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各地鬼节习俗
与祖先崇拜有关的活动
(8)祭祀孤儿
农历七月十五日,普通百姓还自发祭祀亡灵,即通过供奉食物、焚纸等方式,为亡灵祈求全家平安。人们普遍认为,农历七月为“鬼月”,也是鬼魂四处游荡的月份,特别是一些无家可归的鬼魂,可能会对自己和家人造成威胁。为了避免被野鬼恶灵骚扰,多数家庭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在门口、十字路口点上香烛、烧纸钱、元宝,祭祀孤魂野鬼,称为“祭亡”。这种习俗在各地颇为普遍,名称不一。在安徽芜湖叫“结亡灵”,在江苏叫“结鬼”,在福建建阳叫“烧路钱”,在广西通政叫“祭鬼”,在广东兴宁叫“祭亡灵衣”,等等。可见,不同地区的民间祭祀亡灵的仪式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都是祭祀亡灵,特别是祭祀孤魂野鬼的仪式。
在路口为孤魂野鬼烧纸
图片来自网络
(9)城隍 ***
明清时期,由于官方对城隍信仰的推崇和普及,七月十五城隍出门的习俗在各地盛行。在民间,城隍是掌管阴间生死的神灵,包括一些孤魂野鬼,如饿死的鬼、瘟疫死的鬼、溺死的鬼、自缢死的鬼、无子嗣的鬼等。
在广东陆丰,中元节期间城隍庙要举行祭祀仪式。村里带领村民抬着猪羊祭品、果品糕点、酒肉粮食等到城隍庙。彩旗引路,沿途的路口、桥梁、庙前等处,鼓乐齐鸣,鞭炮齐放。到达城隍庙后,在庙方丈的安排下,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场面隆重、庄严。随后,用花轿把城隍请回村里祭祀。当日,村里出钱在城隍庙前的戏台上演戏,从清晨一直演到深夜。河南郑县城隍 *** 场面盛大:“入夜,男女老少齐聚,挤满了大街小巷。仪仗队有金瓜、月斧、直指天际的马镫、半厢御车,有的扮马童,有的扮囚犯,有的扮地鬼,有的带枷锁,有的跪在路边,表演形式多样,喧闹声震耳欲聋,七八里地上没有一丝空隙。”当地还有一首诗云:“玉鼎香火迎木偶,心系佛祖信以为真。但枷锁在身上,无辜者成了罪人。”
(10)放“Nong Nang”
放“弄馕”就是孩子们由家中长辈带领,到河边,把一种叫做“弄馕”的浮板放入水中,寓意放掉孩子身上的不好的东西,祝福他们健康成长。传统的“弄馕”是用柚子皮做成的,上面插着小纸人和纸伞。但现在,浮板已改为泡沫塑料,而且除了纸人和纸伞外,还有鲜花、房子、旗帜、枪炮等,样式多种多样。大人先把插在“弄馕”里的蜡烛点燃,然后放入水中,轻轻划动水面,让它顺流而下。这一习俗在广西靖西县安德镇的孩子们中十分盛行。
(11)跳至桃源洞
在贵州省贵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明一带的侗族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一至十五日,都会举行“跳桃源洞”活动。这是侗族民间节日习俗,其主要目的是迎神。届时,吃完祭祖饭后,家家户户换上喜庆的服装,邀请宾客一起跳桃源洞。活动一般是焚香祭神,唱歌跳舞。当地有句民谣是这样的:“桃源洞,桃源洞,桃源洞有神。七月神来齐聚,人鬼相会,流泪……”
娱乐和休闲相关活动
在节日世俗化过程中,不断生成大量与节日本身内容相关的娱乐、文娱活动,主要有演目连戏、结交朋友、搞元宵、演时令剧、莲花灯、荷叶灯、艾蒿灯、唱灯歌、吃瓜、中元节赏月、划船、点灯等。
(1)元宵节
元宵节是旧北京民间在七月十五日自发举行的娱乐活动。元宵节又称赛灯,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至十七日在京城举行的灯会比赛,其中以七月十五最为热闹。中原灯会原是佛教和道教用灯笼为亡灵照亮道路以拯救亡灵的节日。民间保留了点灯习俗,并发展出世俗娱乐的意义。参加灯会的大多是十几岁的少年。当晚,孩子们三五成群,呼朋引伴,每人手捧一盏灯笼在大街小巷里漫步。灯火交织,光彩夺目,五彩缤纷。他们手捧的灯笼种类繁多,主要有莲花灯、荷叶灯、蒿灯、茄子灯、莲蓬灯等。他们互相竞赛燃火神途,看谁的灯笼更漂亮,这叫“元宵节”。元宵节期间,各大街道、商铺、居民家家户户都挂上不同形式的荷花灯。元宵节一直持续到深夜,无数人出门纳凉、观灯。小商贩也趁此机会售卖水果、冷饮等,场面热闹非凡。《老北京秋诗》中如此描述:
一群孩子被邀请到巷子里,红色的衣服和蜡泪在夜风中摇曳。
莲花灯就像我的新诗,明天我仍会欣赏这个夜晚。
(二)目莲戏表演
演目连戏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重要娱乐活动。民间主要改编《玉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七月十五日,在街头或村落空地搭起戏台,由专门的演员表演,有的可以连续演几天。演目连戏的风俗在民间盛行,曾广泛流传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七月十五演目连戏的风俗,自宋代已有。孟元老《东都锦绣梦》中记载了目连戏在宋代京城开封上演的情景:“盘楼、并州、东西洼子亦如七夕节一样演出。人所游玩之处,售卖瓜果种子花卉之类,印售《遵圣目连经》……店铺中的乐师,自七夕节起,一直到十五日,一直演着目连经救母的戏,观戏者倍增。”如今,作为我国历史宗教剧种的目连戏,已发展成越兴目连戏、徽州目连戏、陈河目连戏、南岳目连戏等四大派别。
安徽省岐门县箬坑乡马山村目连剧团演出。图片来自网络
(三)民歌节
山歌唱是汉族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广东梅县、五华一带。每年农历七月十一至十六日,当地人认为是传说中的火神五仙帝的生日,便邀请一名女民歌人登上五华县城古塔顶,通宵达旦地与四面八方的歌者对唱,台下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当地称之为“山歌唱”。明清时期,当地群众于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六天在此举行山歌唱。民国时期,改为每五年一次的唱会。每次唱会,当地及邻县数以万计的群众踊跃参加,人山人海,歌声不绝。山歌比赛的主要内容是单脚站在塔顶,谁赢了谁就是冠军,优胜者将获赠“灯砚”,此节含有驱灾避难之意,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歌唱会,也是青年男女交往的好时机。
(4)吹奏古笛
吹古笛是广东化州北部山区汉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举行,本意是驱邪迎丰收,但实际上却成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人们外出游玩的日子。古笛用丹乌竹制成,底部用竹篾编织成喇叭状,是当地民众喜爱的独特乐器。平日里,人们喜爱吹奏古笛,农历七月十四日,古笛演奏进入 *** ,孩子们早早起床吹笛,许多人甚至设立比赛,看谁的笛声更响亮、谁吹的时间更长;许多人还吹着笛子,从村头吹到村尾,再从村尾吹到村头。这是当地最热闹的一天,笛声常常响到深夜。人们相信吹笛子可以驱邪避邪。节日当天吹笛子的人越多,就越热闹喜庆,来年运势就越好。农历七月十四也是男女成亲的好时节,姑娘们偷偷地听着小伙子吹的笛子,偷偷地选择自己理想的另一半,当地人把这个节日称为“吹兰古笛节”。
(5)看片楼
看片塔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儿童进行的游戏娱乐活动,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所谓看片,即陶片碎片。当晚,农村儿童聚集在街头或村口,用许多陶片碎片(俗称“看片”),一层层叠起一座塔,称为“看片塔”。在看片塔内烧柴,十分有趣,深受儿童喜爱。清人朱静英在《荣成岁诗记》中写道:“儿童聚瓦石,作七层塔,巧夺天工,气势磅礴。每长街叠起一座塔,夜间点上灯火,自十三至十六,三昼夜方毁。”浙江会稽、诸暨等地也盛行小孩叠瓦的习俗:“小孩叠瓦塔为灯,半夜三更停”、“小孩叠瓦塔,点灯为乐”。此外,有些地区的民间认为,小孩叠石塔还能避邪。如江西南昌一带“小孩在街上聚集瓦片、石块做成塔,内放火烧之,形似火树,相传可避邪”。
与社交赠礼相关的活动
主要活动有迎亲、送面人、“结缘”等,通过人流、礼物的流动,促进了节日期间人们的社交互动。
(1)已婚妇女
在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广西、福建等地,农历七月十五日,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拜祭父母或祭祀已故父母的习俗。这天,出嫁的姑娘要回娘家看望父母或祭祀父母,节后再回夫家。同时,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时,要买好纸钱、冥衣等祭祀用品,还要买一些节日食品给娘家,如鸭、猪肉、粉饵等,以报答父母。不同地区出嫁姑娘的叫法不同,福建莆田叫“送纸”:“出嫁的女子到娘家行礼,叫‘送纸’”。广西贵县叫“送包”。农历七月十五日,“姑娘若已出嫁,父母若已去世,亦要在这天准备好纸钱、冥钱等,用纸包起来,加上鸭肉、猪肉、粉饵,送往娘家,叫‘烧包’或‘送包’”。
有的地方有新嫁女儿与旧嫁女儿之分,这一天专门为新嫁女儿举行节日活动。河北滦州,据清光绪二十四年《滦州志》记载:“新嫁女儿,寄居在娘家,于此月送回夫家,谓之‘送六月’”。寄居在娘家的新嫁女儿,于此月要送回夫家。湖北长阳有新嫁女儿与旧嫁女儿之分:“已出嫁的女儿皆回家,新嫁女儿先送回来,旧嫁女儿或回或不回,新嫁女儿必回。”田太斗《竹枝诗》云:“中元佳节,暑气刚消,娇女笑迎回家,一夜喃喃自语,一半说鸡鸭,一半说园中菜蔬。”形象地描述了出嫁女儿归家的情景。
(2)送面人和面羊
送面人是农历七月十五的另一种社会送礼习俗。长辈们通常会在家里蒸制面羊、面人、面饼等面人,送给女儿和孙辈。这是从羔羊喂食时跪下的动作中得到启发,教导晚辈尊敬老人,不忘长辈的养育之恩。送面人不仅是家庭内部维持亲情的一种方式,也是节日期间传递和流传的一种礼物。送面人表达了对晚辈的爱,接受面人则感受到了温暖的情谊。关于送面羊的由来,清乾隆十三年(1778年)《长子县志》载:“旧俗羊家于此日宰羊,与神仙较量,祭祀亲属。贫寒无羊者,则以面蒸羊形,今无此俗,只做面羊,以赠女儿。”河曲一带,当地有马虎吃小孩的传说,民间便改用面人,在七月十五日互赠。
(3)“建立联系”
在广东,逢年过节流行一种独特的送礼习俗,即“龙眼圆眼”,即人们互赠桂圆、花果等,称为“结缘”。一般在邻里、妇女之间进行。清光绪二十年刊印的《高明县志》载:“妇女互赠圆眼果,称为‘结缘’”。在广东鹤山,给邻居送圆眼。龙山新婚妇女还有一种特殊的结缘习俗,要买来桂圆、槟榔等,装进盒子里,送到男方家里,主要是送给公公、婆婆、嫂子。显然,这种习俗是通过节日送礼来调节家庭中嫂子嫂子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与巫术、占卜、禁忌有关的节日活动
主要活动有迎祈姑娘、洒麻粒、簸箕占卜、“祈愿生日”、巫术、躲鬼、“禁供豇豆、南瓜”、采茉莉花、不挂风铃等。这些与巫术、占卜、禁忌有关的活动,大多围绕着人们的灵魂观念展开,是人们在节日期间探索未知神秘食物的一种方式,也丰富了节日的内容。
(一)迎请齐 *** 并占卜
在安徽淮北地区,农村妇女在这天有迎“齐 *** ”的习俗,又称“接鬼”。即妇女们把一双小女孩的鞋子放在簸箕里,放在马桶旁,烧上银箔,叫迎齐 *** ,以纪念汉高祖的妃子齐夫人,同时进行占卜。江西于都,妇女们节日期间在家中用簸箕盖住衣服,暗暗向天祈祷,叫“祭卜”。祭卜是与占卜有关的节日活动,即取一个装饰着妇女衣服的簸箕,插上筷子作口,叫祭姑,让两个男孩子拿着扶着,让其在沙盘上写字,预测吉凶,叫祭卜。
(2)麟马谷
在安徽、湖南、河北、山东、内蒙古、江苏、广西、福建等地,人们还通过观察七月十五日的气象情况来预测来年的旱涝和粮食丰收。这种通过节雨、云雾、月色等气象现象来预测收成和旱涝的习俗,叫“临麻谷”。山东凉山地区有谚语:“七月十五雨麻谷”。这里“麻谷”和“麻谷”是同音词。不同地区对这种占卜习俗有不同的称呼。湖南嘉禾把七月十五日的雨叫作“油锅洗雨”,山东宁晋叫作“乔干生日”,河北遵化叫作“临麻谷”。不同地区占卜的形式和对象也有差异。有的以七月十五日的降雨量来判断旱涝。例如,安徽长丰有“七月十五定旱灾”的民间谚语;安徽歙县有“七月十五定旱涝,一年收成的九成看七月十五”的习俗;福建明溪等地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的习俗;也有民间以七月十五夜的月亮状况来判断来年的收成。例如,湖南零陵有“要知来年荒芜,看七月十五月色”的习俗;河南驻马店有“七月十五月明,日月相照,水不均”的民间谚语;也有民间以七月十五日的云层状况来判断一年的收成和气候。如河南信阳民间有“七月十五紫云多,来年唱平安歌好”;江苏盐城也有“七月十五抬头望天,晓有云彩便是好年景”的说法。
(3)躲避鬼魂
人们相信这些野鬼恶鬼会危害他们,特别是小孩。所以,家中大人一般都禁止小孩这天晚上外出,以防他们受到鬼的威胁,这种习俗叫“躲鬼”。在湖北,这天不让小孩晚上外出,以避邪避鬼。在江苏,有传说七月是鬼门开、鬼魂放生之时,为了防止游魂恶鬼危害,大人会告诫孩子整个七月晚上不要外出。福建霞浦“俗称城隍放鬼,小孩晚上不准外出”。福建南安有“七月不怕鬼,就怕七月怕水”的说法。这种“躲鬼”的习俗,其实是源于人们在灵魂观念中对流浪灵魂的恐惧,希望通过不惊扰和躲避这些亡灵,来达到保证自身安全的目的。
(四)祭祀、饮食禁忌
七月十五祭祖仪式上,必须为死者摆放祭品。这些祭品的摆放也有讲究。虽然是瓜果蔬菜丰收的季节,但有些食物是禁止给死者供奉的。人们认为摆放这些食物是不吉利的,或者死者吃了会犯禁忌。在湖北省,供奉的祭品中不能包括豇豆、南瓜等,因为人们认为这些对死者的肠道不好。在安徽省杞门县里口镇浣沙村,村民认为七月十五不能吃南瓜,因为当地人认为南瓜是鬼头。这一天,人间鬼魂横行,人若吃了南瓜,就会被鬼附身,一年内都会被鬼附身,容易生病甚至死亡,非常不吉利。
(五)生活礼仪禁忌
人们对于农历七月十五出生的孩子比较迷信,认为他们是鬼魂转世。鬼月出生的孩子总让人感到几分敬畏和恐惧。因此,在剖腹产技术发达之后,湖南省双峰县金榜地区的一些人为了避开七月十五,选择提早生下孩子。另外,如果有人在七月十五,尤其是七月十四这天去世,人们相信是公婆把他带走的,因为七月十四是送别公婆的日子。不仅如此,新婚夫妇一般都会选择避开整个鬼月来举办婚礼。人们认为鬼月阴气浓郁,凶煞横生,特别是农历七月十五前后,人们普遍比较谨慎。
此外,七月十五还有“拔茉莉花”、“床头禁挂风铃”、“禁穿红衣”、“禁谈鬼”等禁忌。如北京在七月十五这天,会把茉莉花连根拔起扔到街上,因为当地人认为茉莉花是“鬼花”,不能留着。台湾则认为七月是鬼月,鬼魂大量出没,这些鬼魂被称为“善哥”,民间祭拜孤鬼的习俗叫“拜善哥”。当地还有“床头禁挂风铃”的习俗,认为风铃容易招来善哥,而睡觉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间。有的地方忌讳穿红色衣服,因为红色衣服对恶鬼来说是奇怪的颜色,容易引起鬼的注意,受到危害。人们一般禁忌说任何与“鬼”有关的话语和事情,否则被认为是对“鬼”的不敬,也会受到“鬼”的骚扰。人们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不会把衣服在户外晾过夜。传说七月十五这天鬼魂四处乱跑,看到人的衣服晾着就会来“试穿”。还有传言说鬼穿过的衣服会留下痕迹,这叫“鬼痕”。
结论
七月十五鬼节的祭祀活动是民众在身体和情感上践行对亡灵信仰的重要方式。该节日的祭祀仪式主要有宗教性祭祀和地方性祭祀两种。其中,地方性的祭祀仪式包括祭祖仪式和超度孤鬼仪式。在两种主要的祭祀仪式中,地方性的祭祖仪式是核心,超度孤鬼仪式则丰富了普通民众对亡灵的观念。七月十五,民众将记忆中的祖先形象化到具体的仪式过程中,将对死亡的恐惧转化为对孤鬼的安慰和宽容。
参考
1.张弓,《中世纪盂兰盆节的民族化演变》,《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2.(明)朱照、曾汝潭编:《漳平县志》,天一阁明方志选编,嘉靖版,上海书店,1990年。
3.刘东、余以真(明):《帝都风光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4.(清)夫差敦冲:《燕京隋史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5.(明)谢兆哲,五杂组,北京:中华书局,1959。
6.丁世良、赵芳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志汇编》,北京:书籍文献出版社,1991。
7.吴芬、旷锋主编,《老北京的年节与饮食习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8.郭凌燕,《地域文化的悲剧叙事——以汕尾陆丰鬼节为例》,《民俗研究》2013年第6期。
9.(宋)孟元老,邓志成批注,《东京孟华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10.高占祥主编,《中国民族节日全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
11.林伟文,中国民俗丛书:福建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关于作者
任亚轩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2013届毕业生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公众号顾问:小方竹侠
公众号引导:鞠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燃火神途 【节庆 | 中元节】“七月半,鬼神出没”:我们该如何纪念逝者?(下)》发布于:2024-08-1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