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诚信,体现时代精神
——访第十三届全国书法作品展览会隶书书法组评委季平
■ 书法报记者 张永斌
书法报: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隶书组的评委,请您谈谈评审的感受,如何评价本次全国展览的隶书作品?
季平:本次全国大展隶书作品评审遵循“根植传统、鼓励创新、文艺结合、多元包容”的原则,把方法与手法、功力与才华、坚守与创新作为作品好坏的重要评判要素,注重彰显隶书正气,引导隶书正确方向,扩大隶书正能量效应,贯穿评审全过程。入选大展的作品,在这一总基调下扬风神途,经得起考验,脱颖而出。
参展作者多为活跃于书坛的中青年创作群体,阵容强大,新人众多。作品整体水平较往年有所提升,手法多样,形式丰富,风格多样。可喜的是,形式至上、过度拼接、盲目追赶潮流、模仿名家、热衷变形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作品“同质化”倾向减弱。全国展参展的中国书协会员、老作者自觉性和比重明显上升。评价结果符合当代隶书的审美范式和价值取向,展现了隶书所固有的端正大气、清雅风范。
第十三届全国隶书作品展
书法报:您认为在全国性的展览中,哪些类型、哪些风格的隶书作品比较受观众的欢迎?
季平:隶书应征作品主要取材于汉碑、汉简、清隶书三大类,此次国展以汉碑为题材的作品,大多在《张迁碑》、《先玉皇碑》、《石门颂》、《西峡颂》、《抱峡道碑》、《司三公山碑》、《曹全碑》、《李奇碑》、《仪英碑》、《世臣碑》、《郝大王碑》等十余处经典汉碑上有所建树,作品展现了汉隶书的雄浑风格和挺拔大气; 以汉简帛书为题材的作品,大多在《云梦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帛书》、《西北汉简》、《江淮汉简》等水墨隶书方面表现突出,其作品以轻松自然、朴实直率的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清隶书为题材的作品,大多以郑辅、金农、易秉寿、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等名家的作品为题材,风格迥异的作品,展现了隶书复兴时代的审美氛围。值得一提的是,涌现出一批具有创作才华的大师,他们通过篆隶相融、碑简相融,探索隶书创作的笔墨语言和个性表达,奉献了精彩的表演。
学习传统经典,从上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碑刻名家身上汲取灵感,深化传承,融通古今,借鉴古今,创造出新的隶书作品,自然会受到国展的青睐和评委的认可。
此次国展的隶书作品,包括小字隶书,绝大多数都是在八尺整纸上创作的,而精美的小字隶书、扇面画、龙门对联等已变得稀少难求,令人惋惜。
书法报:今年国展未入选的隶书作品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季平:第十三届国展隶书进入复评的作品有2777件,经过一轮轮筛选、淘汰,最终有134件作品获评。水平不高、功力不深、临摹同代人、过度制作的作品在之一轮、第二轮复评和之一轮终审中逐渐被淘汰出局。终审作品有196件,其中三分之二的作品不同程度存在问题,近四成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文案、正文和题跋方面。有的作者选文不慎,版本不权威,存在明显错漏;有的抄袭前人晦涩诗句,不领会大意,不分繁简,导致常识性瑕疵,一票之差落选; 有的题跋矫揉造作,无病 *** ,文白混杂,不达意,读起来枯燥无味,甚至题跋内容与文字无明显联系。在国展高标准的终审中大规模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应该的。最终只能通过评审委员会和文本评审委员会集体评判、投票才能入选,结果有62件作品被淘汰。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从初审、复审到终审,层层过关,却在评审环节不及格,被淘汰,令人惋惜,在所难免。不得不说,在国展名单公布之后,发现有两件隶书作品因违规被取消参展资格。 中国书法协会对代写、抄袭等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采取强硬措施,以维护展会的权威性、严肃性、公正性,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书法环境。因此,少数作者切勿为了侥幸而违反纪律,最终会适得其反。
第十三届全国隶书作品展
书法报:关于隶书的学习,请您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和建议。
季平:隶书起源于战国,东汉时期达到鼎盛,清代复兴。汉隶和清隶是隶书史上的两座高峰。隶书的风格应该以秦汉简帛、东汉碑刻、摩崖石刻、清代隶书为范本。汉碑严谨、成熟完善,历来是人们研究汉隶的主要对象。学习隶书从汉碑入手最容易。汉隶是近百年来形成的。简帛隶书一般来说是为了日常使用而书写的,但它的自然、朴素、直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隶书在清代开始复兴,涌现出一大批隶书大师。 他们在继承汉碑的基础上,融古创新、破茧成蝶,使复兴的隶书融入了时代的审美氛围。
根植传统、回归经典、恪守道统、勇于创新是书法的现状和审美潮流,书法创作首先要把握时代的审美潮流。其次,要把临摹贯穿于创作的始终,在临摹中创造,在创作中临摹,不断重复。书法家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应该用在临摹经典碑文、与古人交流上,当创作遇到瓶颈时,可以在临摹中寻找创作灵感。第三,要在碑文与简体、篆隶、隶楷的融合中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汉碑的章法、简体的意境、摩崖石刻的气度中寻求自己的艺术语言和个性表达。
书法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已经举办,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正在征稿,您认为作家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态积极备战此次大赛?
季平:第十三届全国书展、第八届兰亭奖是书法界的盛事,全国书展既是展示艺术成果的平台,更是奋进的起点。如何以积极参与的心态创作出精品力作?首先,宏观上要把握展览机制下的书法创作与审美走向,微观上创作中要注意避免细节。其次,要克服浮躁心态,摒弃名利之心,以平常心把比赛当成正常的写作,当成对自己创作的考验、提升和鞭策。创作前,不要考虑自己能否入展、能否获奖,更不要考虑获奖后的名利。淡泊名利,才能凝神静气,创作得轻松,下笔自然。第三,要加强文化修养,避免常识性失误。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是“书法与写作兼备”。 要加强外功修养,用字严谨规范,对碑文文字有新的认识和重视,对字形不定、有争议的字,尽量用通俗的写法。四要坚守艺术理想,弘扬正气。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有正气。所谓正气,在书法创作中体现为规矩严谨、气韵生动、视野开阔、格调高雅。让书法彰显正气,体现时代精神,已成为当今书法界的共识。
通过展览和研究寻找新路径
——参观十三届国展河南展区后
■ 左 ***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行书艺术委员会委员
我学书法多年,闲暇时常埋头书房,研究古书,临摹书法,也常向师友请教,参加书法比赛、展览,虚度三千纸,不求名利,只求艺术与技巧的精益求精。二十年来,有所成就,有所收获,学有所获,欣然自得,这就是人生的乐趣!
我总是用宽广的胸怀看待书法比赛,如果入展,就赢,如果没入展,就继续前行。在书法的路上,展览只是休息的地方,可以停下来欣赏美景,散步更增添书法的乐趣。书法之道,就是在黑白的交织,在一盏孤灯的影子里,感受时光的流逝。
全国第十三届书展是书界的盛会,书友同仁都把入展当成目标、当成荣誉,入展了就可以加入中国书协,出名了,养家糊口了,创业了……隶书、楷书部分由河南省主办,所以盛会就选在省会郑州,我可以在方便的地方看展、欣赏,外地的书友们也可以近距离观摩、学习,真是受益匪浅啊!
4月27日上午,我驱车来到展览现场——郑州美术馆(新馆)。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隔着东北和西南,大家大多不怎么来往。驱车30分钟,就到了。现代化的建筑巍然矗立,“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的彩色丝带随风飘扬。人潮拥挤,有出席的领导,有观展的亲历者,有学者同仁,有青年学子,真是盛况空前!
我到的比较晚,没有机会欣赏到隆重的开幕式,就直接去了三楼的隶书展厅和四楼的楷书展厅,逐一欣赏、观察了作品,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纵观隶书作品,磅礴大气可见一斑,气势磅礴杰作不胜枚举,传承借鉴多样,面貌丰富。碑刻、摩崖、竹简与清隶的融合,已有不少人涉足。较之以往,主体回归汉碑精神与情趣,审美探索与综合素质积累进步可喜。在楷书方面,借鉴更为多元,传统楷书的回归与保护更为理性。大楷苍劲浩瀚,小楷轻松活泼,中楷多姿多彩,十分可贵。
我远近观摩,听取高评,细细研习笔法,观摩精神。虽然自己天赋不高,但受益匪浅。我更加决心在深度和细节上多下功夫,寻求突破,好好地遵循传统。一定要在构图、形式和精神上寻求突破,既能令人叹为观止,又有时代之美。一定要多参加比赛,在实战中锻炼;一定要多看展览,在比赛中进步。
我除了受益匪浅之外,还有一些感想:十三届国展真正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精心组织筹备,评委注重过程把控,加强区域统筹等,呈现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磅礴大气,值得称赞。
但细看就会发现,作品“高、大、美”很多,而高雅、精湛的作品却不多。看完之后,会觉得千篇一律,风格大同,有趋同的趋势。小巧玲珑、典雅高贵的作品却不多。虽然有几件引人瞩目、震撼人心、令人过目难忘的作品,但都被展厅的“气势”和“趋同”所取代,难以激起思考。
简单化、表面化、快餐式模仿现象突出。展厅里,不少参展者在作品前拍“V字型”照片,他们大多是刚进大学或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研究模仿能力强,跟风意识强,急功近利,因此很多作品缺乏自然清新、浓烈质朴的风格,拼凑起来,内涵浅薄,缺乏意味,与“视文字为人”、“人书合一”相去甚远!不得不引起重视。
回顾今年的国展,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改进。从今天上午观众的评论和媒体的反应来看,集体入围、初评征稿的弊端、评审公正性的质疑、复审环节的处理和个别代笔抄袭、缺席的情况、对相关信息的及时回应和正确处理等,都存在不少不妥之处。只有“改过自新”,才能让更多的文艺参与者信服、满意。
鉴于此,我认为:
(一)要继续大力弘扬书法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粹,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和感召力,让书法在推进国家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更大文化软实力作用。
(二)坚守传统、守正创新。发扬艰苦创业、甘坐“十年板凳”的传统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和限制急功近利、各种权宜之计,完善和充分发挥大型展会评比的导向作用。
(三)完善竞赛、展览配套机制。不再只出现“2米长巨作”呼应展厅效应的作品,让小作品并存,真正凸显文化传承和高雅精神的本质与使命,让不同的人各展所长,改变目前“单一、偏颇”的局面。那些积累了多年心血、创作出好作品的人,会得到认可和赞赏。
(四)凝聚民智,发挥民主助力。让更多的书法家或媒体代表参与到整个展览、比赛过程,见证公平、公正、专业的评审过程。同时,要注重舆论反应,增强实力,提高水平,维护文艺的一片净土。
这个十三届全国展我也投稿了,没入选,挺可惜的。看了这个展览,突然觉得应该“向大师学习”,“写作还是一趟路”。开车回家,准备午饭,吃完午饭,就到小屋里铺纸写《孟大师》。
投资与个性
■夏雨
上海市书法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
“学习技能不能只是为了进步!”这是我几个月前在微信朋友圈发学生们的印章照片时说的话。
年轻的时候,无知无畏,每次参加展览,都抱着实践的心态,通过展览总结自己的创作,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至于能不能入选,顺其自然就好。
我认为,能否入选参展,之一看评审的喜好和眼光,第二看自己对潮流的洞察,第三看自己的运气,最后看自己的实力。
早在1990年,在第三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奖作者座谈会上,我就看到一位获奖作者发表个人观点,认为投稿不能迎合评委的口味,但为了入选展览,他不得不放弃“自我”,去迎合口味。那不是他真正的艺术创作,只是给评委看的制作。其实他内心很矛盾,很痛苦。我记得当时在场的还有徐正濂、朱佩儿、李刚天等获奖作者。当时有想法的可以入选展览,甚至获奖,但展览停办后,一切都变了。
目前,参展作品大多紧跟潮流、“借用”潮流,多数迎合评委喜好,多数简单“借用”传统,真正有自己个性的作品却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的盛行固然有评委的喜好、当下美术教育的导向、老师的影响、展览冲刺班等诸多外在因素,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参展者自身的内在因素。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潘山柱先生曾说:“当代书法发展迅速,但功利主义、浮躁现象时有发生。有人为了参加展览、获奖,不顾自己的个性、兴趣,盲目跟风;有人为了出名,不择手段,过度包装、吹嘘。或许,这样做能带来一些好处,但绝对是小利,是短视的表现,最后很难成大事。”
因此,即使很多评审倾向于“借用”传统(流派)和通俗的作品;即使评审的水平、眼光、情绪、喜好让展览评审结果不尽人意……这些都绝不可能成为你我为了增加入选机会和入展后能获得的些许利益而放弃或不敢表现个性的借口。虽然现在的时代以入展拿奖为宗旨,但我们学习艺术的目的并非只为入展。如果以功利主义去创作艺术,一味迎合他人,放弃个人艺术情感的表达,确实是一种可悲的行为。
我们提倡传承传统艺术,但传承传统不代表否定个性和创新,参展者要对自己有信心,如果创新、有个性的作品没入选,不是我们的错,而是评委太挑剔,如果为了入选而抛弃个性,那说明参展者胆小、无知,没有个性的作品即使入选也不是真正的艺术,99.9%没有个性的艺术都会被历史遗忘、淘汰。
我想澄清的是,以上所谈的艺术人格,是建立在坚实传统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没有坚实传统基础的任意人格。另外,我只是在谈论现象,不针对任何个人,也没有不尊重评委的意思。恳请大家不要想当然。
这种现象需要改变吗?会改变吗?怎么改变?我充其量只是一个资深的书法篆刻爱好者,我也知道我的水平、观念、视野有限,这些问题不是我在这里讨论的。
作为个体,我只能从自己做起,不被展览所困,不被名利所累,保持学艺术的初心。我相信一切都会改变。我曾在微信朋友圈发过一段随口而出的文字:“艺术,我就是我,我只对自己负责。”从学艺术开始,我从来没有为了展览而放弃个性去迎合评委的经历;我平时的言行也被同行认为非常偏激,但无论别人怎么看我,我始终如一。
我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投稿,也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获奖不再是衡量艺术水平的唯一标准,我们不再需要迎合别人才能被接受,也希望以后我们的评委能发现和支持更多有个性的人,让那些投稿有个性的人们看到一些希望,从而涌现出越来越多有个性的作品……
来源:2024年《书法报》第18期第3、4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扬风神途 关注·第十三届全国展览会(三)》发布于:2024-06-0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