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童仲涛(1939.1—),又名童孟火衡,浙江省鄞县人。 擅长国画。 浙江美术学院副教授。 1939年生于浙江省鄞县。曾任陆俨少的助教,后任国画系主任。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基金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 *** 特殊津贴。 2002年应邀参加浙江省十佳画家首都展。 善山水画,林无木静,江无波止,筋骨劲风秀发。 浙派山水画家。

很多朋友表示看不懂黄宾虹作品的精妙之处,建议大家认真研读这篇文章,加深理解。

今天主要说说怎么看黄宾虹的画。 这是欣赏的问题。 黄宾虹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和学者。 著作包括画论、画史、画法、画评,以及题词、诗词、题跋等,字数200万余字,书画数万幅。 对于我这种“小”、肤浅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难解读了。 我的老朋友、前辈蒋成清先生说过,欣赏和赏识虽然是同义词,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是对艺术品的鉴赏,而则具有辨别真伪、辨别出处、定品位的意义。 欣赏而不欣赏,是表面功夫; 欣赏而不欣赏,是一种艺术; 只有两者都能做到,才算是彻底的工作。 只有文人的艺术眼光和艺术家的文化态度融为一体,才能称得上是中国式的“审美”。 因此,欣赏起来非常困难,尤其是解读黄宾虹的画更难。 以上只是我对黄老师作品的理解,还望参与评论的朱老师和任老师批评指正。

古人云:“道不离器”,谈画要讲道理。 黄宾虹说:“神韵自笔墨”。 活泼的精神是中国画的之一义。 气韵既是精神的,也是体验的。 “笔墨”是具体的,也包含着精神的内容。 因此,阅读欣赏是一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互动理解过程。 黄宾虹的画乍一看好像很相似,因为原理一样,但给人的感觉却大不相同。 这个只有焦墨,一个用三种墨,或者四种墨,这个以断墨为主,那个以积墨为主。 总之,加减乘除的变化很多。 谈画就是谈法。 作品已经表达了“意”,就是“有法”,而黄宾虹却明确表示:“有法,不谈法”。 他不谈法律,你觉得我该说什么? 无非是加减乘除,“楼以笔,楼以墨”。 这就是难处,也是他强大的转化能力的体现。 成绩单我已经写好了,就不重复了。 这里只对其中的一些进行简单的解释,并不系统。

黄宾虹的《易通略说》中有一句话:“端庄的陈是正直的旗帜,中国有人,我们决不让步”。 端庄的陈,正直的旗帜,是南宋陈亮对朱熹的回答。 他批判了朱熹的义与利、理与欲绝对对立的观点。 黄宾虹引用这八个字时,没有用引号。 他在绘画理论和绘画方法方面的著作,往往不注明出处或引述。 开个玩笑,他侵犯了“版权”。 但是我们古人不这么看。 清代张学诚在《文史通译》中说,别人用我的发现、我的见解无所谓,因为学术是“公器”。 中国人曾经是那么坦荡。

“堂堂”是“大”的意思。 孟子说:“可欲者谓之善,自满者谓信,丰满光辉者谓之大,大而化者谓之圣,圣而不知者谓之神。”人,这里他用论画。黄宾虹的作品是“大的”,是“有灵性的”。黄宾虹作品中的“内在美”是外在的华子,全面而浑厚。黄宾虹的“内在美”包括人文、自然、书法字、画的结构和作者的性格、学识、心境、境遇等,涵盖了整个中国文化的精神。“神”就是变幻莫测的意思。 ”现在流行的,找不到了。他拿起毛笔,有意无意地画成了一幅画,意味深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出笔墨”。绘画有不同的形象。 我们现代人画画一般都是从“意境”开始的。 黄宾虹不同,是不可思议,来历不明,变化无常,是神化。

读黄宾虹的画,首先要探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不把根本问题搞清楚,就看不懂黄宾虹的画。

中国画是象征主义和“表现”的艺术。 所谓象征,是指中国画的“形”,借物抒情,不以物为主。 当然,物象也应该画,但主要目的是通过它表现人的精神。 马一浮先生有两句话值得我们深思,牢记:“文化以人心为动”,所以有高低、美丑、善恶; . 第二点是我们传统的“综合思维”:把心和心(mind and )结合起来,包括内和外,既有本质也有次要。 我们游山玩水,不仅站着看,还游着看,看大看小,看的时候用心“看”。 山水画是“由心而成”。 包里包外,主观与客观交融,既有本质,也有次要,作用于所绘形象的“形”。 比如我们去黄山的时候,松树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姿态。 一旦掌握了它们的生长规律,就不需要“模型”了。 山水画中的“景”,“景,制时因,寻妙造实”,不只是眼睛所见。 黄宾虹说,山水“不能由人选择,人可以选择选择什么”。 “不受制于人”是自然规律,“受制于人”就是艺术是一种创造。

最显着的表现是笔的“人性化”。 与图像融为一体的画笔表现了人性。

又一点,《尔雅》:“画,形也。” 宗炳曰:“以形述形”。 前“形”指画中之形,后“形”指客观现实。 中国画的“形”是心意相合而成的,不是“仿”的。 同时,“象”即“形”,不成象的留白也是“形”。 无描、无画、无墨之处,就是“形”,即张彦远所说的“一无所有”。 无笔无墨之处,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中国画的“妙法”。

绘画的更高境界,黄宾虹说:“以自然为根本”。 自然是“日”。 什么是天 金岳霖先生说,越是想抓住它,就越是会从指缝间溜走,“如果把‘天’理解为‘自然’、‘自然神’,有时会强调前者,有时强调后者。想要的人,那你就得稍微把握一下这个汉字。” 上帝不是指上帝或造物主,而是指诞生、变化和不可预知,黄宾虹将两者兼顾。是他对民族精神和自然“精神”的认识。 如果他得到了,他将安然无恙; 安居乐业,资本深厚。 资本深厚,自左而右。”黄宾虹画的是自己,不是虚伪,自己的本性合乎天性。现在流行“野”,我们在尝试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我们画画是不是有诚意?画画也是一个“物”。画画以气质为本。画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人生境界。孔子说,唯有为己,才能为人。

中国画中的形是“理想形”,要求“去物性”。 画评中的许多批评词,如神、韵、骨,都是“中性”的。 韵有雅有俗。 陶渊明《还园田野》之一曲之一行:“少韵适俗”。 他是一名士官。 官场迎送你,都会有“魅韵”。 骨有“灵性”之瘦骨。 光一有可能是凌云的仙骨,也有可能是光骨。 有贱骨、俗骨等。 小一点,如“圆”,“圆”表示“厚”,厚则有力,厚则棱角分明。 也有人说圆通用尖刺“画”(画点画)不好。 枯木烂草圆而不粗。 用水墨在薄纸绢上作画,无论如何也不会脱颖而出。 大青绿的上色,需要薄涂和“厚”。 画山石,不是画土石的物质,而是表现刚柔相济的“质”。 其实这些都是讲精神、讲人、讲情怀的。 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国画,正如邓一哲先生所说,是指“异于绘画”、“书画同源”的绘画。 中国绘画史可以说是笔墨发展史。 它的演变大致是“线-骨法用笔(今古恺之、南齐谢何)-用墨(山河兴盛;五代景灏提出墨法“六要”。自此,“笔墨”沿用至今。)——元任《书法入画》——明清人深入,讲工笔妙墨,抒发个性。其中,张彦元唐代“书画同体”和“画无笔迹”基本决定了中国画的“关系”。 .

黄宾虹说:欧洲人谈艺术不谈用毛笔,他们以相似为成功,其更高境界与我们国家的品耳朵能力相同。 中国艺术多用笔,以功成德。 能量品有妙品、神品、雅品,从能量品的成功作品开始。 欧洲人将能源视为终极产品。 为什么它成为一种现象? 因为中国的艺术家品格高尚,他们的作品不被名利所夺走,所以有超人的成就。

黄宾虹在这里其实是在指出“笔”与“线”在艺术表现上的区别。 “线”是作画的“常用方法”,“用笔”是“个别方法”。 西方的线条主要是用来描写物体的,除了艺术性的(比如优美的)和略带感性的之外,没有更多的意义。 因此,“线”本身不会有一个普遍的批评标准。 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是“写形”与“流美”的结合。 孙过庭《书书》:“真以点画为形质,化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化为形质。” 山水画,“以笔立其形质”。 黄宾虹的“五笔”:平、留、圆、重、变,都是用书法笔画来诠释的。 “平”如墨台,如锥形画沙,意思是笔所到之处,皆实而不浮浅。

中国画的“用笔”(墨出笔,即笔为骨)表达了作者的心性,也表达了普世人性的要求,蕴含着做人的道理。 故笔墨皆有标准。 这就是钱钟书捡到的“人性化”。 读文章如“读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 近代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史理论家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例如,法国居约认为“美感越高级,越没有人情味”。 英国人贡布里希说:“艺术本身可以成为我们道德价值的象征。” 人性化的文学批评可以转移到绘画评价上。 黄宾虹总结的“五招”,就是做人的要求。 一般而言,厚薄、厚重、轻薄、厚重、轻薄、流畅、尖锐、流畅、凝滞、灵动、浑浊,以及气质的拙劣、甜美、庸俗等。对人生和做人,具有普遍的原则以生活为准则。

清朝乾嘉年间,范骥说:“是用毛笔作成的,但毛笔用错了,不如画好。” 王学豪说:“作者先论笔墨”。 他们的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也有道理。 如上所述,笔墨是中国画的“实体”。 笔墨表现,书画结合,达到了中国画的“合一”。 当然,各人各走各的路,不用“笔墨”,画出好图来,我也承认,也喜欢。 但是对于国画来说,如果笔墨不好,就不是一幅好国画。 艺术的“异”中可见“同”,没有异,也不能有同。

以书法笔法、侧边描写形体,成就了中国画艺术表达的独特性,“中国画”的称号是名副其实的。 这里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1、画法与书法相同,在国画中具有普遍性。 即北宋山水画大师郭熙所说的“笔墨……近于诸书法”,这也是黄宾虹总结的“五笔法”; . 如倪元麟用晋人书法,王猛用金石笔法,方方虎用草书篆书等。

2、黄宾虹想回到汉晋六朝三朝“不平”的自然质朴的“内在美”。 他最推崇进士家的画,“从金石刻,通古画之意。”他重“理”寻风神途,不太在意具体的笔法。 也就是说,他关注的是汉字的生成,即文字的结构,而不关心各种字体的笔划和笔势。 前者是“常”,后者是“变”或“流”。

“笔墨”的物理层面有“笔”、“墨”三个方面,还有画点与画的“关系结合”,即构法与构图。

我国古人对点画的构形有多种说法:粗与轻、干与湿、浓与繁、简与断、参差不齐、凹凸不平、完整与断断等等,还有“相对”等方法。 -phase”和“phase-to-push”。 黄宾虹在写作形式和结构上简要地提出了“齐”、“齐”的基本原则。 潘天寿先生赞其为“千百年来绘画的更高学术难题”。

黄宾虹说:“建筑在笔上,建筑功在墨上。” )发展为“七墨”和“九墨”:浓、淡、碎、泼、积、焦、沉; 其实用技巧借鉴前人,推陈出新; 加减乘除是可变的。

墨法尤其难积墨。 一般来说,作者所获得的空间大多是在上下左右的关系中; 能略积墨者,亦不死板,实实,略有层次。 而黄宾虹则以深厚的书法功底着称,是层层积累:点画参差不齐,断断续续; . 笔见笔下,墨汁淋漓,和谐犹分明,郁郁通透,“浓浓之中,不言自明”,正所谓“天地宽于墨团” ”。

黄宾虹“以点代染”的创作手法,使画面更有气势。

大重光《画楔》:“无层而有层者为巧,有层而无层者为拙。” 黄宾虹晚年作品多“潦草潦草,不可仿榻;远看,描写生动,令人流连忘返”。 ,因为他一反“木石不分”的传统禁忌,打破了“土石分离”的格局; 他不是加强了轮廓,就是弱化了贴图的手法,开始从势头上抽取,以点统一整体,对吧? 树? 是的? 甚至云、水、天空? 他们一起创造了一个有节奏的世界。 有动有静,动有静,静有动,生机盎然,生机远方。 这种“于草无知中结景,意味无穷;善于隐于景中,使心相近”,“转眼见心内美”,正是“自然雕琢”。和装饰”,黄宾虹创造了不遵守盛墨的“违法之法”。

至于黄宾虹作品中所表现的意象,傅雷先生、潘天寿先生早有文章。

中国画的之一个含义是“生动活泼”。 然而,如何在作品中具有生动(远非愤怒)的神韵,绘画史上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气韵”是“先天”。 宋代郭若虚《气韵非师》更具代表性:“六理古今不易明,而骨法中可学以下五法。当然不可巧合得来,以后也不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默默领悟……似乎是从天机得来,又是来自灵宫。” 后人不断议论,有的出自笔,有的出自墨,具有清净、恬淡、飘逸、飘逸的神韵。

黄斌说得很清楚:气韵是什么? 生命力来自笔墨。 不懂得用笔用墨的正确方法,就不会显出神韵来。 评论者往往难以形容神韵,所以说神韵不是画法,而是神韵传神。 巧自用之子……糊涂,或以模糊为符,指用湿绢湿纸之陋习。 迷失是累赘,累赘亦是不清晰……气息清晰之后,魅力可谓一言难尽。 神韵传神,无笔墨无从知晓。

他一再指出:“神韵在笔墨……真气神韵必出于笔墨”,“是老学者,知艺即是才”。 ,排除不切实际的神秘谈话。

古人云:“笔由心定”。 但意思必须通过笔墨传达出来。 黄宾虹说:“画重精神,功劳在笔墨”,“艺术即人才”。 因此,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技能”; 傅雷先生认为技术与精神是“一物二体”,并多次指出“一件艺术品去掉了技术部分,还剩下什么?” “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 魅力与技术密不可分。 情感必须通过能力来传达,就像诗人的诗意思维和思维能力一样。 钱钟书先生讲得很清楚:“作品的出现和作品的价值绝对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写成文章的感觉决定了它的造诣,而创作文章则靠感觉。价值文章的不与情怀也有关……那就宜‘以能力为本’,不要‘以思想为本’”。 黄宾虹作品“厚重华字”的氛围,完全是他一生笔墨修炼所营造的。

看黄宾虹的画,尤其要了解他的思想(思想所在)和走向。 他说:“画有三种:一种是绝对象物象,欺世盗名;一种是真画。” 他是第三种。“一模一样”指的是精神上的相似;“绝不像一个物体”。即与现实中的具体物体不相似。他说:“国性旺盛”, “神州大地,山川秀丽,草木茂盛。”他想在自己的画作中体现出“盛世美颜”的民族性格和自然本性——“文将雄健,美不胜收”,于是他不必也不可能被现实中的具体形象所束缚;而一旦局限在当下的“真实场景”中,自由就会打折扣。

黄宾虹的作品流畅多变。 尤其是后期作品,大块往往只从一侧形成; 而大街区之内,丘陵和山谷变幻莫测,几乎没有相似之处。 各入气象。 这种“凸手效应”——来得突然、无心画意、自己画找笔墨的能力,令人匪夷所思,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黄宾虹的成功与他的做法有关。 目标和过程本来就是一回事。

“师古”是中国画家的必经之路,“师心非学”早已为人所认同。 晚明董其昌的笔触温润柔美,秀雅中透着粗拙、陡峭和真诚之感。 因此,清人钱渡批评说:“元明以来……无一不是象光那样善变的。” 他深谙“似离似合”之理,却只注重用笔墨。 时巡警袁中郎三兄弟与他论诗书画。 董其昌说:“近代名家无不像古人,无不像即无像,谓无画也。” 黄宾虹师古人,留下来。 形以神为本,重“理”,所以多用“句古”之法(不太在意织法。因为织法是山水画目的形成的主要因素), 北方和南方。 因此,它不落入某一家法的刻板印象,而是融合了自然气质的真谛,形成了自己的多种风格。

黄宾虹说:“古之文人,道术同也。” 艺术的艺术本意是道路。 后来,原理和规律(“可修者”)由具象转化为抽象,进而延伸到艺术(包括技术,古人称之为“科”)。 文人画的渊源和技法是一致的。 黄宾虹的作品是“道艺一致”的“文人画”或“文人画”。 由于他的品学、功夫、历史责任感和责任感,使他具有文人情怀、画家功夫情怀,超然脱俗。

从他四十多岁写的《学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志向。 ”心手相忘,笔墨混杂,韵律莫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大而无功者,谓之神。 ,轶事,超出了通常的范围。它还有自己的大厅结构和优美的结构。禅宗中所谓的传记,也被称为他峰的会议。” ”画法有六法,写意法无一法,无精微之说。知木匠者以为法有碍,其木文者亦无有碍。 . 这种关卡,必须要一个一个通过,然后青山白云才会自在,一种绿意盎然,非人非天。

大力提倡“文人画”的陈继儒说:“文人画以笔墨为本,不在道上”。 董其昌甚至说:“米芾在道外,其余皆出自陶铸。” 倪元林“无纵横习性”,提倡顿悟,“阿超直入如来”。 纵横,谓之阵之排列,有运构之力,有道之指法; 陶铸又称功夫。 他们片面地谈论着笔墨的乐趣,所以黄宾虹说:“文人画胜于笔墨”,“文人画不可取”,“轻薄淡雅者为文人画”。 黄宾虹研究得失,必须“通”“这里要害”——“浮躁者见其明”,既知其理,又“不拘于古人之理” ”(注:此处指某家之理)),集神、奇、能之长,兼擅诗书画之美,达到“有法无法” ”、“无意”(作者)但有意(作品)的“学者”有历史责任感,有责任感。黄宾虹在1950年的《在一级人民大会堂的讲话》中把这一点说得最清楚浙江省人大代表会议》:

“过去一年的文化教育……取得了很多成就。这个新民主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把过去一年的成就看成旧的,而是容易造成误解,就是把未来看成新的。就连我们国家古今中外的人,绘画理论,绘画方法,绘画史,绘画批评都被忽略了。试着去思考一下我们国家的民族性格,爱我的中国画,这是社会艺术和自然艺术。几千年来的国画,虽然不完美,但扬长避短,尤其是后来的创作,更是超过了前人,所以我们必须摒弃原始和另辟蹊径。原国画取自书法、印章、官笔,这似乎与摄影不同,但也需要他的文笔有德,修身有成,所以朝臣,朝臣, and lakes, and are not by the world, but only and for can be as . our with Latin , the form Yan sound, ears and eyes are , there is no good and bad. was there was , of years, has been down, and many h *** e been to prove it. For 's and , he will guide the front seat. of the , we can know that the of will not be to the of , and it is not a lie."

His wish is to "pass on ". We are now with the so- " " and "soft power" in the West. Sixty-five years ago, Huang had long since , which can be as "far-".

Huang 's works are "there is no to take the gods". Every can make us " and in it". Time does not allow here can not one by one, thank you!

( are from the ; : works by Huang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童仲涛谈黄宾虹画作鉴赏鉴赏》发布于:2023-04-30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7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