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社

|科技园区信息服务平台|

近日,港股上市公司微创医疗大股东持股情况发生变更,董事长常照华今年以来已三次增持公司股份,变更后持股数量为1000万股,占比2.57%。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实际控制人为常照华及其公司管理层的第二大股东目前共计持股32836万股,占比18.06%。二人合计持股3.7亿股,仅比之一大股东大冢控股少700万股。

近期让不少投资者感到困扰的是微创医疗的股价走势,从去年高点72.85元暴跌至近期低点16.5元,跌幅近77%。这让年初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投资者感到迷茫,开始反思自己投资微创医疗是否冲动。

从微创医疗持股变化情况来看,部分外资机构作为核心做空力量表现异常,而其余中长线机构则极度看好持仓。从高点回落后,前几十家股东持股变化不大,而内资作为坚定的长线力量,仍在增持。微创医疗CEO常照华持续增持,这传递出什么信号?有业内人士称,在可预见的未来,常照华或将在明年成为微创医疗之一大股东,这或许是为微创医疗顺利回归A股科创板做准备。

增长放缓,股价下跌77%

两个月前,据微创医疗披露的最新年度业绩显示,2021年营收7.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若剔除汇率影响,增速仅为15.0%。尤其是心血管介入、骨科医疗器械两个板块营收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受集采等因素影响,国内营收出现负增长。加之微创医疗研发费用不断增加,导致亏损进一步扩大,2021年公司亏损3.51亿美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57.3%。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为2.98亿美元,占营收比重为38.2%。

年报显示,亏损主要原因包括利用独立融资渠道推进手术机器人业务、心脏瓣膜业务等研发、注册及商业化导致费用大幅增加;加大海外市场开拓、产品推广等投入;以及国家心脏支架集带购政策的影响。

时间回溯到2020年,微创医疗遭遇五年来首亏,亏损额达12.48亿元,几乎是过去四年净利润总额的两倍。其中,带量采购中标的心血管介入产品业务首次出现下滑,降幅近44.6%。

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且亏损额进一步扩大,唯一不同的是,2020年的业绩亏损主要因为国家带量采购心脏支架,导致营收直接下滑,而2021年的亏损已不受政策影响,而是微创医疗回归日常研发运营。

具体来看,心脏瓣膜、神经介入、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三个小微板块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增长93.2%、72.5%、45.6%。微创医疗心血管介入业务受集采影响最为明显,明显拖累公司整体收入增速,2021年公司心血管业务全球收入1.4亿美元,同比下降10.8%。

微创心血管介入产品主要包括4款药物洗脱支架、4款球囊产品,其中2款冠脉支架在2020年11月首轮高值耗材采购中中标,而相对高端的支架因标价7000元而未中标。

微创医疗指出,受心脏支架集采带动,公司心脏支架销量达122万套,同比大幅增长132.0%。不过,心脏支架出货量的大幅增长并未带来增量收入。据媒体估计,微创医疗2021年国内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约1.2亿美元,同比下降15.5%。

不过,心血管介入海外收入抵消了收入下滑的趋势,2021年该板块收入2000万美元,同比增长34.5%。目前,微创药物洗脱支架已在12个国家或地区取得14张首批注册证,并成功进入印度、新加坡、以色列等市场。

骨科医疗器械板块同样受到集采的影响。2021年,微创医疗国内骨科业务收入为0.22亿美元,同比下降31.7%。人工关节集采导致相关订单减少。2021年9月全国人工关节带量采购中,微创医疗入选髋关节、膝关节产品。不过,微创医疗骨科医疗器械国内收入仅占10%,海外收入占多数,因此集采影响相对较轻。2021年,公司骨科业务海外收入为1.93亿美元,同比增长11.8%。

需要注意的是,微创医疗心血管介入及骨科等海外业务均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2021年海外市场整体PCI手术量受疫情影响明显下滑;而海外骨科手术需求整体也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由于业绩不及市场预期,微创医疗股价3月31日暴跌7.11%,报收17.78港元/股。今年以来,公司股价已累计下跌近30%,较2021年6月的高点已下跌近77%。一些之前坚定不移的投资者看不下去了,纷纷反扑,转眼间就由多头转为空头。目前公司市值仅为293亿港元。由于微创医疗旗下子公司不断分拆,市场开始担心其“空心化”。微创机器人、心连医疗、心连医疗三家公司的市值分别为253亿港元、60亿港元、135亿元人民币,均大幅缩水。

仍在分裂,产生上市公司

微创医疗从1998年成立至今,已经有23年的发展历史。但与其他通过重组兼并扩张业务的公司不同,微创医疗的成长在于不断分拆扩张子公司,以及不断开辟新的赛道。细看医疗器械行业泰网神途,微创医疗已经触及多个行业领域。

▲微创冠状动脉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系统

微创医疗最初是一家心脏支架制造商,但其产品线不止于此。从一开始,该公司就将自己定位为一家全球性公司。2003 年,其 PTCA 球囊扩张导管在日本上市,开始向海外扩张。但真正让微创医疗迈出一大步的时间点是在 2010 年左右,当时它进入了资本市场。

从公司发展历程来看,2008年成立微创生命科学,进军糖尿病领域,开启微创多元化战略布局;2009年成立微创骨科;2010年成立微创电生理;2012年成立微创神通、微创心脉、微创手术设备;2015年成立微创医疗机器人、微创在线医疗技术;2017年成立微创优通,进军泌尿外科及女性健康领域;2018年,在海外成立微创心率管理总部,开创心律管理先河。

目前,微创医疗旗下子公司包括微创医疗、微创欣联医疗、微创佐欣、微创电生理、微创申通、微创机器人、微创骨科、微创心律、医疗、微创优通、微创心电、微创科维、微创美学、微创视深、微创子雅、锐科医疗、申泰医疗、神途龙脉、创脉医疗、医疗、诺杰医疗等。仅从子公司来看,微创医疗几乎已经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进行了布局。

这些子公司环环相扣,以微创医疗这个核心公司为支撑。任何一个点的扩大,都可以让网络变大;网络越大,核心就越大;核心越大,点就越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让微创医疗达到了内外一体化的更高境界。

从商业模式来看,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医疗器械平台型公司之一,微创医疗仍有其竞争壁垒。当其他大型单品类医疗器械公司面临集中采购压力,无法再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新品类研发时,微创分拆上市融资的方式,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因为超强的产子能力,微创医疗在港股算是比较特殊的企业,此前已将旗下两家公司和分拆,分别在科创板和H股上市,去年11月,旗下微创医疗机器人在港交所上市,目前,微创医疗旗下已有4家上市公司。

此外,还有2家准上市公司,据上交所3月31日披露的公告,浦东科创集团旗下投资公司微创电生理IPO在科创板顺利通过。

▲公司主要产品在三维心脏电生理手术及二维心脏电生理手术过程中的应用

此外,2021年12月28日,微创医疗宣布分拆微创脑科学独立上市,并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微创脑科学主营业务为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微创脑科学是中国该领域更大的公司。

不得不说,微创医疗在分拆上市方面可谓是“专业”专家。如果微创脑科学成功上市,“微创系统”将再添一家上市公司,其目前阵营有望达到6家。微创医疗一直对标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多元化布局战略。但最终收获如何仍是未知数,值得肯定的是,常兆华所期待的“万亿市值”仍任重道远。

董事长不断增持,为回归A股做准备?

6月1日晚间,微创医疗(0853.HK)旗下港股子公司微创机器人(2252.HK)发布公告,向董事会推荐其在科创板上市。该公告直接刺激微创机器人港股股价飙升——6月2日收盘,微创机器人港股股价大涨12.93%,总成交额达3100万港元,几乎是其前五个交易日成交额的总和。

作为一家手术机器人企业,微创机器人旗下的三大旗舰产品——图迈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蜻蜓眼3D电子腹腔镜内窥镜、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均已获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本次上市方案中,微创机器人拟发行不超过1.16亿股,募集资金28亿元,将用于“手术机器人研发”、“手术机器人产业化”、“营销体系建设及学术推广”三大项目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

这是微创医疗分拆子公司冲刺A股IPO的第三例。此前,微创医疗已分拆旗下子公司心血管医疗和电生理,在科创板上市。若微创机器人和电生理顺利登陆科创板,微创脑科学顺利实现在港交所上市,原本由常照华创办、现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状态的微创医疗有望同时拥有5家上市公司。其旗下其他板块是否会继续推进独立资本运作,也备受市场关注。今年1月21日、4月1日、5月16日,常照华频频增持,距离成为之一大股东仅一步之遥,均传递出积极信号。

此次,微创机器人再次启动回归A股计划,或与其产品申报最新进展有关。据官网介绍,2021年,微创机器人仅有蜻蜓眼3D电子腹腔镜内窥镜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而图迈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均在2022年获得上市批准。微创机器人三大主打产品均获得上市批件,这无疑对微创机器人冲击科创板IPO起到重要作用。分析人士认为,微创机器人或将依据第五套上市标准申请科创板上市。

2021年,微创机器人营业收入和亏损分别为0.2亿元和5.58亿元,这部分收入来自于蜻蜓眼3D电子腹腔镜的销售,这也是微创机器人成立以来获得的之一笔收入。由于科创板之一至第四套上市标准均对营业收入提出了硬性指标,而微创机器人目前难以达到,因此更适合医药医疗行业的“第五套标准”更有可能成为其上市申请的适用标准。

▲Touma®腹腔镜手术机器人

根据规定,“第五套标准”仅对市值、研发进度提出了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主营业务或产品经国家相关部门核准,市场空间较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企业至少有一个核心产品获批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公司,须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有分析师看好微创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北京、上海自2021年起将部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或将为公司相关产品创造更多机会。目前,微创机器人仍拥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具备进一步商业扩张的弹药——截至2021年12月底,微创机器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9.41亿元。

微创医疗目前已分拆或计划分拆不少于5家子公司在A股和港股独立上市,灵活运用资本手段将子公司业务独立证券化的“微创体系”已近成型。微创机器人正谋划科创板IPO“A+H”冲刺,瞄准三家A股公司。“微创体系”有望很快面世吗?

科创板细化“第五套标准”

医疗器械融资取得巨大突破 迎政策利好

近日,上交所发布《医疗器械企业上市标准第五条》,调整科创板医疗器械企业上市要求,支持处于研发阶段、尚未产生一定营收的企业上市。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医疗器械国际合作分会会长林森勇表示,此次调整的重大突破,降低了上市医疗器械企业的盈利要求,提振了企业加速创新的信心。据悉,此前科创板对医疗器械企业盈利要求为2亿元,一些高科技含量的中小医疗器械企业难以达到这一要求。

该规则允许企业在获批后、商业化前上市融资,为我国早期、尚未盈利、技术有突破的中小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开辟了上市融资新渠道。在该规则出台前,国内大部分高科技、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因无法满足境内A股及创业板上市要求,选择通过港交所18A规则(允许尚无营收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上市融资。但据之一财经报道,2021年下半年港股市场大幅降温,融资和流动性不佳,部分原计划过18A的医疗器械企业放缓了港股上市计划。

据悉,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近20%份额。预计未来几年医疗器械行业仍将保持较高景气度,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正式突破万亿元。

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从做“进口替代”产品,到追求自主研发、全球创新产品的转型,得益于近十年来国家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我国材料科学、工程、软件芯片技术、人工智能的崛起,以及配套全供应链能力的形成,为医疗器械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业内人士表示,由过去“模仿跟进”发展模式转向“原始创新”发展模式的医疗器械企业,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将承担较大风险,更需要资本市场的配合。一是投入时间较长。与以往不同,原始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从研发到获批上市时间长达4至5年,上市后实现商业化也需要5年左右时间;二是商业化推广阶段需要大量资金。

上交所指出,科创板推出以来,已有多家创新药物研发企业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初步形成了药物研发企业的聚集效应和示范效应。此外,联影医疗、威高骨科、推想医疗、华大基因等国内医疗器械龙头已经或正在科创板IPO之路上,医疗器械研发已初具规模。本次规则调整,进一步完善了科创板对“硬科技”医疗器械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了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泰网神途 微创医疗或更换之一大股东,为回归A股做准备?》发布于:2024-08-01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