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诗玲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明清文学文献。
摘要:从汉代到唐代的五百年间,西域僧人东渡为主流,从玄奘开始,在唐代形成了“西行求法运动”。《高僧传》对早期中国僧人西行的描述影响了《慈恩传》的描述,而《慈恩传》的描述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游记故事的发展。六朝至唐代佛教信仰的变化决定了西游记故事中弥勒佛的信仰与消失、毗沙门天作为主要守护神的短暂出现以及观世音菩萨的最终统治地位。唐五代寺庙讲经的形式使得西游记故事趋于神化,宋元明时期的民间佛教为西游记故事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佛教 西游记 玄奘 西游取法 弥勒信仰
《西游记》故事以佛教徒西行求法的故事为背景,随着佛教信仰的变化,主神也发生变化,经过寺庙讲经等形式,逐渐被神化、魔化,随着宋元明时期佛教的盛行,也逐渐被世俗化、艺术化。因此,从佛教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西游记》故事的起源和发展,并对其作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一
相传,汉明帝永平年间,梦见空中飞来一金人,傅说这可能是西域一位名为“佛”的神,于是明帝便派大夫蔡隐和博士生秦敬到印度求法。这是西行求法最早的行动。此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把印度僧人舍摩腾、竺法兰和一些经书带回都城洛阳。此后五百多年直至唐代,虽然也有中国僧人西行求法,但主流还是西域僧人带经东来。据慧教《高僧传·译经》统计,自汉代至梁初,西域僧人东来者共四十八人,而中国僧人西行四次的只有法显、昙无解等。 从东方来的僧人带来许多经典,辛勤地翻译。但正如《高僧传·译经论》所言:“正法博大,八亿余部经典,而翻译出来的经典不过千余部。是故,或过沙漠险地,或望烟过险地,或假冒前人,相聚求法,十有八九失落了。”[1]因此,从南宋法显开始,中国僧人开始西行求法。
《高僧传》对西域僧人东渡与当地僧人西行的记述大相径庭。对东渡者,往往只有“不怕劳苦,冒着流沙”等字眼;而对法显等人,则对西行的记载十分详细,包括旅途的艰辛和一心念佛的感应。如在记述法显旅途的艰辛和昙无解虔诚念佛的感应时,写道:
贤从长安出发,向西越过流沙山,上面没有飞鸟,下面也没有走兽,放眼望去,只见地广袤无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只看太阳来定东西,用人骨来指路。路上常常有热风和恶鬼,如果碰到了,就必死无疑。贤听天由命,直闯险地,不一会儿,到了帕米尔山脉。山上冬夏皆白雪皑皑,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千丈。……他又翻越数十座悬崖过江,这些悬崖都是汉朝的张骞、甘英没有去过的地方。[1]
无结虽然遇到了许多危险和困难,但他一直惦记着随身携带的《观世音菩萨经》。当他快要到达舍卫城时,在野外遇见一群山象。无结大叫它们的名字,向它们问好。这时,狮子从森林中出现,象群惊慌逃窜。渡过恒河后,他又遇到一群野牛,它们咆哮着向他扑来,要咬死他。无结仍旧向它们问好。不久,一只大猛禽飞来,吓跑了野牛,他得救了。他的真诚感动了人们,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1]
唐代玄奘因仰慕法显等人而决定西行求法。唐代慧理所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下称《慈恩传》)卷一中,玄奘法师说:“法显、智严二人,昔者亦当大人,皆能求法利生,其功业岂可无迹可寻,其浩然之气岂可永失?大丈夫当继其遗志。”[2]当时,西域有许多僧人东来取经,但自玄奘西行之后,许多仰慕其名而西行求法的人,自唐太宗至玄宗,形成了唐代“西行求法运动”。[3] 因此,唐代高僧义净说:“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上为法舍身的人多,先师为前路开辟,玄奘为诸王开路。”[4]最早记载玄奘西行的书籍,是玄奘弟子慧理、延净所著的《慈恩传》。这本书继承了《高僧传》的文笔,详细记述了玄奘西行的经过和遇到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游记故事的发展。《慈恩传》着重描写了玄奘虔诚的佛教信仰,并以此感化他人、沟通神灵。比如,玄奘到了光明城,想去洞里拜拜佛影,就遇到了五个带刀而来的盗贼。 《慈恩寺传》云:
小偷问:“师父,你没听说这里有小偷吗?”师父回答:“小偷也是人,我现在拜佛,纵使到处都是凶猛的野兽,我也不怕,我一个施主怎么能当人呢?”小偷决定跟着师父拜一拜。他们到了洞口,……往里面看,什么也没有。……师父进去,……诚心拜了一拜。拜了一百多遍,什么也没有。他自责有碍,悲痛恼怒地大叫,又诚心拜了一拜,念诵着《胜利华经》等佛经偈语,赞叹拜了一拜。又拜了一百多遍,又见东壁上出现了一个碗那么大的光芒,突然间消失了。他又悲喜交加地拜了一拜,又见一个盘子那么大的光芒,现在也消失了。 他越发感动,发誓不见到如来佛像,决不离开此地。他又拜了二百余遍,洞内顿时明亮起来,他看见了墙上的如来佛像。[2]
可见玄奘的虔诚,不仅使盗贼皈依,而且使他身上有了佛祖的影子。这一点在后来的西游记故事中被歪曲了(后述)。此外,《慈恩传》也强调玄奘的学识和事迹,如在迦罗摩迦国听取程师讲授俱舍论、真义论、无上因缘论、真义论,在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向戒贤法师学习瑜伽经等。一路上,他也用学识战胜了不同教派的僧侣,如在曲支打败了在印度留学二十余年的居多; 在曲女城法会时,他打败了戒仙大师的首席弟子惠天等人。这在后来的西游记故事中基本被摒弃了。总之,玄奘是西游记中求法最艰辛的人,这使他生前死后都成为了一个传奇英雄,并因此成为西游记故事的主角。
二
对玄奘早期朝圣影响更大的是佛教中的弥勒信仰,其次是观世音菩萨信仰。自东汉末年,高僧安世高翻译《大乘方灯要会经》以来,弥勒净土观念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以来,关于弥勒的佛经多有记载,弥勒信仰盛行。这在佛教造像艺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罗仙子的《北魏石窟艺术》考察了北魏云冈石窟的造像,认为盘腿弥勒菩萨是云冈造像中最重要的一尊。 从造像规模上看,此时的弥勒造像往往规模庞大,如云冈第十三、十七窟的弥勒造像分别高约五十丈、四五丈,其宝光直照天窗,十分庄严。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初唐盛世,如敦煌莫高窟第九十六窟的初唐弥勒坐像高33米,第130窟的盛唐弥勒坐像高26米,是敦煌石窟中更大的两尊造像。弥勒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与基层社会运动联系在一起。 北魏、北齐、隋、唐时期,下层民众多次起义,呼吁弥勒出世,遭到统治阶级的禁止。初唐盛世,弥勒信仰尚存,但已趋于衰落[5],取而代之的是与死后往生净土信仰紧密相连的观世音菩萨信仰。日本学者塚本义隆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中,统计了北魏及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龙门造像,北魏造像共计206尊,其中释迦牟尼43尊,弥勒35尊,观世音菩萨19尊。 高宗、武则天时期的造像总数为459尊,其中释迦牟尼仅9尊,弥勒11尊,观世音菩萨34尊,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11尊。此时的观世音菩萨不仅是上一代《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而且是净土宗的观世音菩萨,与死后往生净土信仰密切相关的观世音菩萨造像开始超过释迦牟尼、弥勒菩萨。随着唐玄宗开元年间密宗的创立,出现了大量化身观世音菩萨,特别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俗称大悲观世音菩萨),即使在大悲信仰衰落之后,此观世音菩萨仍然受到民间的广泛崇拜。
与此相符,在记载玄奘西行的《慈恩传》中,弥勒信仰占据了首位。卷上记载:
玄奘在所住的寺院弥勒佛像前祈祷,希望有人能带他过境。当晚,寺里一位外国僧人菩提达摩梦见玄奘坐在莲花上向西而行……忽然,一位外国男子前来礼佛,跟随玄奘转了两三圈,问其姓名,他说姓释,字盘陀。这位外国男子便请求受戒……这位外国男子答应护送玄奘过五洲。[2]
显然,十盘陀是弥勒菩萨应师父祈求,派他来牵师父的马的。十盘陀可能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真实原型[6]。又如,师父去阿依木哈时,在阿育王林遇见十余名海盗,这些海盗是土家神的信徒,见师父威风凛凛,便想杀了他,祭祀土家神。《西游记》卷三记载:
大师毫不畏惧,众盗皆惊。他知道自己逃不掉,便对众盗说:“请您再给我一点时间,不要来打扰我,让我可以安然快乐地死去。”大师便一心一意地念着观世音菩萨,希望自己能生到观世音菩萨那里,恭敬供养他,受《瑜伽师地经》,听闻妙法,证得普世智慧,来生教他修行上乘,断除一切恶行,广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然后他礼敬十方诸佛,入定 *** ,一心一意念念观世音菩萨,没有其他念头。他心中仿佛登上了须弥山,一两天三天后,便看见了观世音菩萨所在的妙宝台,周围环绕着天人。 此时他身心欢喜,不觉已在台上,也不记得盗贼们。……霎时,一阵黑风吹起,树折飞沙,江水汹涌,舟楫翻覆。……尔时……风波平息。盗贼们欢喜,向他行礼告别。[2]
这也是因为他修行弥勒而得救。而且玄奘西行求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弥勒菩萨所说的《瑜伽师地经》,并相信自己能像弥勒菩萨一样成佛,然后投生阎浮提洲救苦救难。《慈恩传》卷十记载,玄奘临终时说:“玄奘毒身,令人厌恶至深,我作事已,不宜久留,愿将所修功德智慧回向众生,与一切众生一同投生在弥勒内族兜率天,侍奉大慈大悲佛。待佛降天,我也要随佛修行,最终证得无上菩提。”[2]不过,弥勒佛在之后的西游记故事中,很少再出现。 例如在小说《西游记》中,弥勒只出现过一次,其形象是五代以后的笑面弥勒,观世音菩萨占据了主导地位。例如在《西游记》第四回中,玄奘“上山,遇一山,名‘香山’,是千手千眼菩萨之处”。在杨敬先的明代戏剧《西游记》第二卷第八幕中,观世音菩萨说她是唐僧西行的之一位护法。小说《西游记》中的观世音菩萨不仅是西行记的组织者和支持者,更是整个故事背后的主导人物。
三
前文《慈恩传》中玄奘“诚心诚意,能通神”的例子,已为西游记故事的神化开了先河。但神魔作为真实人物真正活跃在故事中,是从《大唐西游记》开始的诛天神途,主要表现在妖猴和守护神毗沙门天王的出现,以及他们为保护唐僧而与妖魔搏斗。关于妖猴的原型,古代很多哲学家和当代学者都研究过,这里就不再赘述,只简单谈一谈佛教故事的神化和毗沙门天王的形象。
有研究者认为,《大唐西游记》可能早在晚唐或五代就已成书,实为唐五代寺院‘民间讲经’的原版。”[7]此说是否成立,暂不讨论。从可以确认为唐五代的敦煌变文和民间讲经中,确实可以看到不少佛教故事带有神话化的倾向。如《庐山圆公记》抄于宋太祖开宝五年,可确认为唐五代作品。与《高僧传·慧远传》相比,《圆公记》已被神话化。它说圆公来到庐山,诵经声震天动地,草木皆兵,瑞鸟瑞兽都来赞颂他。这时山神树精也出现:
这时,山神忽然在庙里看见了这祥瑞之兆,十分惊讶,便问:“今日值班的是谁?”这时,一位树神来到庙前行礼。他形似豹子,一头三面,双目如悬镜,手握一根与身子等长的铁棍,说道:“是值班的人。”山神说道:“你既然值班,我刚来到这座庙里,突然感觉山石震动,鸟兽惊恐。你跟我一起巡视这座山,是何祥瑞之兆?我怕是外地的智者来到我的山上;又怕这座山里藏着怪异的鬼神……”山神行礼,便……隐去神形,化作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来到庙前。……[8]
后来又写到龙在庐山千尺潭中听元公讲法,就如唐代的《降魔变文》中,描写舍利弗与六大宗师的战斗,其中出现许多神魔,有牛魔王、 *** 、金翅鸟王、金刚、毗沙门天王等,其战斗变化极其神奇活跃。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8世纪《降魔变文》
《西游记》中毗沙门天王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源于《大唐西域记》;另一方面,可能与开元、晚唐密宗的传播有关。在《大唐西域记》《毗沙门国》的《那婆罗摩迦罗摩》一节中,毗沙门天王作为守护神出现。唐玄宗开元年间,原本来自印度的密宗大师善无畏、金刚菩提、不空等相继来华,中国密宗正式确立。随着密宗的兴盛,毗沙门天王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因此可能成为广为流传的唐僧西行求法故事中的主要守护神。而且,此时毗沙门天王的家族似乎在扩大,出现了毗沙门天王的王子那扎罗。 郑藩的《开元传心录》记载了开元、天宝年间的故事,其中一则故事提到了哪吒:“宣禄甚是勤奋,常在夜里行路,从楼梯上摔下来,忽觉有人扶住他的脚。宣禄回头一看,是一位少年人。一吒即问:‘弟子您是谁?大半夜的为何来此?’少年人说:‘我非凡人,我是沙克提王之子哪吒太子,为要守护佛法,所以长久守护着您。’”[9]这个哪吒显然是佛教的守护神之一。《五灯慧远》第二篇关于“哪吒太子”的记载说:“哪吒太子将肉供养母亲,将骨供养父亲,遂显灵以大神通为父母说法。 虽然本书是一部完成于宋代的禅宗专著,这段话也是一位禅师的话题,但哪吒向父母说法的故事应该早就流传开来。据《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记载,莫高窟中唐末、五代、宋代的“毗卢遮那王赴会哪吒”壁画约有二十幅,可能就是哪吒向父亲说法的内容。《西游诗话·入大梵天王宫篇三》可能与哪吒说法的故事有关。《西游诗话》说:
(天王)便从下界请来玄奘法师来坐上讲经说法。叫玄奘坐水晶座,法师坐不了。罗汉说:“你肉身坐不了,请你坐沉香座吧。”他坐了,就坐了。罗汉问:“我今天来答谢你来宫,你善讲经吗?”玄奘说:“我什么经都能讲。”罗汉问:“你能讲《妙法莲华经》吗?”玄奘说:“那是小事。”当时,五百尊者、大梵天王、千余人都来听讲经说法。玄奘一气讲完,如水从瓶中流出,奥妙尽显。大家都夸他不可思议。[10]
一个“对佛法没有完全理解”的凡人僧人,又向天王“乞求佛法”,怎么可能给五百尊者和大梵天王讲经说法呢?因此,笔者怀疑这里有哪吒给毗卢遮那天王讲经说法的影子,这也为哪吒进入西游记的故事奠定了基础。同时,既然玄奘能给五百尊者和大梵天王讲经说法,显然已经接近佛祖,至少也是菩萨的身份,这也为后来西游记故事中玄奘是毗卢遮那尊者或金蝉子转世的说法奠定了基础。
四
唐代中叶,“儒教复辟”思潮的兴起和“武宗废佛”运动的兴起,给佛教的发展踩下了刹车。六朝以来,废佛派多批判佛教祸国殃民、违背伦理道德、破坏经济等,但很少触及佛教思想理论体系的关键点。而宋人却能从本体论、心论等根本问题上批判佛教。宋理学是儒家融合佛道的结果,佛教对理学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理论内容。此时的佛教不仅失去了外在的滋养(印度、西方佛教已衰落),而且理论和实践成果也寥寥无几。 而众多宗派中独树一帜的禅宗也变得贵族化、形式化,净土宗则成为民间普遍信仰。此后,佛教(还有道教)主要向民间宗教的方向发展[11]。民间宗教往往具有信仰的随意性和实用性,各种宗教教义相互渗透,各种神祇并存。佛教的民间化、世俗化给西游记故事的发展带来了极其广阔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挖掘了三教融合的主题。如前文所述,唐僧为了取经,不顾皇帝的反对,西行而行,他坚忍不拔的西行精神充分显示了他对宗教的虔诚。明初杨敬贤的杂剧《西游记》中加入了儒家的忠孝功名思想。如第五幕《西游别》中虞世南说:“奉旨西行,我乘驿马西去取经,东归保国泰民安。”[12]第七幕《木查卖马》中,木查鼓励唐僧“取经归来,受恩于人。”[12]成吉思汗送唐僧东归时,也唱道:“虽受些苦,亦可得千古功名。” [12] 剧中,花果山山神也吟唱了一首道教诗句:“笑六王争霸,叹吕征任高思,困于双瞳雄风,又有三分交锋,卧龙举焰灵。晋魏调兵犹如儿戏,五代相继杀蛮夷,岂能比得上我国幽深山川。”[12] 小说《西游记》中,唐僧更把尽忠报国当成自己的责任。 例如第十二回孙悟空说:“吾曾发大愿,若不取真经,永堕地狱。大抵因得王恩,不得已,唯有尽忠报国。”[13]《西游记》第47回,三教合一的思想最直接地通过孙悟空之口表达出来:“今日灭除恶鬼,知禅中有道。从今以后,莫信乱物。愿你们三教合一,尊僧敬道,育才育才。吾保你们天下永安。”[13]
第二,神仙世界多样而复杂。《西游记》中,魔道孙悟空、沙神、守护神梵天等已经出现,但佛道氛围一般笼罩在佛道世界。或许是因为元代洋僧太过恶名昭彰,元杂剧中佛道剧很少。但随着全真等道教派别的传播,道教中关于神仙的剧目也相当多,道教神仙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在杨敬贤的戏剧《西游记》中,玉皇大帝成为众神之主。如第八幕《华光叔宝》中,观世音菩萨引帝释迦牟尼佛说:“老和尚为唐僧西行,报玉皇大帝,遣十名护卫,齐聚海中蓬莱三岛。” [12] 第九幕中,毗沙门天王的部下李天王和自称“毗沙门天王三子”的哪吒都说自己是“奉玉皇大帝旨意”行事。 [12] 小说《西游记》创造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神仙世界,有天界(玉皇大帝)、三十三天(太上老君)、西天(如来佛祖)、人间(地皇)、阴间(十代阎王)、水中龙宫(四大龙王)。各世界之间相互关联,每个小世界都有自己的神,形成自己的等级制度。《西游记》第五十至五十二回描写了孙悟空在金仙山与犀牛怪大战,惊动了玉皇大帝、如来和三十三天。 各种各样的神灵又一个又一个,玉皇帝,塔塔加塔和三十三个天堂之间的微妙关系可以看到。西方),国王下是四个吴元帅,赵,温和关。
太阳王进入南方天堂,来到了杰德皇帝的宫。订购,去和孙狼核对。 "First, we the of the Four Gates; then we the big and *** all of the Three ; then we the Tao, Zhang, Xin, Deng, Gou, Bi, Pang, and Liu; , we the -three , and every day was free; then we the -eight : the eight , Jiao, Kang, Di, Fang, Shen, Wei, and Ji; the eight , Dou, Niu, Nu, Xu, Wei, Shi, and Bi; the seven , the seven stars, all of them are ; he also the sun, moon, water, fire, wood, metal, earth; Rahu, Ketu, Qi, and Bo. The sky is full of stars, and none of them want to go down to the world. "[13] The Jade sent Li and Nezha to lead the to help Sun fight the , but they could not win. Sun asked the Fire Deity and Water Deity and their , but they were also . So Sun went to the to ask the about the of the . On , he met the . At the foot of , he saw the Eight Vajra. He met the and told him what . The said: " I know about the , I tell you. You is too ." [13] He sent the with " sand" to help, and told the that if the sand was lost, they would ask Sun to go to the in the in the of (the was the of ). 在战斗中,Arhat无能为力,金色的长生不老公也不有效,因此Sun 直接进入了Jade ,发现 是Jade 's Mount,The Green Bull,其极为强大的钻石刀具是那个刺穿了公牛的鼻子。
第三,宗教的世俗化意味着宗教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是世俗的,并且与世俗的生活相同。西方的旅程越来越荒谬。唐·桑尚(Tang )是一种凡人,有着血肉和血液。 Bajie说:“大师的肉和鲜血和泰山一样重。在向西方的小说之旅中,与神的危险相关,至少是荒谬的。 感到恐慌,以至于他鞠躬,他不断鞠躬,他不知道他做了多少次。 ,唐·桑尚(Tang )看到了一个带有闪亮的金屋顶的塔,唐(Tang )宣告“在每个寺庙中燃烧香气,崇拜佛陀和帕古达()。鞠躬。 [13]出乎意料的是,唐·桑斯(Tang Seng)被怪物带走,唐(Tang Seng)的正义本性和他的未损害的身体又遭受了性侵犯。通常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这会产生有趣的漫画效果。
简而言之,向西方故事的传播与佛教紧密相关,这也是一个艺术过程,它放弃了宗教虔诚并偏离佛教文学。
参考
>最初发表在南京大学杂志上(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第3期,2001年
文字|你发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余世玲 | 佛教的发展与西游记故事的演变》发布于:2024-07-03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