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博简介
风伯,又名风实、姬伯,名飞廉,是蚩尤的兄弟之一。他相貌奇特,身如鹿,身披豹纹,头如孔雀,头上生有奇角,尾如蛇。
峰博简介
风泊即风神(见《太公金奎》“五男”),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面鸟身的怪兽,又称风狮、飞莲、姬伯等。中国古代对风神的崇拜起源很早,《周礼》“大宗伯”篇中就有“焚香祭祀四仲、四明、风狮、御史”之说。郑玄注:“风狮即姬”,是说“月离姬,风吹沙起,故知是风狮”。东汉蔡邕在《都段》中说:“风泊神即姬星,其像在天,能动风。”姬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个宿之一,所以这个宿应视为风神。此外,楚国也有人把风伯称为飞莲。屈原《离骚》有句“望舒在前为先锋,飞莲在后为从者”。晋濯注飞莲说:“鹿身,头如雀,角蛇尾,豹纹”。高邮注飞莲说:“是兽名,长毛有翼”。这是说动物是风神。唐宋以后,风伯曾被称为“风仪”、“凤仪”和“风后”,也就是女神。但姬星即风伯之说一直占主导地位。
中国汉族神话中的风伯其实就是风神,又称风实、飞廉、吉伯等,他掌管八风的消息,通晓五运的气候。风伯的搭档雨师就是雨神,又称平邑、玄冥等。中国古代的风神、雨神起源较早,《周礼》“大宗伯”篇中记载:“烧香拜四众、四冥、风实、雨师”。道教认为风伯是一位白发老者,左手托轮,右手执扇,形如扇轮,人称风伯方天君。雨师是一位老者,名叫陈天君。
雨君与龙王的职责都是祈雨,这是否重复了呢?其实,在中国古代,雨君是地位很高的神祇,人们祈雨时,常常祭祀雨君。秦汉时期,雨君崇拜就被纳入了国家祭祀仪式之中。如上一节“龙王”所言,唐宋以后,从佛教中衍生出来的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君的地位。
风波传奇
最早的风神叫姬星或姬伯。《风俗通义》说“风主即姬星。姬掌风扫,能致风,故名姬伯。”但在楚国,鹿身雀头的神秘怪兽飞莲自古以来就被当做风伯。《水经注》说飞莲因善于行走,侍奉纣王。周武王伐纣,飞莲为国捐躯。天帝被其忠义所感动,用石棺将其葬,封为风神。汉以后,飞莲与姬伯逐渐融合,被民间拟人化,形成了“白须老者,左手执轮,右手执箩,形如扇轮”的固定塑像帽。唐代以后,由于风伯的主要作用是配合雷神、雨神,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崇拜。但由于飓风摧毁房屋,危害人民生命,造成自然灾害,风伯也常常被视为邪神。汉代民间传说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风神“风仪”,主要体现的是风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风波名叫飞廉,原是蚩尤的兄弟之一。他相貌奇特,身形似鹿,身上却布满豹纹,头如孔雀,头上生有奇角,尾如蛇。
风神
相传在蚩尤与黄帝部落激战时,蚩尤请来了风伯、禹施法术。突然,狂风暴雨来袭,黄帝部落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奇阵,用风侯制作的罗盘辨别风向,从而打败了蚩尤。风伯被黄帝制服后,乖乖当上了掌管天道的神。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扫除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雷神引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风伯的主要职责是掌控四面风声,掌管四时气候。
风伯的功能 风伯的功用是“掌八风之消息,通晓五行之气候”。风是气候的主要因素,关系到世事兴盛和事物的生长。《风肃通义》《祭祀礼》载风伯“煽动雷电,润泽风雨,滋养万物,利于人,君王祭拜他,以报功德”。唐代以后,风伯的主要功用是配合雷神、雨神,助万物生长扬风神途,因此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但风伯常以飓风毁屋害人,引发自然灾害,因此被视为邪神。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风神“风仪”,主要体现的是风对植物生长的危害。高邮在《淮南子·本经训》注中就提到了羿把残暴害人的冯伯绑于青丘,以消除其害民的故事。
风波的由来
风神又称风伯风师,风神信仰起源很早,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起兵攻打黄帝,请风伯雨师降大风大雨。据《周礼大宗博》记载,南郊曾祭祀四中四明的风师和雨师。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地区信奉的风神是星宿,南方地区信奉的风神则是鸟形或有翼的飞莲。应昭《祭祀风俗义》慎重地沿用《周礼》说:“风主以南教祭祀。风主即姬星,姬主扬谷,能致风。‘夷巡’为长女,长女即伯,故名风伯。以雷电搅之,以风雨润之,养育万物。为民有功,君王祭祀以报其功。戌神即风伯,故丙戌日在西北祭祀,火胜金为木。”蔡邕《都段》也说:风伯之神即姬星。其象在天,能致风。
风波的演变
飞莲有时也叫飞廉,其形象十分奇特。《楚辞·离骚》中,王恕为先驱,飞廉为从者。王逸注云:飞廉为风神。洪兴祖注云:应昭说飞廉是能使风的神鸟。金濯说飞廉身形似鹿,头似麻雀,有角,有蛇尾,有豹纹。《淮南子·真》云:真人乘飞廉,驰骋天外,息于乾坤,点亮十日以致风雨。高佑注云:飞廉是兽名,长毛,有翼。但在楚国,鹿身麻雀头的神秘怪兽飞廉自古以来就被奉为风神。 《水经注》说飞廉因善于行路,为纣王效力。周武王打败纣王,飞廉为国自杀。天帝感动他的忠义,将他葬于石棺中,封为风神。
秦汉以后,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把风神列入万神殿,将两种信仰统一起来,并由民间加以拟人化,形成了“白须老者,左手执轮,右手执扫帚,形如扇轮”的固定雕像帽。如《云集七夕》称风神为札,绰号为长舆。札是形容风的特性,长舆是说风吹过大地,化生万物。《三教远流搜神大全》卷七称风神为飞廉,正如应诏所言,他能使风,身如鹿,头如厥,有角,尾如蛇,大如豹。 《礼记神仙通鉴》卷二也说:飞廉生来,鹿形蛇尾,厥头羊角,与蚩尤同师一真道人,居南齐,见存山之石,每遇风雨,飞起如燕,天晴则如燕,观其怪异,半夜见一物大如袋,有豹纹,无足。其吸气入地,两口呼气,顿时大风吹起,石燕四处飞扬。飞廉行走如飞鸟,便追而擒之。是为风母,能掌八风消息,五行气候。至今永州岐阳尚有风波山,相传为当年之山。
后来人们进一步将风神拟人化,出现了几位比较著名的风神。
方天君《真谛集说解》引《异名物表》云:风神名号薰儿,又名风仪,又号方天道长。今风伯塑像为一白须老者,左手托轮,右手执扇,形似扇轮,人称风伯方天君。
孟婆是南方的风神,北齐时期盛行对孟婆的信仰。明代仪衡《六清日札》卷九记载,北齐人李滔问陆修士江南的孟婆是谁。修士回答说,《山海经》说,帝女游江,风雨随她进出。帝女就是孟婆。
杨慎《丹川总录》记载,江南七月间,狂风大作,强过船桨,野人说是孟婆发怒了。
风波崇拜
秦汉时期,风伯崇拜已列入国家祭祀。《唐会要》载,风伯崇拜已升为中祭,“各郡县设坛”,与王公同祀。道教宫观中也有供奉风伯、御史、雷公、殿母的殿堂。风伯塑像常为一白发老者,左手托轮,右手执扇,形似扇轮,人称风伯方天君。风伯诞辰日为十月五日。一般道教徒若生活、职业与“风”密切相关,才单独祭祀风伯。一般道教徒只在大型斋戒祭祀仪式上祭祀风伯。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地区信奉的风神是星宿,南方地区信奉的风神则是鸟形或有翼的飞莲。应诏《风义·祭祀》慎重地沿用《周礼》说:“风主以南郊祭祀。风主即季星,主宰簸箕,能致风。《仪·巡》为长女,长子为伯,故名风伯。以雷电搅之,以风雨润之,养育万物。为民有功,君王祭祀以报其功。戌神为风伯,故丙戌日在西北祭祀,火胜金为木。”蔡邕《都段》也说:风伯神即季星。其象在天,能致风。
风波志
《楚辞·离骚》载:“望舒在前,为先锋;飞莲在后,为跟随。”王逸注:“飞莲,风神也”;《史记·司马相如传》引《上林赋》有“推飞莲,戏接趾、葛下哈,射猛士、赵褭,射凤柱”之句,《鸡节郭璞》云:“飞莲,龙鸟,鸟身鹿头”;
《汉书·武帝记》有“归来,建甘泉通天台及长安飞莲阁”;金卓评飞莲:“身如鹿,头如鸟,有角,有蛇尾”;
《三伏黄图》载:“飞莲,能通风行气的神鸟。其身如鹿,头如麻雀,有角,有蛇尾,纹似豹。”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的鹿石,也是鸟头鹿身,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飞莲形象相同。
《问天记》有云:“风君、雨君皆星宿。风君为己星,雨君为璧星。
封博寺
康熙皇帝的儿子雍正皇帝笃信佛教,由于他思维狭隘,不知道风是自然现象,而以为风灾是神灵所为。雍正六年,皇帝下诏,命观象台大臣勘察吉地,在宫廷东侧修建风神庙,正式定名为宣仁庙,供奉风神,祈求神灵庇佑,拯救国家和宫殿免受风灾。宣仁庙位于今北池子街2、4号。庙门东西向,中轴线上的殿堂均坐北向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庙前殿供奉风伯,后殿供奉八位风神,俗称风神庙。其规制仿照 *** 世英宫,原庙内有雍正皇帝御笔“协和照泰”匾额。
佛教界认为,天上的风神是掌管风的。因此,每逢有不测风雨来袭,皇帝都会亲自到这里烧香拜佛,有时还会派自己的儿子、孙子、大臣前来烧香。这个风神叫风伯,又名季伯。张衡《思宣赋》云:“季伯主宰风,诛粗明厉。”李善注引《风肃通》云:“风主即季星;主扬物,能致风。”由于此寺靠近皇宫,早年有些大臣为了方便朝见,常常在此留宿吃斋,并向寺院布施。久而久之,有些大臣也知道风灾的严重性,在治理国家大事时特别注意防范风灾。
由于宣仁寺建于紫禁城附近,有人把它与宁和殿、普渡寺、真武庙、昭贤寺、万寿兴隆寺、净摩寺、福佑寺合称为“紫禁城外八庙”。
峰博研究
古人探究:谁主宰风平浪静?一说是“己星主宰风”,想象二十八宿中的己星主宰风,如《风肃通义》中说“己星主宰风,能使风”。另一说是飞廉是风神,是鹿身雀头蛇尾豹纹的精灵。较近的说法是风十八夷。“风”即“风”,“离”又可分为“十八子”。由于传统文化中“离”与“虎”的关系,古人根据《易》中“风出虎”的说法,创造了这样一个风虎神。至于另一个风神——巽尔,则出自易学中的风主巽。此外,还有手执扇子的方天君,形似白须老者。
古代的雷神与闪电神、风神与雨神的造神思维,其中一种说法见于龙鱼河图:“太白之精,风波之神。”太白之精,即是史记中所说的天狗星。如此说来,神狗与风波的关系,真是说来话长。
狗是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生肖动物。狗是风神,而有趣的表达方式是:祭祀风神,强调“戌”。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十二生肖文化参与了风神的创造。即使没有提到狗,信息也已经通过“戌”透露出来。例如东汉《风俗志》:“戌神为风神,故丙戌之日,祭祀于西北。”《后汉书·祭祀志》更进一步说:“丙戌之日,祭祀风神于戌地。”祭祀风神的日期和地点都是在戌礼中选择的,时间和空间都选择在戌,这必定是一个有意义的设计。一个可以作为佐证的例子,就是《后汉书》中记载的冬季掘牛的习俗:时间是建畴之月,地点是“城外丑地”,作有关牛的文章。
风与狗、风神与狗的联系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概念。
首先,有甲骨文:“禹帝释风,二犬”。郭沫若解释道:“风被视为天帝的使者,用二犬来祭祀。”二犬祭祀天帝的使者——风。相关的甲骨文还有:“宁风,北武犬”;“宁风,武舅犬”。都讲到了商代杀狗止风的习俗。
“飙”字本写为“猋”,其中保留了狗与风的特殊关系信息。《说文解字》云:“猋,犬奔之状,三犬合之。”狗奔跑之快如风,必与狗为风神有关。
还有一种人头狗身的神兽,《山海经·北山经》中就有记载:玉法山上“有兽,形似狗,人面”,“行如风,其出则天下大风”。这段文字描述的神兽,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人头狗身;二是行如风;三是此兽出则天下大风;四是此山名为玉法,而“玉”字中间有两个“狗”和一个“字”——玉法山不愧是神犬的大本营。《山海经》这段文字,其实就是关于神犬为风神的传说。
古人造神,想象风伯为狗头。明王奎在《礼海记》中说:“风雷在天,有声无形,故赐其乾位,以戌、亥二属相配,故风伯头如狗,雷 *** 如猪。”风神、雷神被想象在乾位。八卦分布在天上,乾位在西北方,与戌狗、亥猪相配,故“风伯头如狗”;至于雷公,有猴面说,也有猪头说。
古人杀狗止风的习俗,把狗视为风神,其中就包含着地支戌的元素。戌的方向偏西略北,这和我国大陆冬季寒流的走向基本一致。不言而喻,对于暖风、凉风、给人带来舒适愉悦的风,古人是不会用杀狗这种血腥的方式来祈求风停的。“碧玉装扮成树,万条绿丝垂下,不知谁剪细叶,二月春风如剪刀。”人们不会想到要去阻止这样的风;“暮春,春装已备,五六个带斗笠的男子和六七个童子在易水里洗澡,迎风起舞,一路歌唱着归途。”人们不会讨厌这和煦的春风; “农闲月少,五月人加倍忙碌。南风夜起,垄上麦穗黄。”这样的风,人们并不需要驱赶。但对于带来强烈降温、增添冬日严寒的大风,人们的感受却有所不同,希望风停,阳光暖和。寒冬的西北风,一般与戌时方向一致。这应该是狗为风神的重要原因。
冯伯图 1983年4月,河南南阳王庄出土一幅汉墓画像《风雨图》。画幅50×170厘米。画的上半部分刻画三位神仙共驾五星车辇,一神仙双手握缰绳驾驭车辇,驾驭者即为冯伯。冯伯以雷电催动,以风雨滋润,滋养万物,利于人;下半部分刻画四位神仙,头发披散一侧,各执一罐,俯身向下,罐中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象征降雨。右侧刻画一云神,全身 *** ,双腿跪在地上,张口吹牛,口中吐出云雾,云雾弥漫。画面左上角有四颗星辰,斜对着。下缘中央的星宿应为老人星,空白处则以云朵装饰。风雨雷电本是自然现象,但因其与人类生活直接相关,人们便赋予其各种神话形象。
冯博影视形象2018电影《天气预报》易云鹤饰演风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风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发布于:2024-09-16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