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与华莱士

前言

曾有两个西方记者采访 *** :

一个是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而另外一个就是美国记者兼主持人的华莱士。

两位记者都是以问题犀利而闻名于世,诚然两个人的采访对象都比较特殊,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各国政要,只是两人的采访风格也有很大的区别。

与法拉奇言辞犀利,看起来像争吵有所不同,华莱士语言幽默,采访时满脸的笑容,与被采访者也能做到谈笑风生,可他选择人物和问题时,总是能够选中人们最关心的那个问题。

也就是在1980年法拉奇采访 *** 后,1986年9月华莱士也提出了要采访 *** 的请求。

两人之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初入中国

1986年初,华莱士在好友辛迪·瑞汀博格的引荐下来到中国。

辛迪·瑞汀博格毫无疑问是一个中国通,他还有一个中国名字:李敦白。

图|李敦白晚年

辛迪或者说李敦白出生于1921年,是个犹太裔的美国学者,曾加入美国 *** ,1942年参军被派往斯坦福美军语言学校学习中文,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驼峰航线飞抵中国昆明,并改名为李敦白,1946年10月19日,李敦白在中国 *** 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前往延安,便在延安加入了中国 *** ,之后在延安广播电台,从事英文广播稿的编辑和翻译工作。直至1980年才回到美国。

由于李敦白在中国生活多年,因此十分了解中国,回国以后致力于中美友好交流。

华莱士到中国后,曾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游历,当时中国虽然才刚刚改革开放,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莱士一路领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因此而萌生了想要见一见这场改革的发起人—— *** 。

法拉奇采访 *** ,与华莱士采访 *** ,所聚焦的问题绝不相同。

法拉奇更关注中国本身,而华莱士则聚焦于中美关系。

中美建交始于1971年的“乒乓外交”,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于2月28日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进入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图| *** 旧照

中美两国建交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推动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中美虽然建交,可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上,依旧存在分歧。

由于二战结束以后,西方以意识形态为界划分的东西方世界,阻隔了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

中美之间的关系在70年代发生了变化,可双方建立联系的契机,和彼此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有关,加之对于共同利益的探寻,最终转化为中美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巨大推动力。

可双方的交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还是很少,对于彼此的认识还是不是很充分,尤其是美国在对台湾的问题上始终纠缠不清,也给双方的关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尤其是到了80年代中期,中美苏三国之间的关系,呈现一片混沌不明的态势。

也就是在双方急需要沟通和交流的时候,华莱士提出采访 *** 的请求。除了代表CBS提出采访请求外,李敦白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 *** 的家人,其中介绍了华莱士以及CBS电视台的情况,华莱士也保证在采访中不会刻意提刁难问题,不会刻意丑化中国。

原本不抱任何希望的华莱士,却在一个月后收到了答复: *** 愿意接受采访。

要说起来,华莱士来中国时,根本没有想过要采访谁,忽然改变主意采访 *** ,对华莱士本身是极为仓促的。

无论是法拉奇还是华莱士,采访人物之前,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样在采访时才能带着一肚子的问题、文件以及旁证材料去,法拉奇会对采访对象花数个星期的时间进行研究,以便于研究细节,华莱士也是如此。

为了采访 *** ,华莱士做了至少50个小时的准备工作,能够在这样仓促间完成这项工作,无疑也是十分了不起的。

可即便是如此,到了采访的当天,华莱士也不可避免地感到有些紧张。

虽然华莱士被人赞誉为是“提问题的专家”,可在 *** 面前,却也依旧感到有些局促。

华莱士主动要了一支烟抽

*** 会见外宾的地方通常都是在人民大会堂,华莱士要求中方,将采访的地点改在 *** 。

1986年9月2日,华莱士在 *** 紫光阁如愿见到了 *** ,两人落座后, *** 习惯的从桌上一盒“熊猫牌”香烟中,抽了一支出来问道:

“我抽烟可以吧。”

面对 *** 友好的询问,华莱士紧张的情绪缓解了不少,他回答道:“可以,当然可以。”

图|华莱士年轻时

“可不可以给我一支。”68岁的华莱士提出请求。

面对只说实话不说空话的 *** ,华莱士感到有些紧张,于是主动提出要了一支烟,以便于帮助自己放松一下。

*** 微微一笑:

“当然可以,你尝尝这个牌子的中国香烟,味道很好。”

华莱士本身就“烟不离手”,在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广播公司担纲“60分钟”的记者主播时,华莱士最著名的招牌就是,一边访问一边抽烟,他的抽烟动作和他辛辣的问题一样令人难忘。

和法拉奇一样,华莱士也采访过很多国家的政要,经常有被问的急了的场面,尤其是他用于去追问那些令人难堪、无人敢问,却又能引起人兴趣的问题。1991年华莱士采访美国著名歌星、影星芭芭拉·史翠珊,以十分尖刻的话,当场逼哭了芭芭拉,以至于在十多年以后,华莱士在回忆录中称这次采访有些过分了:

“这次访谈只是说出了事实,但毕竟她不是坏人。”

2006年,华莱士采访伊朗总统内贾德,这位一贯以强硬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总统,被华莱士不断的逼问,最后以叫停强行结束了采访。

图| *** 为深圳特区题词

不过面对 *** 的云淡风轻,即便是在20多年以后,当回忆起当初的点点滴滴来,华莱士的印象却十分深刻。

华莱士提出了差不多有20多个问题, *** 都一一做了解答,这些问题总结概括来看有三个方向:其一、中美关系中的 *** ;其二、意识形态问题;其三、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

这三个问题,也是美国最关心的问题。

两人一边抽烟,一边寒暄,等到一支烟将尽时,华莱士的采访也就正式开始了。

“您对戈尔巴乔夫最近在海参崴的讲话有何看法?”

华莱士从中苏关系入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 从容不迫的说道:

“他在海参崴的讲话确实有点新东西,所以我们对他那种新的并且带有积极性的东西表示谨慎的欢迎!可是他讲话也意味苏联步子迈得并不大。在他发表这通讲话之后不久,苏联外交部的干部也讲了一段话,就是基调和戈尔巴乔夫所表达的东西不一样。那就说明,苏联对中国政策究竟如何,还要我们再仔细观察。”

华莱士一句接着一句,不停地抛出问题, *** 都进行了一一回应。

图| ***

随后华莱士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挖坑式”的问题:

“看来中美两国的关系要比和中苏两国的关系更好些,这又是为什么?”

面对这一问题, *** 显得更加从容不迫:

“中国观察任何国家关系的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中美两国的关系视两国具体情况决定,中苏关系自然也视两国具体情况来定。”

通过中苏关系,华莱士进一步谈到了中美关系的变化,提出了双方都比较关心的问题。

“目前中美双方是否存在大的分歧问题。”

“有!” *** 非常肯定地回答道:

“如果中苏有三大障碍,中美也有关键性障碍,那就是美方对中方两岸统一的“不介入”态度。”

图|1986年9月2日 *** 在 *** 紫光阁接受华莱士采访

*** 转而将“难题”抛给了华莱士:

“美国采取“不介入”的态度。这个话不真实。因为美国历来是介入的。在五十年代,麦克阿瑟、杜勒斯就把台湾看作是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的“永不沉没的舰空母舰”,所以 *** ,一直是中美建交谈判中最重要的问题。”

华莱士进一步提问:

“美国在处理美台关系时,是否未能按照它承担的义务去做。”

“是。” *** 毫不避讳:

“我认为美国应该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更加明智的态度。”

“什么态度。”

*** 从容地回答道:

“很遗憾地说,在卡特执政的后期,美国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这就变成了中美关系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刚才我说,希望里根总统执政期间,能够使中美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就包括美国在中国统一问题上能有所作为。我相信,美国特别是里根总统,在这个问题上能有所作为的。”

图| *** 老照片

华莱士进一步提问:“台湾有什么必要和大陆统一。”

对于这个问题, *** 难得地流露出了严肃的态度,他盯着华莱士,缓缓的说道:

“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炎黄子孙——我们老祖宗是炎帝、黄帝——都希望中国能统一,那种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的地位,台湾作为中国领地的地位是不肯定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

“第三点理由是,我们采取“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大陆搞社会主义,台湾搞它的资本主义。这对台湾和台湾人民的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对台湾人民没有损失。”

对于中国的发展, *** 承认:

“我们建国三十七年来,有些失误,耽误了,但根据大陆的现行政策,发展速度不会慢,距离正在缩小。”

“如果说台湾发挥了自己的潜力的话,那么大陆的潜力就是还没有发挥。肯定会很快发挥出来。”

“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

“中国为何会提出致富光荣的口号,这个口号和中国制度有什么关系?”

华莱士从经济发展上,谈到了对中国制度的看法。 *** 进一步地提出了:“致富不是罪过。”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物质极大丰富,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之一阶段,当然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

*** 耐心的给华莱士解释了共同富裕的原则。

“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

“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华莱士又问了个“刨坑儿”式的问题:“我在广东一带看到很多中国农民过得很好,他们赚到钱之后讲一部分收入上缴给国家,剩余的留下,这不就是同我们(美国)的制度差不多吗?”

“我们的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其他经济成分共同组成。现在在农村受到赞扬的有些万元户,一万元不过二三千美元,还是一年的收入!能够算富吗?比起你们这些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人均国民收入还很低。”

图| *** 接受华莱士采访

随着两人的谈话越来越深入,事实上,这次采访原定时间是一个小时,可后来不得已之下,又延长了20分钟。

临别之前,华莱士问了最后一个问题:“您准备在主要领导和主要顾问的位子上干多久?”

巧合的是,1980年法拉奇采访 *** 时,也问了同样的问题。

*** 笑着回答道:“我提倡废除终身制,而推荐退休制度。你也清楚,在之前与法拉奇谈话的时候,我就说只干到1985年就行,很明显已经超过了1年,目前正在考虑什么时候可以退休。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希望早退休。“

“您告诉法拉奇1985年退休,那您准备对我做出什么样的表示呢?”

“真实情况是。” *** 对华莱士说:

“我正在说服他们,要在明年党的十三大时就退下来,不过到今天为止,听到的全是反对的声音。”

面对华莱士”尖刻“的问题, *** 总是游刃有余问道,他的回答条理清晰,既有大量的理论依据,又有大量的事实依据,给华莱士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图|1992年春节期间, *** 乘船游览外滩,观赏夜景

多年以后,华莱士回忆这次采访时,还说了这样一段话:

“ *** 给他的感觉是平易近人,对他的问题回答得很精彩,既直截了当,又合情合理,他很清楚他要讲什么, *** 是一位英明的伟人。他采访过很多世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但 *** 和他们都不同。”

“rude but fair(粗鲁但公正)”

华莱士也成为了 *** 接受的第二个外籍记者的采访,也是最后一个。

1986年9月2日晚,新华社发布了一条 *** 短讯,只有简短的100来个字。

“ *** 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 今天上午在 *** 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 *** 回答了华莱士提出的有关中国经济改革、中国的统一、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图|1985年3月25日, ***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记者重访中国代表团

这条消息发出以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1986年的中国,在全世界的眼中还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大家都想知道,在华莱士的采访中, *** 究竟说了什么。

华莱士回去以后,迅速对采访的资料和内容进行了整理,于1986年9月7日首次在节目《60分钟》中播出,首播时的反响超过了预期。

不过遗憾的是,9月21日第二次播出时,节目被穿插的评论覆盖了原声,节目没有完整的播出。后来在播出的版本中,每次的时长也仅剩下6分钟。

对于中国而言,华莱士的采访确实起到了突出的效果,至少是让世界了解了这样一个占据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这次采访过后,华莱士一如既往的从事记者主持的职业,即便是曾受到过指责,可年迈的华莱士一如既往的言辞犀利,他从来也不认为自己的采访方式有什么问题,只不过对于一些事情而言是偏激的。

对于 *** 从业者而言,华莱士起到了导师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中国的 *** 工作者,《 *** 调查》原制片人耿志民回忆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 调查》刚刚创办时,栏目组的工作人员曾多次观摩华莱士的采访作为业务学习。

图|华莱士

2002年,央视《东方之子》主持人方静到美国工作时,在CBS见到华莱士时,曾对他说:

“你可能不知道,其实我的采访是你教的,我把《60分钟》当教材。”

华莱士问:“你们怎么评价我?”

“rude(粗鲁)”方静半开玩笑的回答。

谁知华莱士却哈哈大笑地说道:

“我的墓志铭?我希望这样写——他粗鲁,但是公正(rude but fair)——就这一句,我不需要别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问道 86年华莱士到 *** 采访 *** ,看到他抽烟问道:能给我一支吗?》发布于:2023-12-27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