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黄公望《山西访代图》,绢本设色,74.6×55.3cm。 云南省博物馆藏。

霜降荆门江空树,

布帆安,秋风悬。

此行不钓鲈鱼,

自爱名山入山中。

这篇题为《惊峡门》的七绝,在李白的诗集中并不出名,但其意蕴深远,值得反复玩味。 如果将它与另一首名诗《早发白帝城》并排阅读,不难发现,无论是标题、内容,还是诗歌所传达的“速度感”,两首诗都非常相似。 . 不过,如果细细品味,两者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早发白帝城》写于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途中被赦免,自白帝城归江陵:“朝词白帝彩云,千里江陵一日归。两岸猿猴啼哭不止,轻舟已过万山。” 他的叙述、场景描写、抒情都“写实”,其乐无穷。 不过,这首写于30多年前的《之一次荆门》,虚实结合,最后三句连用了《世说新语》中的三个典故,似乎更有文化内涵和情感张力.

是开元十三年(725)。 少年李白之一次出蜀。 诗人顺着长江而下,对两岸的景色似乎心不在焉。 正是此行的目的地——山中。 “此行不为鲈”,与欧阳修后来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很像。 此刻,诗人说“五山寻仙不远,一生游名山”(《庐山谣致卢士余徐州》),我日思夜想的不是张翰的“鲈鱼值得一吃”,而是山中独有的山清水秀。 作为长江中上游以险峻着称的名胜古迹,诗题中十分醒目的“荆门”反而成了诗人渴望摆脱的羁绊。 如果说,在《早发白帝城》里,我们读到的是“一日归千里江陵”的从容与欢愉,而在《初一荆门》里,我们领略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炽热岁月。分心和紧张的日程安排。 冀。

辽宁省博物馆藏《通天帖万岁》中可找到《新月帖》的唐摹本,据说是汪晖的书。 本帖以行楷为主,洒脱洒脱,笔法多变,流畅之美。 曲《宣和书谱》。 评其书法“写字亦自韵”。

我想,在此时的诗人心目中,江南还是古书上的江南; 而山西,依然只是典故中的山西。 若时光倒流,晚辈如我,可与流放仙人太白同舟共济。 站在船头,谈天说地,想必是王子游“雪夜访傣”的雅事。 年少的太白,想必对子游也是深深的佩服。 “自爱名山入山中”一句,隐隐有“重游子游访岱道”之意。 心与今意无声相识,常人岂可梦寐以求?

说了这么多,我来说说王子游和六朝最著名的长夜漫漫。 历史上有多少个夜晚因为平庸而永远消失在时间的黑洞里,而这个夜晚却在后世文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魏和,就会想起和看到那个漫漫长夜。劲风度 暴风雪。 那就是本就难得一见的江南雪。

王子佑,字惠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 此人无大才无大功,品德更乏善可陈。 看来,儒家所追求的“三不朽”——德、言、功——他一个都碰不到。 但是,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如果说刘伶是一个“以酒为名”的局外人,那么王子游就是一个因标新立异而成名的“行为艺术家”。

▲【明】仇英《行竹图》,绢本设色,159.5×63.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王子游绝对是个怪人。 比如他正好临时住在别人的空房子里,他也会让家人去种竹子。 有人纳闷:“临时住所罢了,何必呢?” 王子游念了半天,指着竹子说道:“哪有一日无此王!” 有一次,他去拜见永州刺史席惠,席在寝室。 出来之前,他四处张望,看到客厅里有一条很贵的毯子,连忙让手下的人把毯子拿回家。 ”席惠出来,不见毯子,正纳闷,王氏却笑道:“刚才有个壮汉捡了毯子跑了! 席慧知道自己惹是生非,但也无能为力。 还有一个《梅花三弄》的故事,说的是王徽之被召到都城建康,乘的船停在清溪码头。 恰好桓义从岸边经过,大王不认识他。 船上有客人说:此人是桓野王(桓夷字野王)。 大王命人对桓仪说:“听说你擅长吹箫,请试奏一曲。” 态度太嚣张了。 桓义此时已经是大官了,但对子游的名字了如指掌,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邀请,他倒是不在意。 他立即下车上船,坐在床榻上,拿出笛子吹奏《梅花三弄》,笛声清脆悦耳。 玩完后,桓义上了车,立马离开。 整个过程中,宾主二人一言不发。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两个人的行为简直就是“酷”! 数百年后,晚唐诗人杜牧在诗中回忆此事:“多为南朝豁达,穷东晋最风流。月明愿桓仪在这里,一支笛子会吹出悲伤。” (《润州》2之一部)

这样一个放荡不羁的世家子弟,竟然以车将桓冲的骑兵身份参军。 但是他的官员们真的不一样。 有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部门工作?” ”王答道:“不知道是哪个部门,但经常看到牵着马的人,大概是马曹吧。 ”桓又问:“府中有多少人? 马呢?”王自佑引用《论语》中的典故说,马厩着火时,孔子问“伤人不伤人”“不问马”说:“‘若你不问马,何知马数?”桓符问:“马最近死了多少?”王也毫不含糊,引孔子说:“若不“知生,何知死?”桓冲够呛,这就是王子游,用吃素、玩世不恭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以上故事均见于《世说新语》。 同书《任氏寿辰》还记载:

王子游家住山阴。 夜大雪,睡,开房,饮酒。 环顾娇然,因犹豫,便吟诵左思的《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戴在掸时,虽夜乘船往。 至宿房后,作一门,不进则退。 人问其故,大王说:“我本来高兴就去,累了就回来,为什么要见戴呢?”

这就是“雪夜访傣”(此典故为宋、元、明代画家喜爱的绘画题材)的出处。 本文不足百字,以少胜多,叙事如画,内涵无穷。 笔记中没有草图之类的东西。 读者若以心逆志,随波逐流寻源,移目别处,总要感叹“虽达不到,却向往之”。 正是从这个典故,李白无限向往的山河,流向中华文化的宽广河床。

▲【明】戴进《雪夜访戴》绢本设色,141.5×81cm。 私人收藏。

旧时山西河顺流而下,途经东门、亭湖、竹山、玉溪、杉树潭、仙岩、清风、鸡铺、鼋头渚等景点,合称“九曲名胜”。 王子游的小船冒着雪在山河上走了一夜。 那天晚上,他惊奇地把不自然的山西河变成了极富人情味的风景区。 故事的最后,当这个桀骜不驯的少年好不容易走到戴奎家门口的时候,突然改变了主意,转身原路回家了。 这种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骇人听闻之举,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目瞪口呆,感叹不已。 然而,一惯“许诺远方”的《世说》却只用了6个字:前行后归。

一个好故事往往在 *** 时结束。 王子有没有敲过隐士的柴房门,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止步于一个事件的结果,从而赋予了过程以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这个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没有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一种功利的完美——所谓的“相见恨晚”,也没有把我们引向一种外在客观环境的缺点——比如“相见恨晚”。隐士不遇”。 ”——作为美的诱因,而是通过人物的主动选择,揭示和展示自我精神的无限丰富。因为“缺点”是主观选择的结果,它不再是“缺点”,而是与世俗功利价值观相对立的超功利“满足”,甚至成为对一切人为设置的“满足”,一种对目的和结果的微妙讽刺。

国学大师钱穆说:“子游游傣,来时不惧路途遥远,归来不惜劳作,无所不用其极。欲而不弯。其尊心外轻,洒脱韵之崇高,乃晋人之所求,所向往。 (《国学概论·魏晋清谈》)一句“行乐而归,何必见‘岱’寻风神途,突出的只是一个大写的‘我’,如尹浩的对桓温的宣言:“与我周旋,宁为我!”和张榕的“不恨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 子游以自我的繁荣否决了他之前对“隐藏”的渴望,从而将自我置于一切外在价值之上。

时光荏苒,逝者亦然。 300多年后,子游和暗道早已逝去,唯一能见证的就是那流淌的古山河。 当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少年李白提剑出蜀,四处游荡时,江左风流已成往事。 整形完成。 儒、释、道合一的帝国意识形态已成为多元开放的潮流。 所谓“国有为官之道”。 雄心勃勃。 李白也不例外。 不同的是,正如孔子认同他曾经说过的“曲归”,心比天高的李白,更多的是儒道。 他或许比任何人都更想逃离尘世,流浪于山林之中。 但是,“退休”的前提是“成功”。 时代不允许诗人像王子游那样“不倚物以致年轻”。 在一个以自己的才华为荣的诗人眼中,“入世”只是“出世”的入场券。

李白的阳台上的帖子

“功成”二字构成了李白诗中一个很重要的注解——“我见自古圣贤有功而不退则亡”。 ” “等功成刷衣,武陵桃花笑死人。 “恭丞拂去衣裳,回武陵源。” “功诚不居其身,安于胸中。” “恭诚一时谢君子,从此投钓。”……李白几乎从人生的起点就设计了自己的归宿,就像《初来荆门》这首诗,当诗人刚出荆门,恨不得飞到紫幽山! 我们总是很羡慕那些说“皇上不上船,自称酒臣”、“仰天笑出门,岂是蓬蒿人”、“我天生有用,钱花光了再回来”。 诗仙李白以为自己是外国人,故意来嘲笑我们这些普通人。 众所周知,太白是当地文化世界精华滋养的“人间龙凤”。 一直到唐朝,前世的烙印已经刻在今世的额头上,所以他总说:“今世人生不如意,明朝铺舟”! 他是一个能把自己置于一切外在价值之上的人,所以比起“知其师而弃之无才,常病而被人冷落”的孟浩然,他更有底气。 他不是王子游,但他一直是王子游,或者说,他是拼命证明自己不是王子游的李太白!

不信,有诗为证。 在太白的诗集中,“山”字出现14次,“子游”出现6次,“访岱”2次,“安道”1次,除去作诗题的2次,共引用《雪夜访傣》,代码高达21次。这还不包括与山西有关的其他人名和图像。部分诗句描述如下: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单县,风日如长沙。 (《秋浦歌》第6期)

◎兴起山西,思梁源。 送君影重歌,曲停心碎。 (《淮海赠福爱雪》)

◎独孤新丰醁,满载晋舟。 (《忆往昔,赠江阳载录调》)

◎会稽风月好,绕山溪归。 云山海出,人影出镜。 一朝浙北,醉楚台十年。 (《赠王知县,余年归隐,屏风居庐山》)

◎忽念山西河,水石远而妙。 雪漫天地明,风吹湖山。 闷罗生禅,醉吴越调。 (《乱后避山中,赠崔玄成》)

◎为什么要打折和赠品? 白花绿桂枝。 夜月明如雪,见此不禁浮想联翩。 山西虽繁华,与山阴无异。 明发怀二胎,空手吟《招隐诗》。 (《秋山送薇薇张清王政君》)

◎欲梦五月,一夜飞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山西。 (《梦游天目音留别》)

◎借山中道,东南指岳乡。 舟自广陵,水入会稽场。 溪下竹青,镜中荷香。 辞王去天目,吹石卧秋霜。 (《别出勇指山中》)

◎远闻会稽之美,可到叶溪河。 千谷万石,在巍峨的镜湖中。 美不胜收,华美满江城。 人乘月行,舟行空。 其中,等候多时,入山寻王旭。 笑读曹娥碑,沉思黄绢语。 (《送王屋山人魏万归王屋》)

——以上以“颜”为例。

◎子游闻风移窗竹,相邀醉青杯中。 溧阳不同于山阴,白雪纷飞,花烂人眼。 …… 清晨渡江,万里怀念明月楼。 (《雪醉后赠王立阳》)

◎乘兴以为太楚,烧了子游之舟。 梦见五根柳枝,配得上马鞭。 何时到彭泽,在陶陵面前狂放歌声? (《送魏南凌冰,余江上游寻寻烟时以此礼遇寻寻烟尚书萧》)

◎桑洛舟朱莲,沧江无云烟。 寻阳非天鹅水,忽见子游舟。 飘来近,来晚如仙。 人海揽月,湖中坠天帆。 (《寻杨送弟昌东鄱阳司马之作》)

◎昨夜武中学,子游家兴发。 千里浮云翻碧山,孤月流碧空。 (《答君十二寒夜独饮怀胎》)

◎蓦然忆起,绣人乘舟来石。 小草身上裹着一条黑色的纱巾,上面披着紫色的气皮。 两岸拍手大笑,疑是王子游。 饮酒者数十人,酒醉酒醉。 (《大书阁金陵城习孙处戏月,醉日暮……专访崔思世玉》)

◎莫名其妙的欢喜,王子佑被疯狂杀了。 巴陵远置,持礼解人忧。 (《回应裴诗雨先去石头邮看书拿把戏,月圆给潘东亭》)

——以上以《子游》为例。

◎游子东南来,万石经国。 飘无心,忽归西北。 拜访戴玺并非巧合,在此寻得季氏可谓是天作之合。 愁容新欢,终席叙旧。 (《赏方州王司马、严正子赠雪简》)

◎当初说鹊山近,湖水远? 此行是专程来傣,可以慢慢回到方圆。 (《陪祖济南太守盘雀山湖》三部之一)

◎清泉映松,不知多少千年前。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 思君这空长吟的用意何其深。 无故见暗道,心中忧愁。 (《怀胎望月》)

——以上以“访岱”、“安道”为例。

▲【北宋】王申(活版)《雪夜访傣》(绢本设色,142.7×97.8 cm,美国弗里尔美术馆藏。

这些事例无不说明,在李白的心目中,山中是他无限向往的隐逸之地,而子游的超脱一直是他一心追求的风神境界。 “越东南山河为头,越燕为面”。 在陕中部,自魏晋以来,这里就是名士和僧人隐居的地方。 《道书》记载山字意为“二火一剑,可遁”,所以山河两岸隐居的人很多。 同“天下名山高僧多”一样,自古以来人们隐居的地方,无不风景秀丽。 古人常说“山水以其形而妩媚”“山水以实而玄”,说得好!

山西也因此成为诗人念念不忘的象征。 在这个符号的背后,既承载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迷恋,又寄托着诗人对自由境界和人间可以存在的人格理想的不懈追求。 宗白华先生谈及晋人之美时说:“晋人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深情”。 太白对子游的倾慕,对山中的向往,不正是晋人风流的悠远铿锵回声吗?

不仅是李白,还有慕名山河、慕名而来寻贤访古的唐代词人络绎不绝。 《全唐诗》收录了2200多位诗人,其中有278位游历过山水; 诗百首(朱越冰《山西·唐诗之路》)。 极为遗憾的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就像“初入荆门”的李白一样,对鄯善山川的认识还只是“纸上谈兵”。 一有雅,就一定要拔出旅游的“白旗”,泛舟山河,清心高歌——“此行不为鲈鱼,只为名山”进山!”

来源 | 《文经》2006年第5期作者| 留着空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嘉德秋拍预览|千里江陵一日还——黄公望《初下》发布于:2022-12-30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1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