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神途TV网络版
杨昌煊 968.68万字 12787人已连载阅读
◆◆前言◆◆2013年8月7日上午,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发生火灾,国际到达大厅被烧毁,机场关闭。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们正从安博塞利返回内罗毕。“既然机场关闭了,我们能晚几天再来吗?我们又可以去马赛马拉了!”听到这个坏消息,我们的之一反应不是叹息,而是幸灾乐祸。我们在马赛马拉只呆了三天,对辽阔无垠的马赛马拉草原来说,这三天根本不够,我们觉得旅途没有结束,有很多遗憾。8月8日,我们原定下午乘坐阿联酋航空回国,但一大早就得知消息,当天国际机场依然关闭。清静和飞翔开始联系旅行社和保险公司,75则忙着联系便宜一点的酒店,因为当天我们大概率是走不了的。走不了,但去马赛马拉也去不了,因为当时是马赛马拉的旺季,如果不提前几个月订好住宿的话,很难找到房间。午饭过后,我们分成两组,大部队去机场确认航班信息,我和 Head、75则去希尔顿酒店订当晚的住宿。因为美亚保险认为机场大火不在我们的保险范围内,所以保险公司拒绝承担我们住宿的任何费用,所以我们只好找一家便宜一点的住宿。对于我们这种经常住青年旅社或者家庭旅馆的人来说,希尔顿这样的五星级酒店是绝对不会考虑的。但这里是内罗毕,我们一定要为自己选择一家安全的酒店。
安全往往意味着昂贵。在希尔顿订好住宿后,我们三人便赶往机场与大团汇合。机场区域空气中还弥漫着浓浓的烧焦味,国际航班到达区的建筑被浓烟熏黑,部分倒塌,情景惨不忍睹。机场和阿联酋航空没有就如何处理我们这些滞留客人发表任何声明。我们一无所获地离开机场,回到希尔顿。200美元/晚的住宿费,除了安全,我们并没有得到更多。房间又小又旧,看起来还不如如家酒店。晚餐费用高得离谱。大家再也没有心情玩了,只想回去。8月9日,一大早退房后,我们便赶往机场。机场里已经人头攒动,混乱不堪。我们挤进一条小通道,在不到十米长的通道里排了两三个小时的队,才终于通过了安检,进入值机大厅。本以为进去之后就万事大吉了,谁知道,等待才刚刚开始。值机大厅里本来就人头攒动,但离开的人却寥寥无几,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在阿联酋航空团队值机柜台又排了两个小时队,才得知阿联酋航空当天没有加开航班,也就是说7号、8号没有离开的乘客还要继续滞留。满怀希望的人群顿时一片哗然,开始焦躁起来。阿联酋航空工作人员站在柜台前讲话,要求没有当天机票的乘客离开。“NO!NO!”滞留的乘客,大部分都是中国游客,齐声喊着口号表达 *** 。
经过几轮劝说和鼓动,中国驻内罗毕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终于赶到,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集体喊着“我们要回家!我们要回家!”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有点震惊,也有点感动。使馆参赞与各队领导沟通后,又与阿联酋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但那一晚,我们的等待并没有好结果。8月的内罗毕,夜晚凉风习习,机场搭了两天的帐篷还在搭。黑人兄弟们的工作效率实在不敢恭维。我们一群人站在机场的空地上,讨论着要去哪里。讨论没有结果,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先回酒店休息。在机场呆了一整天,大家都很疲惫,身心俱疲。幸好,8月10日一早,阿联酋航空就打来 *** ,让我们赶紧去机场。这一天,机场的秩序明显比前一天好很多,我们顺利办理了值机、通关、安检,直到坐在用帐篷搭建的临时出发大厅里,才感觉安心了许多。在安心的同时,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忆起在肯尼亚十多天的旅程。本以为可以在肯尼亚没有污染的草原上自由呼吸,享受天然的氧吧,可到处都是灰尘,大家都用口罩或头巾捂住脸,每天回到房间头发蓬乱。本以为可以漫步在内罗毕的大街小巷,尽情购物,但内罗毕并不安全,抢劫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唯一停留的地方就是餐馆和酒店。本以为只要在合适的时间抵达马赛马拉,就能每天欣赏到角马过河的壮观景象,但其实很大程度上还是要看运气的。
但不得不承认,近距离观看动物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优雅的长颈鹿、温顺的斑马、性感的猎豹、稳重的大象、猥琐的鬣狗、霸气的狮子……当这些原本只能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动物突然在我身边自由行走、奔跑时,那是一种无比美妙的感觉。尤其是当狮子夫妇深情对视时,那一刻,我的心瞬间被感动,温柔如水般融化。当然,更多的故事,更多的细节,请和我一起走进肯尼亚吧。 D1(7-29)上海—迪拜—内罗毕 四点,天还没亮,整座城市还在沉睡,我们带着行李离开家,前往浦东机场与朋友汇合,乘坐715航班,经迪拜转机飞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在此之前,我只睡了3个小时,当飞机准时起飞时,我已陷入沉睡。在梦里,我仿佛进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前往了另一个异次元空间。但确实是另一个不同的国家,肯尼亚,一个位于赤道上的东非国家。到达的时候,我们的时钟将往回拨5个小时。时光倒流,抵达肯尼亚的那一刻,我们的梦想成真了。内罗毕国际机场号称东非更大最繁忙的机场,但在我们看来,它又小又旧,确实很繁忙。当地时间19点过后,人潮依然如潮,过海关的时候,三四个安检口就排起了长队。机场让人失望,不过我们入住的酒店Plaza却是当晚更大的惊喜。
出发前领队清静说肯尼亚条件不太好,就算是五星级酒店也不一定有wifi,也不能保证有热水洗澡,千万不要用国内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去衡量。于是,我们走进酒店就有人递上热毛巾和芒果汁,还有人主动帮忙提行李。走进房间,我们眼睛一亮,打开手机,免费连上wifi,那种兴奋感难以言表。不过酒店是禁止吸烟的,不只是酒店大堂等公共区域,所有房间都是禁止吸烟的。烟瘾很大的蟋蟀头不甘心就让我打 *** 到前台询问哪里可以抽烟。话筒那头的声音礼貌清晰:请下楼走出酒店门。如此严格的禁烟政策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更想不到的是酒店门口居然有安检,所有行李都要过安检。虽然当时感觉有些奇怪,但是也没太在意,直到后来的行程中才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 D2 (7-30)内罗毕-马赛马拉 早餐后,我们没有在内罗毕停留,直接开车出酒店,直奔马赛马拉。位于使馆区的Plaza仿佛置身于城外,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就远离了内罗毕,行驶在一条两边都是村庄或小镇的公路上,内罗毕的真实面貌还未见过。 我们团队20人,一共租了6辆面包车,每辆车坐3-4个人,我和 Head、龙志杰在一辆面包车里。一上车, Head就让我转告司机带我们去买打火机。
司机约瑟夫立刻答应了,一边开车一边回头说“不行”。他不刹车,不减速,还转头说话。他的行为把我吓坏了,我赶紧说“别回头,别回头!”话刚说完,约瑟夫就回头举起手里的烟告诉我们“车上可以抽烟”。他的话让蟋蟀头和龙志杰很开心,赶紧递给约瑟夫一支烟。因为在这之前,我们的导游一再警告,肯尼亚很多地方是不允许吸烟的,比如公共场所、草地、车上。但刚出发就有这么一个例外,两位吸烟者当然很兴奋。他们兴奋,我却有其他顾虑。约瑟夫开车说话时总是转头,这个习惯一开始让我很担心行车安全。但其实,当然是我多虑了。看来黑人司机的脑后还有一双眼睛。即便是扭头说话,也能灵活地从对面车辆旁边绕过去。9点多钟,我们在途中之一次停车。杜导游说,我们已经到了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有地球周长的1/6,是大陆上更大的断裂带,深深的海沟就像地球上一道巨大的伤疤。肯尼亚的裂谷只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裂谷中发现了距今350万年前的“能人”(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的人)遗迹。众多考古发现证明,东非大裂谷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很多科学家都支持“非洲起源说”,即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祖先大约在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在10万年前之内离开非洲,传播到亚洲和欧洲。我们其实都是非洲的后裔,你相信吗?也许吧。但眼前的大裂谷,因为角度的原因,并不能让我们感受到视觉上的震撼。眼见不一定为实,这就是事实。在大裂谷观景点, Head更大的收获可能就是他买的两盒火柴。观景点旁边有一家木雕礼品店,我问售货员有没有打火机卖?他摇摇头,从包里拿出一盒火柴。我点头,“这个也行。”标价1美元,不议价。我想叫他再买一盒,可他却跑到另一间屋子里,跟另一个人嘟囔了一会儿,那人又从某个角落里找出一盒火柴。难道火柴在这里是稀缺商品吗?我不太明白。后来我问约瑟夫,他们为什么不卖打火机,只卖火柴?他回答说,人们不喜欢用打火机,因为打火机的气体对身体有害。真是这样吗?我半信半疑。当我们再次停下来时,已经是中午了午夜神途,我们在一个旅馆停下来吃午饭。下车后,男人们除了抽烟,还争先恐后地和黑人兄弟合影。大家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就是想显示自己的皮肤有多白。蟋蟀头一直说自己晒得太黑了,现在终于觉得平衡了。他不仅没有晒黑,反而显得太白了。我们的司机约瑟夫的英语说得比我还好。
在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肯尼亚,英语是官方语言,所有教科书都是用英文写的。因此,只要上过学、读过书的肯尼亚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是英式口语。非洲是一夫多妻制社会,所以我很好奇约瑟夫娶了几个老婆。当他回答我没结婚时,我非常惊讶。我问他年龄,他告诉我43岁。听说他43岁还没结婚,我都不相信。他淡淡一笑,说:“结过婚,现在离婚了。”后来我们聊起他的生意,他说7月到10月是肯尼亚的旺季,他几乎每天都开车出去;即便是淡季,他也是隔周出去一次,他们分居的次数比在一起的次数还多,所以他们离婚了,没有孩子。现在他和一个中国女孩在交往。约瑟夫的坦诚让我明白,如今的肯尼亚,由于经济压力,城市里的男性一夫多妻制正在减少,而这种现象在农村可能更为普遍。 午餐是自助餐。其实,我们去肯尼亚的路上,都是在酒店吃自助餐,如果在草原上,还有酒店准备的便当。非洲的伙食比想象中好。 吃完午饭,我们继续赶路。路边的植物开始显得陌生。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人,一路上的风景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即使车子一刻不停,我们相机的快门却没有停下。在去往马赛马拉的前半段路程,约瑟夫没有干涉我们拍照,但在后半段路过一些小镇时,他严禁我们拍照,“NO photo!”他这样说了,我们也没怎么在意他的干涉,就照了相。
可没想到,他却用更严肃的神色拦住我,说:“别在这里拍照!再拍照的话,街上的人就会朝我们扔石头了。”他一边说,一边摇晃着右臂,假装扔石头。我看着路边的人,有的人在我们经过时向我们挥手。我很难想象,如果我给他们拍照,下一刻他就会捡起石头攻击我们。但约瑟夫的严肃告诉我们,他不是在编故事,他肯定亲身经历过,他的车子很可能被那些石头砸坏了。我们越接近马赛马拉,尘土就越大。当车子从高速公路拐进土路时,尘土铺天盖地,打在车子上。就算车窗全部关紧,也没用。在剧烈的颠簸中,车窗很容易就被打开了一条缝,然后缝隙越来越大。车内,一股干燥、令人窒息的泥土味弥漫开来。我和蟋蟀头都戴着口罩,但没过多久,蟋蟀头就把口罩摘到一边,“太闷了,感觉喘不上气来。”约瑟夫不愧是十五年的驾龄,即便路况极差,车子晃动的时候,他也几乎不放慢车速。别小看他那辆破面包车,是一辆改装的四轮驱动面包车,果然既有面包车的外形,又有越野车的本事。虽然车子晃动得很厉害,但我们还是睡着了。等我再次醒来,蟋蟀头擦了擦嘴,伸手向我要水。“我要喝点水,把嘴里的脏东西咽下去。”他的话差点让我把刚喝下去的水都吐出来。等我们六辆车终于全部停下来,我们可以下车喘口气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已经清新了。
“快看,那边有一群羚羊!”有人大叫,大家的相机对准了不远处草地上的一小群羚羊。这是我们之一次在草原上看到动物,难免有些激动。不过接下来的几天,看到这样的羚羊随处可见,大家也就习惯了。毕竟这是非洲大草原上最常见的动物。上车继续前行,我们才刚刚进入马赛马拉,新鲜、好奇、兴奋。显然,斑马比我们要淡定得多。七、八月份是马赛马拉的冬季,枯黄的草地一片片蔓延,羚羊开始随处可见。我们的车停在马赛村落的入口处,这些穿着红布、手拿木棍的男子,就是传说中骁勇善战、连野兽都胆怯的马赛人。我跳下车,拎着一袋给孩子们准备的棒棒糖。谁知道我一下车,那袋棒棒糖就差点被这些男人们瓜分了。去非洲之前,我从一本书上了解到,马赛人不喜欢拍照,因为他们担心拍照会带走自己的灵魂。于是,我犹豫着是否要在马赛村里拍照。然而,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马赛村落,已经被商业化了。习惯了各种各样的游客,加上我的棒棒糖,这些马赛男人们很乐意和我合影,哪怕是借给我他们的棍子。马赛男人们很容易辨认,因为他们的服饰很醒目:两块红底黑条纹或黑格子的布,一块系在腰间,遮羞,另一块披在肩上。马赛男人们喜欢穿红布的原因,其实是为了吓跑狮子等野兽,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牛群。
随着时代变迁,这块传统的红布不再是单一的红底黑条,也变幻出许多款式,有黑条、黄条、蓝条,或是黄蓝格子。唯一不变的,就是那鲜红的底。 Head 要求把这块红布穿在他们身上,马赛人立刻答应了。他脱下自己的斗篷,披在 Head 身上,打了个结,就OK了,穿起来非常方便。这位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马赛男子叫 Peter。我注意到,连他的衣着都和其他马赛男子不一样。Peter 指着我们不远处的一扇小门说:“请你们赶紧过来,我们给你们准备了一场表演。”用树枝绑起来的拱形小门,就是马赛人村落的入口。低矮的入口与他们修长的身躯完全不协调,我们猜想是为了防止大型野生动物进入而这样设计的。参观马赛村并非免费,每人需要35美元。这样的自费项目让团队里有些人有些犹豫,犹豫要不要花200多元买门票去参观一个商业小村。他们的犹豫让彼得有些不耐烦,他大声说道:“不参观村子,就别拍照了。”不能拍人物照,哪怕是风景照也不行。最后我们团队被分成了两队,一队去参观马赛村,另一队直接去酒店。至于值不值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秤,并不准确,所以很难判断。我只是觉得,既然到了人家门口,人家站在门口迎接我们,那我们就走吧,这只是一种礼仪而已。
门票只是我们参观时的小礼物,走亲访友还是要带一些东西的,到别人的村落参观送礼物更是可以理解。最重要的是,即使这是对游客开放的马赛村,但毕竟是马赛村,是马赛人自己的家,而不是临时人工打造的供游客参观的景点。我跟着Peter走进马赛村,经过牌楼时,连我这么矮的人都要弯腰才能进去。村子不大,周围散落着一些土坯房,低矮的土坯房也与马赛人的身高不相配。我们一一进去时,十几个马赛男子已经排好队,准备给我们跳“战士舞”。“战士舞”是马赛男子的传统舞蹈,随着他们的哼唱,一个又一个马赛人开始站起来高高跳起,跳完一圈又跳一圈。勇士舞除了收紧小腿和笔直向上跳起外,并没有更多动作,双手也不需要多余的手势,只要跳得尽可能高就好。这真的是我见过最简单的舞蹈。但其实,跳得高、跑得快一直是马赛人对勇士的标识,这其实和他们的游牧习惯有关。(摄影师: Head) 跳完舞后,Peter开始给我们介绍他们的村子。Peter说,收取的门票钱将用来为6个村子的100多名孩子修建学校。当得知我们每人交的35美元将用来修建学校时,我心里松了一口气。 我问Peter为什么会说英语?因为在我的心里,以游牧为生的马赛部落,遵循传统生活方式的马赛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似乎和他们没什么关系。
Peter告诉我,他上过学。他真的上过学?我有些惊讶。当我问他村里有多少人上过学时,他平静地说:“两个人。”另一个人是他的弟弟。 “你是村长吗?”我问。在我看来,能得到如此特殊待遇的人,一定是有特权的。 “NO。我是村长。”原来他是村长的儿子。 Peter骄傲地告诉我,他有10个老婆?十个老婆?!太惊人了,他怎么可能把她们全都照顾到? “你结婚了吗?”这次轮到他问我问题了。 “我结婚了。”我指着正在拍照的 Head。 “但他只有我这个妻子。”我补充道。 “你的妻子问了我这么多问题,看来她爱上我了。要不,你把她送给我吧!”Peter开玩笑地对 Head说。 “NO。” Head摇头回答。但后来他后悔了,对我说:“我应该假装答应他,然后看看他要用多少头牛来换你,你就知道你值多少头牛了!”他话音刚落,我就使劲地掐了他一下。不过,以饲养牲畜为生的马赛人,确实会用牲畜作为结婚的聘礼,据说十头牛就能娶一个老婆。接下来,彼得会带我们进屋参观。马赛人的房子都是用泥土和牛皮搭成的,屋顶上铺着茅草。在马赛,男人娶老婆不用担心住房问题,因为房子都是老婆自己盖的,每个老婆一栋房子。门很小,还要弯腰才能进去。
进去之后是客厅,除了一股难闻的气味,小小的客厅里什么都没有。如果想坐下来,正对着门的那面墙边有一堆高高的土,可以当沙发用。难闻的气味来自于牲畜。因为牲畜是马赛人的财产,所以有时候晚上也会让牛羊进屋,防止它们受到野兽的袭击。所以马赛人的房子其实是人畜共住,所以难免有异味。侧面有一个较小的门洞,进去左转,就到了卧室,这个内部结构其实是为了防止野兽或者敌人贸然闯入。卧室小得可怜,右边的地面用泥土稍微垫高,然后铺上一些布,就是他们的床。我有一个疑问,这么高的身材,这么矮的床,马赛人难道就不能一直伸着腿睡觉吗?距离床铺不到一米的土灶,是他们做饭的地方。而墙上那个有光的小洞,则是窗户。在我看来,称其为窗户太不恰当了,无论怎么看,都只能称为窗洞。只有两个小窗户,用于通风。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人不是会窒息吗?哪来的灯?屋里一片漆黑,晚上他们用什么照明?杜导解释说,马赛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黑就睡觉,没有必要点灯。屋内光秃秃的,马赛人的房子才真正将这个词诠释得淋漓尽致。(摄影师:蟋蟀头) 几个人挤进屋里,呆了一会儿,就觉得缺氧,再加上屋里有股怪味,只好出去透透气。一出来,就碰到了一位脾气不凡的老者,他就是彼得的父亲,酋长。
按照中国人见面的礼仪,蟋蟀头赶紧递上一支烟。老酋长接过烟,笑而不语。虽然他不懂英文,我们也没法多交流,但老酋长确实给人一种族长的感觉。令人意外的是,马赛人还沿袭着几千年前钻木取火的传统。两个人携手。把一捆干草秆放在地上,在草秆上放上一个有孔的木块。一人用手把木块压紧,不让它移动。另一人把一根木棍穿过木块的孔,双手转动木棍。18秒的时候,开始冒出烟雾,不到30秒,那捆干草秆就冒出了一些火花。马赛人这才把木棍和木块拿开,手里握着干草秆,用嘴对着火花吹气。烟雾越来越大,直到那一捆干草秆燃起红色的火焰。钻木取火成功,整个过程只用了1分15秒。但我永远都是那个“为什么 *** ”,从小到大。我从蟋蟀头上拿过一盒火柴,问彼得:“你为什么不用火柴?这样更方便快捷。”说完,我拿出一根火柴,准备给他演示一下,让他知道现代文明的威力。然而,之一根火柴没有点燃;我换了一根火柴,也没用;我又换了一根。换了好几根火柴,彼得哈哈大笑,我却沮丧至极,没有解释。或许,上帝不想毁掉马赛人钻木取火的坚持,想借马赛人保留这个古老的传统,告诉后人,我们人类也曾经用这种方式取火。可笑的是,Peter随即拿着一块有洞的木头问我要不要买?并且开出了高价。
接着,女人们终于登台为我们唱歌了。和马赛族的男人相比,女人们的衣服要色彩鲜艳得多,身材也比较胖,不知道这是否和生育能力有关。一夫多妻是全世界男人的梦想,一夫多妻是不允许的,但是至少可以和老婆们合影。男队友们都跑过来和马赛族的女人们合影,领头的清静跑得最快,成功夺得之一,75第二,飞翔第三。但是老婆们越来越少了。可怜的蟋蟀头,轮到他的时候,马赛族的女人只剩下三个了。但是他还是很高兴,和马赛族的女人们一起唱歌跳舞。他们用马赛语唱歌,但是蟋蟀头,你唱的是什么歌呢?虽然他是第四个上台的,但是很明显他很受马赛族的女人们的欢迎,他们一起唱歌,互相交流。可是,你们在说什么呢?唱了几首歌之后,马赛族妇女们散开了,彼得继续带我们参观。他指着屋后草地上的半圆形摊位说:“这是我们的。”摊位上的物品无非是一些手镯、项链和木制工艺品。彼得指着手镯和项链告诉我:“这些都是我们村里的妇女们做的。”然后他又指着木雕说:“这些都是我们男人做的。”“卖这些东西的收入,也会用来修建我们的学校。”看着这些做工粗糙、雷同的商品,这一次,我有些怀疑了。这些真的是他们自己做的吗?他们真的会用这些钱来建学校吗?不管怎么说,读过书的彼得已经不再是原始的马赛族了。或许,在他的意识里,早就被植入了市场经济。但后来我又想,就算这些收入不用来建学校,而是用来改善他们的生活,也未尝不可。毕竟他们的生存环境确实不太好,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放牧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谋生手段,旅游收入已经成为这些村子的重要收入来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午夜神途TV网络版》发布于:2024-08-14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