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书香人生”可快速关注

多读书会改变你的外貌

谢朓(南北朝)

高关面路荒凉,青川路途遥远。

那里的人们思念着自己的亲人,那里的客人盼望着他们的归来。

池塘边的草是红色的,树间的花仍是白色的。

天色渐暗,身后便是城墙,我们为何都要离开?

六朝诗歌在南齐永明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史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是谢朓,他承晋宋之风,开唐风,前人常将他与谢灵运相提并论。明人钟惺说谢二人的诗都有许多排句,“然康乐排句枯燥,仍为古诗,宣惠排句不枯燥,已入今体”(《古诗归来》)。明人徐学谊也说:“元嘉体虽多楹联,语言多雕饰,其韵尚古”,而至于沈、谢二人,则“声渐入律,语言渐华美,古音渐消”(《诗文辩源》)。 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截然不同,从这首短短的送别诗中,也可以看出小谢的“新变”。

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首先遇到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题目是《还远亭》,首句是《高亭临荒路》,那么两个“亭”是指一还是指二?如果这个“高亭”就是题目中的“远亭”,那么这首诗就是一个悬念词;如果不是,则是对离别处景色的现实描写。在对全诗进行思考,仔细解读词义之后,不如采取后一种解读。

上联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情景:一条荒凉的道路,一座高大的亭子孤零零地矗立着,一条清溪映带,路途漫长。亭子是指客栈,是招待客人的亭子。有可能江水草暂时住在这里,现在要到更远的亭子那里去,诗人就要与他告别了。荒凉凄凉的景色渲染了一种离别的伤感。这里的“引”字用得尤为生动:潺潺的清溪仿佛把眼前的路引向远方,给离别者的心头平添了一层遥远而迷茫的情愫。下联阐释了离别者对家的思念。“流思”是思绪飘忽,游移不定;“眷念盼客归来”是“流思人”的同位语。“眷念”是怀念故国或亲人; “盼客归来”是盼望归来的人。这是介词结构,不是主宾结构。这一对揭示了江水草从官的生涯,目的地只是远方,不是故乡。因此,在异乡做客,并不能抚慰他对家乡的怀念,只能增加他离别的心情。然而,诗的第三对却没有从此展开,而是回到描写风景。诗人把一幅明媚的景色呈现给读者。春草萋萋、花木扶疏、红白相间的池塘景色,的确令人陶醉。面对如此赏心悦目的景色,人们不应该离开,而应该流连忘返,享受大自然的馈赠。然而,这是离别的时刻。如果说之一对的景色描写与离别的心情相吻合,那么这一对的景色描写,就用强烈的对比,凸显了离别的心情。送你千里之外,就要说再见,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末联又回到了送别的意义。“黄昏时分,高城重重”,时光的流逝,隐含着离别的浓浓情意,高城的黄昏景色,更加深了离别的情愫。天色渐黑,告别的时刻到了,主人和客人只好带着“为何要离去”的情愫各奔东西。全诗以一种无奈的情愫收尾。诗中在结语中表达了送别的情怀,客人即将离去,却又不愿离去,诗中充满了离别的情愫。

别离是古诗中一个老主题,如此短小、主题平淡的诗篇,又透露出怎样的“新变”呢?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诗人通过写景抒情、构建意境的创作手法。汉魏古诗多直抒胸臆,朴实扎实,感情语言多于景物语言,写景只是抒情的附庸。到了谢朓,在写景中讲究抒情,让情感蕴含在景物之中。二者并非割裂开来的东西,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成为充满情感的意境,避免了情感的直接、积极的表达。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清澈的文字、优美的句子,描绘出一片凄凉、遥远、绚丽的境界,几乎不去阐述离别的感受。读者感受到的,是离别的氛围,是情感的熏陶扬风神途,情感的表达含蓄含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风情”和“韵味”。 正是在这一点上,萧谢的诗成为唐诗的先声。看王维的《归嵩山》:“清河长薄,车马悠然。流水似有意,鸟儿黄昏齐归。荒城旁古渡,落日弥漫秋山。嵩山下长路漫漫,我归来又退。”有成的诗是受到萧谢诗的启发。谢灵运也摹仿山水,但过于细致、过于死板,刻意描写形,却缺少情感。宣晖削去繁复,以清疏的笔调将景物构建成充满情感的意境。于是,古诗朴实厚重的意境,变成了清新淡雅的现代风格。唐诗朴素生动的景物描写,流动情感的意境,洒脱洒脱的风貌,都是从萧谢开始的。

其次,新的变化还表现在诗歌的韵律上。自沈约提倡“音韵说”以来,诗人多用骈韵、简句写诗,一时成为一种风尚,标志着五言古诗向现代律诗的过渡。谢朓也是这一韵律运动的有力参与者。严羽说:“谢朓诗已近唐人之作。”(《沧浪诗话》)除了风格,新的韵律也是其一个方面。据这首诗说,除韵律外,其余各方面都与律诗相似。上联对句对得当,但高低声调不协调,下联不对,下联排词整齐,这在律诗中被称为“偷春体”。将第二联的对句移到之一联,犹如花儿偷春光,春前绽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追忆经典:送姜水草回元关》发布于:2024-08-07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