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明俊注:近日,我接到一位在基层开办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的人士的信息,原来他用来支撑自己对传统文化观点的,都是一些小号里的语录。
但这位准备从事教育事业的人,自己读的经书并不多,听说不读就有毒,还准备开办学校教书,可以预见,他招收的学生越多,孩子受误导的几率就越大,这是文昌君在古代所忌讳的(见)。
这令人震惊,但我也知道,这绝对是现实。文化的传承,就是把前代圣贤失传的知识继续传承下去,这是多么困难。当没有人读经典,没有人能理解经典,没有人懂得如何传承经典的时候,文化的脉络必然断绝,佛法将不复存在。
“《论语》半部,可治天下”,当我们浪费了这部流传千百年来,本可以启迪我们孩子的经典著作的时候,日本人却把《论语》的精髓写进了自己的教科书。
以下是柯明俊在《寻找客家风味》一书中对客家文化传承的一些思考。
2019年第三十届世界客家大会的主题是“全球客家,永续共荣”,其中一个议题特别提出客家文化传承的关注。马来西亚首相给世界客家大会的讯息是,在急速变化的时代,那些永恒的东西超越时空,极其珍贵。客家文化与许多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需要探索传承的方式。
1. 对断层线的担忧
1. 客家面临世代断绝和衰落
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更大的民族之一,客家语是世界各地客家人的主要通用语言,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讲客家语,就能像同乡、邻居一样交流。
随着客家民族的形成,客家话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汉语发音和词语,是客家人起源和历史的文化见证。客家话源于中原,形成于宋代前后。由于客家大本营深山老林,相对远离战乱,所以能存古融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很多词语生动有趣,富有韵味,有自己的画面感。这种语言自带故事,从语言学角度上讲,对身心和智商都有好处。
百侯“永思堂”这个名字,蕴含着传承意识(周云水 摄)
然而,数据显示,客家语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
大陆客家人广泛使用普通话。传统客家地区一般不以客家话教学,年轻一代从小接受普通话教育。同时,由于电视媒体的普及,客家话在 *** 媒体和大众娱乐中很少使用。到21世纪初,年轻一代的客家人很少使用客家话。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里面一个梅州的孩子用普通话和讲客家话的奶奶交流,似乎他已经不会讲客家话了。
由于没有大型的机构和系统来教授和推广客家话,大力推动普通话教育的普及,小时候口头流传下来、受益一生的客家童谣,现在很少能完整地唱出来。再加上在珠三角地区以“方言岛”形式存在的客家语言,既受到普通话的影响,也受到相对强势的粤语的影响,一些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转向普通话或粤语。
在香港,自1970年代经济起飞后,客家话基本从媒体和公共场合消失,以致人们误以为客家从未在香港存在过,忘记了创建这座城市的客家人。随着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客家人与其他族群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海外客家人使用客家话越来越少。很多30岁以下的客家后裔,他们的父母说客家话,现在已经看不懂中文,主要用英语交流。代际之间逐渐出现了语言隔阂。
2. 客家文化在年轻一代中逐渐消亡
客家语言以及用客家语言演唱的山歌、戏曲、故事等是客家文化的天然载体,随着客家语言的弱化、断层,客家文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
离开传统客家聚居区的之一代客家人是源头,在异乡长大的第二代客家人,已不再像之一代客家人那样眷恋、怀念故乡,年轻的第二代客家人逐渐被本土文化同化,遥远的故乡、祖籍地逐渐成为他们心中难以认同的陌生名词。
培田民居“永恒辉煌”体现不断传承的愿望(图)
“一代亲,二代代,三代闲。”这是一句梅州客家谚语,形容家族传承,同样适用于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但事实却不一定如此。
其实“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看不见的,客家精神也是看不见的,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客家精神是看得见、听得见、能传播的,客家文化体现在客家语言、客家建筑、客家物品、客家民俗等各个方面。
我家乡附近河边的山脚下有一座小庙,从我懂事起就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庙外看上去很朴素,后来父亲告诉我,庙里以前有南宋时期的木雕,古朴而美丽,当时庙和木雕都被烧毁了。
客家人历来很爱惜纸,写上文字的纸会被带到一个特别的地方——文昌塔,以特别的仪式焚烧和祭拜。后来文昌塔被夷为平地,这个习俗也不再存在。很少有客家人知道,就在几十年前,老人很爱惜文字,在山里耕田赶牛的客家人也很尊重文化和教育。
围龙坞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诛天神途,很少有人能解读围龙坞的故事和它所代表的文化。一副副楹联的含义是什么?堂名又有着怎样的故事?除了偶尔的过客,后人或许都不知道。祠堂还在,斑驳的窗棂上爬满了蛛丝和雕梁画栋,灰尘盖住了牌位,青苔爬上了木窗。老房子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让路,乡村原本的美丽渐渐爬上了青苔的沧桑,勤劳拼搏带来的繁华也渐渐被斑驳的沧桑所覆盖。
甘南湘东府楹联(图)
这样的东西,载体丢了,风俗也不复存在,看不见摸不着,更谈不上长久地铭记和传承。只有深刻了解,才能深爱;不深刻了解,又怎能深爱?!
其他主导语言文化的影响,也使客家青年逐渐脱离故土形象,融入新移民环境,亦属正常。但传承的中断,其实是生命教育的一大损失。
2. 继承方式
其实,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不是那么容易被打破或失传的,尤其是经历了五千年风风雨雨、与无数其他文化相融合的汉文化,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客家文化也不例外。
1. 了解需要继承什么
禅宗讲传承,以“衣钵”为证,六祖以后“法传,衣不传”。王兴在微博上写道:“米米这个概念真的很有趣,方孝孺连同他的整个家族一起被处死,他的基因全部被毁掉;但他注定要被写进史书,而米米会被保留下来。”Gene译为“基因”,意为遗传基因;而Meme译为“模因”,意为通过模仿等非遗传方式传递的行为。文化中的行为传承也是一种模因。
土楼新灯映明月(土虫)
客家文化的“遗”是什么、“法”是什么、“模因”是什么?客家文化中超越时空的永恒之物又是什么?
客家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法”,就是客家人的人文根基。
黄公肃一书中说,客家人做人的根本是道、德、仁、义、礼。简单来说,“道者,人行之,万物不知其所来”,就是说人要懂得规矩、遵循规矩,顺应天意、顺应时势,也就是做人的之一要务就是知时事。“德者,人得之,万物得其所愿”,顺应自然,安排利益分配。“仁”就是说人心里要有善念。义是人“当行”,“赏善罚恶,立功立天下”,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实现价值。“礼”就是人“行之”,做事还是要懂得规矩、遵守规矩。按照这五个方面做,人生就会有丰富的质感,自然就会成为君子、英雄。
按照儒家的架构,就是仁、义、礼、智、信,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智”是指知识上的领先、职业上的领先、尊重文化教育、摆脱愚昧;信是指诚实和契约精神。智与信都是认清人性之“道”之后的正确做法。
从客家族谱中我们可以看到,客家文化历来推崇心地善良、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杰出人物。“尚贤、尊义、任能”,秉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个“平天下”其实可以具体指一个商业平台、一个生态圈,甚至一个商业帝国。
2. 了解为什么要传承客家文化
文化是充满生命力的,文学承载着信息,文化是精髓。文化能像春风雨雨一样温暖、滋润人们的生活。没有文化这个根,人就像无根的浮萍,容易变得肤浅、不明是非,容易被煽动,因为心里没有一把秤来判断是非,也没有一根灵针来镇定人心。文化就是那把秤和针,价值观其实就是做人的方法论。
客家文化充满魅力,所谓魅力,来自吸引力与成长力,有魅力的东西才能长久。客家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自然地孕育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年轻一代推动着老一代向前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客家人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需要大量智慧与勇气的领域,都涌现出许多人才。客家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超越时空的深层吸引力。
在时间轴上,客家文化非常尊重祖先,过去客家人在战乱中,带着祖先的骨灰和牌位迁徙,在大本营安顿下来后,带领族人勤奋创业的祖师会被安置在龙屋中央,祖师的故事会在族谱中一代一代地传诵,有话要说,有话要传。
梅州老宅:玉清路,“以德行善,以德为邻”的地方
(民国初年照片,来自南加州大学图书馆)
客家刘氏的创始人是南宋刘广川,他有十几个儿子,曾写过一首诗鼓励子孙出去创业,后来成为这个宗族刘氏的祖诗:“骑着良马出边关,到处立本分。长年累月异乡都是我们的土地,久了异乡就是我们的家乡。莫忘父母言,早晚记得注意祖炉里的香火。天佑我毛金一家,八十七男子一起发迹。”
诗篇开头有英雄气概——人们骑着骏马出国,也有谋生的原则——走到哪里都要树立道德准则,记住家族出身的自信——汉代刘家。它解释了记住祖先的必要性——祭祖焚香,表明了一种开放和适应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异乡成为故乡,给子孙后代带来永久的祝福和保护——八十七位男士一起繁荣昌盛。
族谱中的开国先祖(兴宁刘氏族谱资料)
围龙坞客家宗祠的堂名,也会记载先祖的丰功伟绩,或祖先的籍贯,如黄家的江夏堂、刘家的铁汉堂、李家的龙溪堂、马家的伏波第等,都含有名典,这种文学气息浓厚的姓氏里,记载着先祖的故事。
客家人祭拜祖先木宗的安排,与《智人:人类简史》中智人因会讲故事而进化成功的理论一致。大约两百万至一万年前,地球上曾出现过许多人种,包括人类的祖先智人,以及尼安德特人。与智人相比,尼安德特人的脑袋更发达、更大,会使用火,狩猎技术也高超。
然而,正因为他们不会讲故事、不会传递信息,所以他们和所有其他种族一样,被智人灭绝了。客家人用讲历史、讲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后代。生活艰难,祖先的故事是一种神奇的纽带,有助于加强沟通、加强合作,共同抵御人生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周围环境。
在空间上,客家人敢于迁徙,跨越山海屏障,广泛迁徙,敢于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前行,开拓新天地,这就是客家人的勇气。在空间的迁徙中,语言和文化成为故乡与异地人民的纽带。无论是在毛里求斯还是印度,客家人都坚持记录家谱,讲客家话。“宁可卖掉祖先的土地,也不能忘记祖先的话。宁可卖掉祖先的坑,也不能忘记祖先的声音。”
文化蕴含谋生智慧,其实一个有活力的文化总能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让弱点变得微不足道。客家人敢于冒险、坚韧不拔、尊重文化教育的传统,带来不断学习的能力,克服了农耕文化的保守弱点。为适应环境,客家人有足够的开放、包容、创新思维,克服了格局的局限。客家族谱的向心力,以及彼此之间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可以克服地方不团结的弱点。
3. 了解如何传承客家文化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客家人一直用文化战胜时间,文化里蕴含着解决方案,是传承之道。
承启塔(图片Bug)
福建著名的承启楼,其名字蕴含着传承之意:一意是承前启后,启后启后。我们可以理解“承”的另一个意思:传承先辈所启迪之道。客家地区有贤能之士,他们“以文化人”,为我们讲述了传承之道。
程敏家族是洛阳名门望族,或以学识、财富,或以公德在京城享有盛誉。东晋“八王之乱”时,程敏与杨、卜、顾等家族组成近两千人的队伍,祈祷神灵,送别邻里,抬着祖先的尸骨南下。
据《嘉应府志》记载:“程敏,县中宜化(今眉州平原)人,晋代人,嗜读书。五胡乱华,晋亡,在河边建房,隐居,不仕,故称程处士。州人仰慕程氏之风,便将他所住的村子取名为程巷,所建桥名为‘程桥’,河亦名为‘程江’。”程敏带来了中原的科技文化,在当地教书育人,受人尊敬。他受人尊敬到什么程度呢?乡亲们办事有不妥,便看他家房子,思过过失,加以改进。
刘元成是苏东坡口中的“铁人”。刘安石(1048—1125),字启智,北宋魏国(今河北大名)人,学者称他为元成先生。《宋史》说他“身形高大,声音如钟”。元佑年间,他任都察院监察御史,能言善辩,公正无私,经常在朝廷上辩论,直言不讳,有“宫中猛虎”之称。权臣张惇将刘安石逐出京城,让他流亡两广山区,最后被贬到梅州。
刘安石在梅州创办元城书院,吸引了大批渴求文化的梅州文人,使这里成为岭南文化的聚集地。当时被贬浔州的苏辙告诉苏轼,刘元城在逆境中不忘读书人的使命。苏轼感叹:“元城真是铁人!”明末清初,太子老师李二和在《松江书院序》中对他大加赞赏:“开全潮山河者,昌黎韩公;开梅州山河者,……元城刘公。”从“元城书院”开始,梅州的书院、社学蓬勃发展。
南宋方鉴曾这样描述梅州人:“梅州人无财物,赖以为生者唯读书,所到之处,皆随身带着书。”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河北通州王知政任嘉应州知府时,特地在衙门置“人文区”三字壁匾,以纪念梅州文风之盛。明崇祯十一年,城厢县令陈延翼倡议修建州城北门楼,并在上面雕造元城像,每逢春秋,官封祭祀,该楼亦得名“铁人楼”。 20世纪拆城时遭焚毁,仅剩楼前一条街道,即元城路。
明崇祯年间在梅州古城北门楼上修建的“铁人塔”
梅县大观铁汉楼旧照片
王阳明任赣南、江西巡抚,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总督,生前封为新建伯爵。江西、福建、广东客家地区,特别是赣州,是王阳明立功立业、立德立言的地方。王阳明亲自讲学,选派优秀学生督办,在赣南兴建精英书院和普及社会学校。 *** 大力营造教育氛围,从培养孩子入手,使当地成为人文优美、尊重文化教育、“长治久安,非此地莫能”的地方。
这些智者成功推广教育的举措,体现了客家文化传承之道,即重视文化与教育,让优秀人才生动地讲述客家名人的故事,让年轻人多角度接触客家文化的各种载体,让民俗、音乐、电影、戏曲、小说等形式蓬勃发展、后继有人,通过不断讲故事、弘扬文化魅力,让客家文化的温情与智慧,以魅力模因的形式传承下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诛天神途 推荐阅读 | 客家文化的断层与传承之忧》发布于:2024-08-1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