又让人疑惑不解。文章到此本 该结束了,但后面又加了一句补笔,“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的刘子 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 探访。
没有如愿,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打问桃花源 的人了。这一句的补笔,好像是多余的,然而,正是这一句“后 遂无问津者”的补笔,给人留下了永远的悬念,使人们对桃花 源的回味一直意犹未尽——这个迷离恍惚的“世个桃源”究 竟在哪里呢?怎么就“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呢? 从这里,我们看到结尾的重要性。由于结尾的奇妙使文 章的意境升华了:从现实升华到化外,从眼前升华到永远。它 提示我们,一个高妙的境界是没有结束的,它将作为一个美 好的希望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里的结尾设计没有平铺 67 第17卷第3期(2012) 寸音离竹子拒 V01.17 No.3(2012) 直叙,而是打了一个回环,给人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尾巴,然 后再做结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也是不能忽略的。在结尾 时,要设计一个美好的回环,在游览之后,让游人不自觉地回 头看一眼,引导他们对整个游园再做一个简短回忆,以便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了《桃花源记》,我们好像穿越了时间隧道,游览了奇 妙的世外公园;当我们从飘忽的桃花源中回到现实中来之 后,我们又好像听了一堂生动的园林设计课,并从中悟出了 许多园林设计的奥秘。这里虽然没有讲述园林设计中的具体 内容,诸如:园林的构成要素(筑山、理水、建筑、植物)、造型 手段、审美法则,以及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功能区的划分等 具体的指导,但它形象的给我们勾画出来了一个美妙的园林 设计样板,并反映了中国园林设计的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内 涵。
文章的起承转合,形成了一个:开始一承接一压缩一打 开一扩展一收缩一回环—结束的视觉流程和空间流程,这个 起伏跌宕的过程,正是园林设计感动人的心理过程。 四、设计举例 为了进一步说明《桃花源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这里举出正反两个现实中的例子。一个是甘肃靖远黄河石林 景观的导入设计;另一个是上海世博会芬兰馆的设计。 之一个例子“黄河石林”导入设计 黄河石林,在甘肃省的靖远县,这里是一个天然景区,在 一片荒山峻岭的悬崖峭壁下,人们臆想不到一湾黄河水正从 看不到的崖下流过。由于百万年黄河水的下切,鬼斧神工,形 成了悬崖峭壁,又由于黄河水的冲积,在峭壁下出现一片绿 洲和人烟聚落。当人们翻过层层荒山来到悬崖边忽然间远远 地发现这片绿洲时,令人惊叹不已!大有“豁然开朗”之感,并 且“土地平旷,屋舍嫣然”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在惊叹之 余,人们不禁发出疑问:当初,这些人家怎么进入其间的呢? 据当地人说,在很早的时候,悬崖边上有一条裂口,先民 们利用木板搭在裂口之上,然后越过裂口,抽去木板,凿阶而 下,外人遂不得而人。这真是现实中的世外桃源。我想,如果 能够再次越过裂口攀阶而下,体验一下这种原始的感觉一定 会惊心动魄,带来无穷的情趣、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但这只 是一种遐想,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再让我们去体验那种 原始的感觉了,当我看到这个景观的时候,当地人早已在悬 崖边上开掘出了一条可以通汽车的道路,但由于悬崖太高, 蜿蜒曲折的道路仍然让人惊叹不已,这种惊险的感觉,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其实,这种感觉,正是此处景观开发的无 形价值,也是规划设计首先要保留或加强的内容。然而,当我 再次来到这里时,悬崖边上的道路拓宽了,路口处,又新修了 许多建筑物,并且还建造了一座不伦不类的地质博物馆,加 上鲜艳的色彩搭配和周围的荒山形成鲜明的对照,然而,原 来的那种感觉却荡然无存了!这些辛苦的努力并没有给景区 增光,反而大煞了风景,它不但破坏了大自然的协调,也冲淡 了黄河石林的主体内容,让游人觉得似乎这就是景观的主 体,再不需要到悬崖下边去看大自然的黄河石林了。本来是 个自然的“世外桃源”,却硬把它变成了“人为的景点”,殊为 遗憾1 68 显然,景观的主持者并没有理解游人的心理,也不知道 导人部分的功能,把前奏当成了主景。结果,本末倒置,将人 的好奇心、探险的欲望破坏殆尽,好像魔术的表演一下亮出 了老底,使人感到索然无味了。周围的荒山和悬崖下美丽的 景区形成的强烈对比,正是游人的兴趣所在,园林设计者,本 应利用这种天然的条件作铺垫,强化人的好奇心,将游人一 步一步地引入到景区的主体上来,但是,被人为地忽略了。
他 们或者认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有粉要搽在脸上”,把主 要的精力、财力都花费在门面的装饰上,只知做好表面文章, 结果使景观的境界表面化、简单化、庸俗化。给人留下的只是 广告效应,却没有回味的余地。 第二个例子上海世博会芬兰馆设计 上海世博会,集中了世界各国当代设计精英的作品。前 年有幸参观了世博会,由于时间紧迫只是匆匆的浏览了不多 的几个展馆,但仍然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 芬兰馆的设计。我不知道这个洋人的设计师,是否看过陶渊 明的例6花源记》,但他的设计思路和观念深得《桃花源记》构 思的精髓。 让我们看看芬兰馆的设计思路如何体现了《桃花源记》 景观设计的精神: 芬兰馆的外观造型,非常平淡,只是一只大碗的形状而 已,并且简洁得一点装饰也没有,怎么看也是一只“大碗”。但 由于尺寸放大成为一座巨型建筑物,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视 觉冲击力,在争奇斗艳的设计大观园里,忽然看到这只单纯 的“大碗”,恰如“忽逢桃花林”,不禁使人“甚异之”:里面有什 么东西呢?产生参观的欲望。这是它的前奏效应。 参观者抑制住好奇心排着长长的队伍来到跟前,只见一 座小桥通往“碗”底的人口处,真是“初级狭,才通人。
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进入到“大碗”的底部中央,然而,却犹如掉 进一个大木桶中,空空如也,只能仰视看到一片圆天,心中不 胜失落。但环顾四周,却发现“桶”底处有一小口(小门)“仿佛 若有光”,于是,人流鱼贯而入,内中豁然开朗,灯光辉煌,随 着深入,渐入佳境。原来“文章”的主体却在“大碗”的夹壁中。 主体部分,声、光、电具备,花样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 接,极尽表现他们民族文化特色之能事,其内容之丰富难以 备述,真可谓足以为外人道也。 结尾部分桃花源记,也别有余韵。随着参观的结束,内容渐次简淡 下来,临近出口处设一宽敞的休息室,更难得的是每个参观 者意外的可以得到一份冰激凌;在人们一路参观下来浑身热 汗蒸腾的情况下,主人送上一份清新爽口的冰激凌,真是太 人性化了。冰激凌是现场制作的,身体健硕的师傅们,一方面 表演着娴熟的制作技术、有节奏地发出悦耳的声响,一方面 说着并不懂的民族语言、表达着欢迎的热情。这更像桃花源 记的最后补笔,给人留下长久的回味。 芬兰馆虽然不是自然园林设计,但从设计的理念上来说 是和园林设计一脉相承的。 结束语 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优美的环境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 标。作为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园林设计,随着旅游观光成为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桃花源记》与园林景观设计.pdf》发布于:2023-12-2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