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背诵课文。(二)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三)情感目标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教学重点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之一课时教学内容: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桃林”图片(播放ppt1-6),让学生欣赏,问: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义呢?投影明确: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出示课题目和作者。(播放ppt7)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点击“陶渊明”链接到ppt13);2、写作背景(点击“桃花源记”链接到ppt14-15)。三、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播放ppt8)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四、课文朗读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五、字词释义点击播放“字词释义”课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对各段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学生汇报)六、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之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即: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七、思考讨论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2、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地方?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所闻: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4、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所历:民风淳朴)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虚构的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7、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联系写作背景理解)8、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讨论归纳)八、总结全文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九、布置作业1、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2、总结并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课文的结构、主题等)二、写作特色(点击“写作特色”链接到ppt24)(1.详略得当;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3.想象丰富,曲折回环;三、文体知识(点击“文体知识”链接到ppt25-31)(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精华集萃五方面举例说明。)四、课堂总结(播放ppt32)这节课桃花源记,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五、课外拓展(播放ppt33)想象训练:(任选一题)1、我来到桃花源;2、今日桃花源;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桃花源记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 *** 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二、学法引导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3.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你还了解陶渊明的那些事情,写下来:预习形成:(一)、自读课文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朗读练习:要求:——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三)、朗读展示——小组内展示朗读成果。——全组(班)齐读。(四)、疏通文意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豁然开朗((1).古今异义词:鲜美句子:交通句子:妻子句子:绝境句子:无论句子:不足句子(3)通假字便邀还家(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a.阡陌交通,鸡犬相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不足为外人道(六)问题探究(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读后完成下题:之一部分(第(2)重点读第二部分:——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 原文回答) 自然景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3)读第三部分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 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4)体会思想主旨: 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你还有哪些问题? 合作展示: 1.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背景 3.讲故事(简单介绍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结构 4.把不理解或难懂的句子写在黑板上,交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桃花源记 教案+学案 部编版.doc》发布于:2023-12-28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