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诗 周远斌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关于三言诗在古代的起源,众说纷纭,虽然众说纷纭,但都各有偏颇。根据葛天士的音乐,三言诗应该在葛天士时期就出现了。三言诗一直贯穿在古代诗歌史上,因此也有其发展历史。体系(古体)的成熟、近体诞生、诗体独立和创作登峰是其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环节。三言诗既没有像二言诗那样消亡,也没有像五言诗、七言诗那样兴盛,这与三言诗朴素、自足、“易突涩”的风格特征有关。朴实自足的三言诗作为诗体的一个构成要素,几乎影响了后来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诗学价值。三言诗作为古诗家族的一员,从来没有人否认过,但从来没有人正视它的存在。古诗史上零散的言论,只能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三言诗;在近代,连能提醒人的言论都少之又少。古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一篇提到过三言诗,研究论文也几乎没有。鉴于此,特作此文以填补空白。一、三言诗出现的时间关于三言诗出现的时间,古诗界议论颇多,呈现出众说纷纭、去同存异的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提出“三言诗兴起于禹,国主之诗也。”《谶箴录》陆羽著《古今言醉燕一元志言》卷二武山高云:“志即车,岂非三言诗之始也?”陈惟撰教授将现存《商颂》中明显为后人所加的字句删除,将双音节词替换为同义单音节词,再将同时期甲骨文、金文中没有的虚词、形容词、副词去掉,令人惊奇的是,它仍能基本成为一首诗,其句式结构大致可改为三言句。《商颂》的原始记载(当然与其歌唱形式不同)不是四言诗,而是三言诗。
四言诗形式是后世增加虚词、副词、叠词等的结果。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中国诗歌的原始阶段在商代,其文字记录形式其实就是三言句或以三言句为主。《尚书·易记》“臂足喜,首起,百匠兴!首智,臂足善,万物兴。首糊涂,臂足懒,万物衰!”首糊涂。 《吕氏春秋中夏集古乐篇》记载:“昔葛天师之乐,三人执牛尾,以足唱八首:一谓载民,二谓玄鸟,三谓滋生草木,四谓激五谷,五谓敬天恒,六谓达帝功,七谓恃地德,八谓飞禽之极。”鸟兽之极致“蜡字虫不作,草木复归甲骨文”(饶宗颐《甲骨文续编》5.26),“天马行空,飞翔天马”,(同上6.21.1),如人牵牛尾,翩翩起舞。马融《长笛赋》《歌尾》。沈《温竹岩二首》诗题:猪、狗、畜、籼稻、粳稻、葫芦、蕨。“诚怜天下,白发黑发。不悦天下,艳丽丑陋”[22]这些歌谣的规模虽然尚小,但已为三言诗体系做好了准备。相比之下,谢榛认为“《天马行空》体系已准备”的观点,则推迟了三言诗的成熟。从这些三言歌谣中可以看出,体系三言诗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熟。《诗经》中由三言诗句末的语气词构成的四言诗(将在第四部分讨论)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汉代是三言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一种成熟的诗歌形式,三言诗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使用更为频繁。
这首先表现在三言诗与四言诗、五言诗一样,成为汉代乐府中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仅郊庙歌中就有十二首三言诗,杂歌中三言诗的数量就更多了。其次,汉代文人开始用三言诗来创作诗歌,广传王刘渠的两首歌都是用三言体写的,崔琰也写三言诗。汉代文人的三言诗虽然不多,但却十分典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汉代文人想打破四言诗的主导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汉代文人对三言体的认可。崔琰的三言诗“屏九高,咏经典。身披五白,踯躅三陵”[23]咏唱了儒家的经典思想,但所用的不是四言形式,而是三言形式,这进一步说明了三言诗的影响。此外,当时的人喜欢用三言诗来评人,如《韩仁词黄公》、《朱孺词匡衡》、《荆轲词扬雄》等十余篇的评人诗,都采用了三言诗的形式。三言诗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歌谣,到了汉代,则成为一种较为常用的诗体。这不能不说是三言诗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汉代三言诗不仅诗量相当,而且长诗也不少。郊祀歌中的《濂诗日》长达48句。《华晔夜》萧涤非先生:“传为乐曲的三言诗必是《安史方中歌》,其出处是楚辞中的《山桂》、《国伤》……整个《国伤》的句式结构是这样的,如果省略句中“兮”字,就成了《方中歌》的三言体。或者《方中歌》在句中加一个“兮”字,就成了《国伤》的体。
[]陆钦礼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集》中两次编撰《天马行空》一诗,之一首是带“兮”字的七言《天马行空》,第二首是无“兮”字的三言《天马行空》。如果翻阅汉代三言诗,会发现其中很多都是无“兮”字的楚歌。所以,汉代三言诗的兴起,是受到楚歌的影响,楚歌以外的新声,也促进了三言诗在汉代的发展。汉武时期的乐府机构,对民间和外来音乐一视同仁,加以采编,打破了周代音乐的僵化和束缚。无论是赵、代的音乐,还是马哈杜勒、马哈杜勒、尼诗、梁书。 《俞建吾传》:“齐永明年间,文人王镕、谢朓、沈约等,文章以四声为新变,转以韵,愈加优美,更胜从前。”。坛上椒兰香,玉细光辉,千百年来愈加美丽,与神灵相连,仿佛有后继者。广宣延筵,众人饮毕。灵车上,懒洋洋高高。花草遍地,还剩什么?郁郁葱葱,湿漉漉,但归来心绪急,望苍茫一片。清净虔诚,出暗而降,无像而降。天子庄严,百官仰视。人人礼仪,神途开。恭敬明灵,献筵。我感极致,洞内神秘。奏响乐章,奏起云舞。聚五灵,迎天下君臣。《唐锣鼓十二首》龙城杨柳,神灵守护。驱走恶鬼,山左岸。保佑当地百姓,使九匹丑马殷俊成石碑封印龙抬头,猴落尾。羊为兄,猴为弟。羊归洞,猴出门颜真卿陆羽皇甫李逵皎然陆世秀皎然崔逵令狐陶张胡全德我居深山,无人知晓我。
白云间,高辇常行,清号催促。回头可惜,我再回去讲讲那三个朋友,他们航行在海上,爬山,整天喝酒。朝廷中殷人金枝,专精此体,所作诗多达千首,题为《诗食三言》,手稿存于我家。大人颜真卿喜客,前有亭台楼阁。天朗月明,水暗相间。古时王粲在邺城刺杀曹操,暮尘起斩玉剑射日弓。为谁而来?邺城暮尘起探黑球,以荆棘为鞭,猛虎为马,斩吏。古时王粲刺曹操于邺城,黄昏尘起探黑球,以荆棘为鞭,以虎为马,斩吏。用以表现轻快活泼更贴切,荆棘病了,马也病了。奴婢病了,何不让我活?唉,你不信我,我远在云中。望冀州有余,望四海无尽。思夫叹息,心累心烦。石堆葛藤缠绵。怪少爷忘了回家,你思念我,不能安息。风大角弓响,将军在渭城狩猎。草枯鹰眼锐,雪落马蹄轻。忽过新丰城,又回到秀丽营。回首射鹰之处,晚云平千里。秋风萧瑟,天气寒凉,草木摇曳,露化成霜。燕子离去,大雁南飞,思念远方的你。李渔曾说:“空头之人作词无意模仿歌曲,却不觉模仿歌曲;博学之人作词尽力避开诗意,却终究没有离开诗意。” [59]“三言令”的出现,以及唐代文人词人经常使用三言句,尤其是一首词中用四个或六个三言句,都与三言诗体不无关系。以上论述表明,三言诗体对后世诗体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虽然难以详细分析,但三言诗的诗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五、结语根据陈秉逸先生的研究,先秦时期的陶埙经历了无音孔(距今7000年前)、一音孔(距今约6000年前)、二音孔(距今约5000年前)、三音孔(距今约4000年前)、五音孔(距今约3000年前)、六音孔(距今约2000年前)的发展。
[60] 按照陶云对三音孔的推论,当时的音乐主要以三音阶为基调,三音阶中能出现的节奏是三尺拍或二尺拍。按照先秦诗歌的现状,在诗与乐无分的地方,有乐有诗,所以三音阶下的诗歌主要以三言诗为主。这与陈惟湛教授的推论以及前文对楚辞体中三言诗因素的判断是一致的,可以断定三言诗曾经十分盛行。根据文献资料,三言诗最迟自周代开始衰落。不过,三言诗体作为诗歌创作的要素,却被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其他诗歌体裁中。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曾在其著作《艺术》中指出:“艺术作品的根本性质,是富有意义的形式。” [61]总之,无论从三言诗体本身,还是从它对后世诗体建构的角度,三言诗体无疑是一种值得研究却被忽视的“有意味的形式”。注:[1]刘勰,《文心雕龙》,陆侃如、牟诗锦译注,齐鲁出版社1995年,第429页。[2]任昉,《文章的起源》,[3]王德臣,《诗经词语》,[7]陈惟瞻,《商代甲骨文、金文与《诗经》词语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33][34][41][42][53]《全唐诗》齐鲁神途,第493卷、第875卷,同上,第1997卷。 [17]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6页。
[18][19]《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1页,同页。[20][21]杨慎,《古今歌谣》,杜文澜主编,《古今歌谣》,中华书局1958年版。[22][23][24][28][29][30] [40] [54]陆钦礼,《先秦两汉魏晋南北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页、第172页、第87页、第153页、第2164页、第1498页、第146页、第394页。[25]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954页。 11. [26]沉约,《诗经》卷九卷一,中华书局,19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齐鲁神途 三言诗九说.doc》发布于:2024-09-0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