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品争论
如果按照《宋书》及《晋书》本传,陶渊明是以63岁而终的话(尚有清人吴汝纶考定为52岁,及近人梁启超考定为56岁等),那么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诗并记》的时间,应为公元418年(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这一年,陶渊明年届五十四,已归隐田园达13年。此前(即公元413年),对朝廷征辟他为“著作郎”,陶渊明称疾不就。当时人把他跟同时隐居在庐山的雁口周续之、彭城刘遗民,并称为“寻阳三隐”。而今,他再次婉拒了同样的征辟,以“吾驾不可回”之态,坚守着他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初衷。
在陶渊明归隐的这段岁月中,晋末朝政内部仍是倾扎争斗、矛盾重重的。社会上也因战乱不止,而更加民不聊生,以致动荡不安。时有起义军首领卢循,率军自岭南北上。而后,其部将徐复道攻下江州。卢循则进攻建康(东晋首都,今南京)不成后,西退而占领了寻阳,但在遭到晋将刘裕的追击下,又败退回到岭南。这场战役,使江州及寻阳一带,广受战祸的累及。
而为东晋复朝立下大功(领军杀败了篡晋的桓玄)的战将刘裕,虽然出身寒微,粗识文字,却也是个品性不端、深藏个人野心的无赖之徒。刘裕名为晋廷,实为剪除异己桃花源记,又从公元413年开始起兵内斗。刘裕先后剿杀了兖州刺史刘藩、尚书左仆射谢混两部;讨伐了与他当年共同“勤王”的战友刘毅并迫其自杀,阵斩了另一支“勤王”将领诸葛长民。两年后,刘裕再度起兵功伐晋室旧臣、时任荆州刺史的司马休之,并攻克江陵。
刘裕还为了更加提高自己在国人中的威信,于公元416年挥军北伐,亲征后秦,并于第二年攻占了长安,后秦告亡。而此时刘裕的“篡晋”野心,也勃发出来了。在刘裕匆忙回京后,便于公元418年的年底,派人缢死了晋安帝,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即晋恭帝司马德文。至此,晋之朝政完全掌握在了刘裕手里,离其“篡晋”仅一步之遥。
陶渊明在此背景之下,写下了美幻动人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其用意何在?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人们除了感受他文章中诗画般的场景外,当然更重要的是想探究那蕴涵其中的深意的。然而,此后陶渊明并无作出进一步的相关解释,留给人们的仍是对文中地点、时间和人物等的迷雾,仍是对了解他后期思想有何变化发展的一道障碍。只是我们可以知晓的,是他通过这篇“桃源记”,寄托着他对心中理想社会的想往,对美好生活的不可企及时的盼望,也即是我们常讲的“世外桃源”。但,这是满足不了喜欢“刨根问底”的国人们的要求的,更是满足不了相当愿意“猎奇”的“陶迷”们的心愿的!
于是乎,千年以来延续至今,各类“探古《桃花源》”的队伍何止成千上万人,也淘换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很多又却无法达成共识。从历史上学人们对《桃花源记》的探究上看,唐朝人们喜欢说,这是陶渊明笔下的仙境描述,非人间能有。坚持此论的,是以王维、刘禹锡、及韩愈为首。王维在《桃源行》长诗里说道:
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闻神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偏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刘禹锡则在他的《桃源行》诗里,也是这样说:
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
而曾经冒死向唐皇“谏迎佛骨”的政治家兼文学家的韩愈,却也相信陶渊明所描述的“桃源仙境”的。因而他在《桃源图》的长诗里,也有写道: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罇俎异。
月明伴宿玉空堂,骨冷魂清无梦寐。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船开棹尽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到明朝之时,也还有持仙境说的。如江盈科在《秦人洞说》文中道:“当日渔郎,实有此事,其所至之境,如记称‘鸡犬相闻,阡陌交通’,实是仙界。盖仙界者,不离人世,不即人世,有无之间,真幻之际,缘合则不求诣而自诣?渔郎则无心而至是也。”
再如黄廷鹄评注《诗冶》卷十一中,也说道:“按桃源事如诗文自佳。笃而论之,似先生所托尔。其山川非绝徼外,何能隔绝人世,不被搜寻乎?其人宜多寿,而生育又繁,数顷之田,何常赡而无争乎?……若非仙非魅,胡由得来?”
宋代大文豪又是思想家的苏东坡,是明确反对《桃花源记》是“仙境”说的。他破天荒地提出这是一篇记实文学,只因其人间稀少,又掩于险路山深之中,世人难寻罢了。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并序》里写道:“世传桃花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人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民居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苏东坡认为陶渊明所记述的,应是避难秦人的后代,不是别人猜测的神仙,他并举出老家蜀中的青城山老人村为例说明,很有点像桃花源中的事儿。只因“桃花源”山深路险,世人是很难知晓的。
清朝文人,也大多不信桃花源是仙境说。诸人又各自举例,欲探秘桃花源之所在,此属于早期“陶学索隐派”的旁支。如马璞先生就考证说:“此追述太元中之事也,非作于太元间,故曰‘后无问津者’。桃源经桃源山,在县南十一里,西北沅水曲流,而南有障山,东带杪椤溪,周环三十有三里。考《统一志》:桃源山在桃源县南二十里,西南有桃源洞,一名秦人洞,洞北有桃花溪。”
引人注目的是,与苏东坡同时的政治家及著名的改革派人物王安石,也在百忙之中,挤出了“探史求秘”的闲暇时光,而高度地关注过《桃花源记》。他并写出一首题为《桃园行》的重要诗篇,引发了后世对陶渊明思想变化及发展的重视与争议。现摘录如下: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世不独商山翁,亦有桃园种桃者。
……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王安石跟苏东坡的见解差不多,他承认桃花源中人,就是秦末之年的避难者的后代。但是,他在诗中首先提出一个重要的话题,这就是他认为陶渊明所描述的这个小圈子,是“虽有父子无君臣”的!因为陶诗里有一句“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表明桃源中人是不交“皇粮”的。在王安石诗的结尾,他还提出了另一个话题,这就是当时的野心家刘裕,率军征伐后秦,攻占长安的史实。所以便出现了“天下纷纷经几秦”的战祸骚乱,此也正是准备上演一场使节义之士愤然不平的,改朝换代之“丑剧”的前奏。
那么王安石是否暗示?陶渊明可能预测到刘裕即将要“篡晋”,所以便在此关口写出《桃花源记》,以避世秦人之事诉说自己的心思。此即陶渊明相当“反感”刘裕的所为,并羞于“耻事二姓”,故特别撰著该诗文,以寄托情怀。
对于王安石提出的之一个话题,关涉到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形态,故引起了后世对他思想的高度评价,也因此招徕了不少非议。在1962年出版的,由我国科学院文学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认为《桃花源记》这个淳朴、安乐的乌托邦,正是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桃花源记》的杰出思想意义,在于大胆的否认君权。在那里,没有帝王,也没有王朝的更迭,显示出在当时的条件下,人民一样可以不要君主。这就更大胆,更富于人民性。
我国1996年出版的《陶渊明评传》的作者,魏正申先生认为,桃源思想是对君权社会的完全否定。在社会制度与性质上,是与阶级社会“异源”的无阶级社会;在政治上“无纪历志”,谈不上皇帝年号,无须皇帝,否定了君权的政治压迫;在经济上“靡王税”,否定了封建剥削;在思想形态上,否定了猾黠巧诈的“智慧”与尔虞我诈;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上,相互激励而“肆农耕”,是人人劳动而“怡然有余年”。
当代学者顾农先生,以“反潮流”的姿态研究了晋史后认为,所谓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完全是陶渊明幻想出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反对一切乌托邦”(列宁《两种乌托邦》)。因而即使美妙如桃花源,也没有值得赞美之处。顾农明确反对相关人们以陶诗中“秋熟靡王税”的这一句,歌颂“没有剥削”的社会给予一味的赞赏。他认为桃花源的现实依据,即是中古时代的坞堡(以陈寅恪教授的考证为据),当时不可能是原始公社式的单位。这里必有坞主,实际上就是些“山大王”。所以,老百姓与其依附坞主沦为农奴,还不如缴纳“王税”,成为一个“自由”的农民。顾农的最后结论是,桃花源中人的“无王税”未必是好事,也不代表农民的愿望。
陶渊明处在当时的年代,既门阀观念浓厚、等级森严,且战乱不止而民不聊生。无助中的渊明,以上古之时的原始社会的、朴实无欺而怡然自乐的人事,寄托向往,发泄幽愤,这应当是他写作桃花源的本意!而且陶渊明在当世“身微言轻”,不过以“隐士”自居的,如从政治上或历史影响上过度的拔高他,或者贬低他,均为非份之想!在陶渊明时代,并没有诞生马克思主义,岂能“以今缚古”的来要求他?另在列宁的其他论述里,也认为“乌托邦”存在,有其历史原因和合理性。顾农先生断章取义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清朝学者邱嘉穗论及《桃花源记》,“设想甚奇,直于污浊世界中另辟一天地,使人神游于黄、农之代。公盖厌尘网而慕淳风,故尝自命为无怀、葛天之民,而此记即其寄托之意。如必求其人与地之所在而实之,则凿空矣”!
顾农依陈寅恪先生的考证为据,认定桃花源中人即是当时的“坞堡”集团成员,这实属似是而非的东西。陈老先生并没有桃花源的实地考察证据出示,也是下不了定论的。回过头说,在东晋军阀混战,民众流离失所之时,出现家族式的“坞堡”之治,是不得已的保全自身性命的权宜之计,有何不妥?从陈寅恪先生的举例来看,史料中并没有谈及“坞堡”的政治制度及物质分配的问题,也无言说其首领如何压迫成员的事情。顾农先生却以“农奴”,比方桃花源中人,这是否大有牵强附会之意呢?
有关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提出的第二个话题,在当时及后世中的附和与争论,也是非常之多的。宋代学者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书里谈道:“然予窃意桃源之事,以避秦为言,至云‘无论魏晋’,乃寓意于刘裕,托之于秦,借以为喻耳。”在清代学者余良栋等修的《桃源县志》中,其卷十二《题桃花源诗碑并序》中有言:“渊明《桃花源记》,解者纷纷,率多附会,惟不仕伪宋一说,深得靖节(博主按,陶渊明谥号靖节)谓本怀。按陶诗全集,但书甲子,而此记首书晋年号;其诗文又云‘虽无记历志’,则不屑臣宋之意显然。”
清末时任皇帝之师的翁同和亦附言:“义熙十四年,刘裕弑安帝,立恭帝;逾年,晋室遂亡。史称义熙末,潜(渊明)征著作佐郎,不就。桃源避秦之志,其在斯时欤?”
最可关注的,是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面综合了前人的相关史考,一面更博览古籍,以创新的观点,写出了《桃花源记旁证》一文。陈老先生在该论文中,首先提出《桃花源记》并非“寓意之文”,而是一篇“记实之文”。陈先生结合史料中的记载,以西晋末年社会动乱中,即有诸多中原流民远避他乡或者南迁,“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坞堡,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而此等事在西北地区,早在东汉之年即已出现。陈先生并举出了“董卓之郿坞”等为例。他并认为,“凡聚众据险者,因欲久支岁月及给养能自足之故,必择险阻而又可以耕种及有水泉之地。其具备二者之地,必为山顶平原,及溪涧水源之地”。以至成为基本上无人管辖的独立实体。
公元416年,刘裕率部攻伐盘踞在长安的后秦,戴延之作为参军随征在列。戴延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著成有《西征记》二卷。其著作已在后世流失,却有《水经注》引用了一些,使我们获知了比较重要的史实信息。因此陈寅恪先生,以史载中有时任“长史”的羊松龄之人,曾经前往秦川(长安)慰劳前军,结合陶渊明跟羊长史有交情,有赠诗送之的。那么陈先生认为,陶渊明可能“间接或直接得知戴延之等从刘裕入关途中之所闻见。《桃花源记》之作即取材于此也”。至于桃源中的避世秦人,“则疑本指苻生、苻坚之苻秦而言,与始皇、胡亥之赢秦绝无关涉”。
陈寅恪先生另外旁证,说传世于今的《搜神后记》,旧题是陶渊明所撰。因其中杂有元嘉四年渊明卒后事,故皆认为伪托。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就武断地推断,全书均为伪托。因为“《搜神后记》卷一之第五条即《桃花源记》,而太守之名为刘歆,及无‘刘子骥欣然前往’等语。其第六条记刘驎之即子骥入衡山采药,见涧水南有二石囷,失道问径,仅得还家”等,这一些暗合的记事,陈老认为,“陶公之作《桃花源记》,殆取桃花源事与刘驎之二事牵连混合为一”。陈老并且借此推测,“《搜神后记》里的桃花源记篇章,实陶公草创未定之本;而渊明文集中之《桃花源记》,则其增修写定之本”!
陈寅恪先生还就陶渊明的曾祖是陶侃,因晋灭东吴,其父辈便从鄱阳迁居到庐江郡之寻阳引证:庐江郡原为“溪族”人杂居之地,溪人多住水网地带,以捕鱼为业。因桃花源记文前段,讲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这,便是渊明记述前代遗留下的本族风光。博主按:以《后汉书•南蛮传》所述的五陵蛮,主要从事结网捕鱼;此族以“溪”名,即“溪人”。
陈寅恪先生对王安石诗里提出的第二个话题,是赞同陶渊明有不满刘裕“篡晋”,而“耻事二姓”的。他并另外著文,高度赞佩了陶渊明的“气节”。陈老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文中说道:“渊明理想中之社会无君臣官长尊卑名分之制度,王安石《桃园行》,‘虽有父子无君臣’深得其旨,盖此文乃是自然而非名教之作品,籍以表示其不与刘裕新政权合作之意也”!总之,“渊明政治上之主张,沈约《宋书·渊明传》所谓‘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最为可信”。陈先生考证之博之精,议论观点独到而发人深省,但也有百中疏一的地方。
事实上,陶渊明的辞官归隐,已是他41岁是就做了的事儿,并没有等到他54岁写《桃花源记》时才做的,并且他中间也拒绝了出仕做著作郎。其原由,正如梁启超说的“不屑与那些热官为伍”。所以,陶渊明不肯复仕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成刘裕的“篡晋”之上。关于陶渊明之诗,在晋时所作均注年号,而入宋后只题甲子的问题。在清朝人陶澍所注释的《陶靖节集》中,第三卷的卷首,载有虎丘僧人思悦的一段辩说。
该辩说的大意是,考证陶渊明诗所题甲子的,从公元400年至416年,这17年间只有9首而已,并皆属东晋安帝年间所作的!而陶渊明即在其间的公元405年秋,便辞去彭泽令归隐不仕了。后又过了16年(即420年,陶潜56岁),便是以宋代晋之时。如此看来,岂有晋代禅宋前20年,就出现陶渊明的“耻事二姓”?故而有人说渊明“作诗但题甲子以自取异哉”!同为治史学者的梁启超,分析陶渊明辞官那年,正是刘裕为东晋平定桓玄的第二年。那么,何以见得他不能学陶侃之功遂辞归,便料定他20年后会篡位呢?
不过,自陶渊明过渡到刘宋王朝后,他确实发泄了对当朝的不满,及对东晋旧室产生了眷恋的情思。在他的《拟古》诗歌中,就出现了“饥食首阳薇”和“忽值山河改”等句。当刘裕“篡晋”后的第二年,对已经“逊位”了的晋恭帝仍不放心,即残忍地杀害了他。陶渊明便写下《述酒》诗,引用当年曹丕篡汉故事,发泄出自己的义愤。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Yin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你可能不知道的《桃花源记》》发布于:2023-12-28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