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地记”是“世外桃源”的文体范式。“桃花源”典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这种侧重景物描写、记述奇闻轶事,兼具地学与文学的文体,源于汉魏六朝“地记”传统。“地记”是记述某地疆域、山川、风俗、物产、人物等情况的著作。南朝方志学家任昉整理的地记达到244种、252卷桃花源记,可见魏晋南朝时期的地记卷帙浩繁、蔚为大观。汉末魏晋政治动荡,经济、文化重心有所下移,地记的演变轨迹呈现出由皇权中心向边缘地带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从功利目的向审美超越的转换,显示文学创作与时代图景之间的深邃联结。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记录武陵郡山脉、水流以及所居人口等,“武陵”一词作为行政地理区划而存在。西晋湘人罗含撰写《湘中记》,其笔下的衡山、湘水、天台山已成为审美化对象;东晋郭璞注释的《山海经》是一部记述古代山川异物、神话传说的书;从陶渊明所撰《读〈山海经〉十三首》可知陶氏对地记的接受。年代较陶渊明稍晚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466—527)在《水经注》中并未出现有关“桃花源”的表述,但较全面地梳理出武陵郡山水资源禀赋,其中水资源包括“无水”“白璧湾”“脩溪”等27条;山脉资源包括“绿萝山”“平山”“枉人山”等20座。南齐黄闵和梁伍安贫分别撰《武陵记》,两位武陵人皆利用《桃花源记》的影响,撰写地记以资宣扬己地之山水人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千古文人桃源梦:桃花源形象的古典想象与现代建构》发布于:2023-11-25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