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现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 茶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而得名。敖汉旗靠近辽宁省,察海遗址辽宁省阜新县)发现一条长约19.7米的龙,用红褐色的石头堆放。 兴隆洼文化中这条龙的发现,将中国龙崇拜的历史推向了8000年前。 早期的时候,古人无法对大多数自然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他们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的力量,山有这样的雄姿,可以在其中游泳水中如鱼,天上飞鸟。 飞。 于是,许多动物的特征都集中在龙身上,龙逐渐变成:驼头、蛇颈、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 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一种野兽。 全能神的元首。 古籍中记载了很多不同的形象。 据说有一个身材修长,四足马头蛇尾。 一个据说身穿鳞甲,头上有角和胡须,有五只爪子。 《本草纲目》说“龙有九相”,与各种动物的长处异类。 它有很多名字,有鳞的叫蛟龙,有翅膀的叫应龙,有角的叫赤龙,没有角的叫裘。 小的叫蛟,大的叫龙。 据说可显可隐,可细可大,可短可长。 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东元神咒》中有“龙王”,列出了以方位区分的“五皇龙王”,以海洋区分的“四海龙王”,以方位区分的54位龙王和62位龙王的名字。天地万物。 龙王之名。 唐玄宗年间,在龙池寺设坛官,以雨师的方式祭祀龙王。 宋太祖沿袭了唐代祭祀五龙的制度。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天下五龙全部封为王。 青龙神叫广仁王,赤龙神叫嘉泽王,黄龙神叫福应王,白龙神叫伊极王,黑龙神叫灵泽王。 清同治二年(1863年),运河龙神被封为“延雄神和水龙王”,命河道总督及时祭祀。 《西游记》中的龙王是:东海傲光、南海傲钦、西海傲润、北海傲顺,号称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经过长期考证和考证,人们终于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图腾崇拜的象征。
最早的龙形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考古上有哪些重大发现?
先秦文献《左传》中也有关于龙的记载,说鲁昭公二十九年,在晋都城郊发现了龙。 此外,《左传》还记载了各种关于驯龙的传说。 比如在五帝时代,董父曾帮助舜帝驯龙,顺帝赐给他一个族名,叫做“桓龙氏”。 夏代,刘累为孔甲驯龙,孔甲赐其宗号“御龙氏”。
甲骨文中的龙字
除了文献中关于龙的记载外,考古学中关于早期龙形象的重大发现也不少。
8000年前的龙:
辽宁阜新察海原村址出土的“龙形土墩”,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了佐证。 岔海遗址属于“前红山文化”遗迹,距今约8000年。 “龙冢像”位于原村址的中心广场,由大小相同的红褐色石块砌成。 巨龙长近二十米,宽两米,昂首张口,弯背尾巴若隐若现。
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更大的龙。 (一篇文章称,山西省蓟县狮子滩石崖上有一万年的鱼尾鹿和龙的岩画,应该是最早的龙的雏形,我知道。)下一篇,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7000至8000年的陶龙纹,以及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彩绘陶安瓶。 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6400多年前的龙纹蛤塑。
岔海遗址石堆塑龙
6000年前的龙: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的龙属于仰韶文化时期。 该遗址第45号墓葬一男性,身高约1.84米,仰卧,头南脚北。 人骨右侧有一条用蚌壳做成的龙,头朝北,朝东,头拱起,尾巴摆动。 人骨左侧是一只蛤蜊壳做成的老虎,头朝北,朝西,双目圆睁,张口张口。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蚌壳塑龙
5000年前的龙:
在辽宁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和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均有发现。
其中在洪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条C字龙和一条玉猪龙。 C字龙身躯蜷缩,吻部向前突出,微向上弯,嘴巴紧闭,双鼻孔对称,突出的眼睛呈棱柱状,有鬣狗纹。 玉猪龙一般为猪头龙身,龙身卷曲,首尾相接。 猪头大眼阔口,突出吻部,微张嘴,露出獠牙。 面部刻有刻纹以示眼圈和皱纹,背面有小孔可用绳系。
红山文化C字龙
红山文化玉猪龙
凌家滩玉龙呈偏心环状,头尾相接,靠近尾部的一侧有一小孔,可穿线悬挂。 “玉龙”长径4.4,短径3.9,厚0.2厘米。 其首圆雕呈兽面状,沿圆环外侧刻有规则弧线,表示背线。 有17条向外辐射的斜线与背线相连。
凌家滩C字玉龙
4000-3000年前的龙:
山西临汾陶寺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均发现了龙的图像。
陶寺遗址的龙形象出现在泥质陶盘上。 陶盘具有开口大、斜腹直腹、平底的特点。 器表印有筐纹或绳索纹,内壁多绘陶衣,并打磨光彩。 很高大,龙身由外向内盘绕,龙头位于边缘帝龙神途,口中吐出一根尖刺。
陶司龙盘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多块形状各异的绿松石块组成,每块绿松石大小只有0.2-0.9厘米,厚度只有0.1厘米左右。 龙身微微起伏,中间有一道脊线。 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片纹,连续分布于全身。 靠近尾部的龙身逐渐变成圆弧形隆起,尾尖向内卷曲,似游动一般。 整条龙长64.5厘米,中间最宽处4厘米。 龙头突出在托架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巨头,吻部微凸。 三根实心的半圆形青花玉柱形成额中脊和鼻梁,青绿色的蒜头鼻硕大醒目。 眼窝轮廓对称,两侧弧形镂空纺锤眼,轮廓线条充满动感。 圆饼状、顶面凸起的白玉为眼睛。
二里头遗址青龙
盘龙城遗址出土的龙形器物,镶嵌着黄金和绿松石。 它是在墓穴底部发现的,并被整体提取出来。
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
三星堆遗址一号、二号神木下部有盘龙图。
关于龙形象的由来,众说纷纭。 比如闻一多先生在1940年代就提出龙的形象来源于蛇。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出自鳄鱼,如魏居贤先生。 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是由马、蜥蜴等几种动物合成而成。 但不管怎样,中国龙的形象在八千年前就开始形成,并且不断发展完善。 到汉代基本定型,汉代四大天神之一的“青龙”。
汉代青龙纹瓦
《论衡》说:“龙之象马首蛇尾。” 也有人说龙的形状是鹿角、牛耳、骆驼头、兔眼、蛇颈、海市蜃楼。 鱼的肚子,鱼的鳞,鹿的爪子,鹰的爪子。 《本草纲目》说“龙有九相”,与各种动物的长处异类。 据说可显可隐,可细可大,可短可长。 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这些龙的形象发展到了后期,比起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融合的图腾也越来越多,可见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关于五爪龙、四爪龙、三爪龙:元代以前的龙基本都是三爪,有时前两足三爪,后两足四爪。 唐、宋、元时期的瓷器装饰中都有例子。 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更流行五爪龙。 在周代形成了民间“五爪天子、四爪太子、三爪郎中”“五爪龙四爪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 其他皇族和部下都穿“蟒袍”,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区别。 就龙的形态而言,龙和蟒都是四足蛇,形态上没有区别。 中国龙一开始没有五爪,后来从三爪、四爪发展到五爪。 中国历史上龙形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夔龙时期起于仰韶文化、大溪文化、曲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 周奎龙就是其中的代表。 魁龙的原型是一只鳄鱼或巨蜥,有一只猛禽(凤凰)和四只爪子。
上奎赤一脚猎物,两四爪。 商代中后期,夔龙、夔赤、夔峰、夔峰相会,产生六种徽章,主要有夔龙、夔龙、夔赤、夔峰,表示同祖。 西周沿用,并把夔龙、夔尺合二为一。 这时,一只脚的猎物和两只新月形的爪子居多。 2、应龙时期 应龙的概念很早,最早见于商周时期,但应龙作为一个艺术时期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至隋唐,多为三趾脚。 3、黄龙时期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形象基础,盛于明清。 宋、辽、金、元多为三趾,明清多为四、五趾。 元代以来,只有皇室才能使用五爪龙纹,民间只能使用三爪或四爪龙纹。 第四,回到清代以后的现当代时期。 由于龙脱离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所以可以根据人们的喜好,将龙画成三趾、四趾、五趾的形状。 当然,五爪龙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人们普遍还是比较喜欢五爪龙的造型。 唐朝时期,日本与中国交往频繁,学习了很多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的社会进步。 比如日本的传统建筑、传统服饰,其实和中国唐朝一模一样。 当时中国的龙都是三爪龙,日本只能从中国进口三爪龙。 四爪龙出现在中国后,就开始自闭,与日本断绝往来。 韩国古称高丽,一直到清末都是中国的藩属国。 当中国统治者开始使用五爪龙的图案时,自然不可能让附属国家与自己平等,所以朝鲜龙只能是四爪龙。 向上。 归根结底,日本和韩国的龙反映了中国龙的发展和演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帝龙神途 中国历史上之一条有记载的龙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发布于:2023-04-23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