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火有着本能的恐惧与敬畏,而更先驾驭火的人自然最容易被人们崇敬和神化。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滑县道口镇,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关于火神庙会的由来,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明万历年间,道口是繁华的水陆码头,有“小天津”之称,每日停泊的桅杆不计其数燃火神途,景色壮观,经济繁荣,商贾云集。码头附近修建了顺河街、大吉街,成为商业发达的经济中心。当时,道口有在正月举办“灯会”和搭“灯棚”的习俗,即最繁华的街道上各家各户都会把最精美的灯笼挂在家中展览,街上有店铺的商户会提供灯笼并捐款支持这一活动。 每到“灯棚节”,整条街便会形成一条蜿蜒的灯龙。旧时街道狭窄,整条街上都用高高的竹竿和布匹搭起的“灯棚”(据史料记载,灯棚所用的布匹由几家大型布匹店提供,灯棚拆掉后,布匹还可以重新染制出售,其他大商贾也出钱支持该会,并设立专帐进行管理,当时的帐簿至今仍可找到),使街道显得华丽隆重。这时的灯笼趣味横生,有宫灯、卧灯、风灯、纸灯、玻璃灯、走马灯、泥塑天津泥人张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色彩绚丽,在鼎盛时期可谓热闹非凡。 在这种灯会中,各种竹木布纸结构都是易燃物品,又以灯为媒,极易引发火灾。俗话说,水火无情。出于祈求平安、消灾、防火之心,人们开始祭拜火神。从此,就有了火神庙,并逐渐衍生出火神庙会。
火神主庙在河西老鲁庙,庙内正中供奉关公,上方供奉火神。相传庙内塑像为渭水泛滥时顺河漂流而下的木檩,人们将木檩打捞上来,雕成塑像,便有了今天老鲁庙内栩栩如生的真神塑像。道口镇历史悠久,相传道口之名源于晋代,所在之处为黄河古道,沿晋堤分为白道口、小道口等。道口最初只有六大姓氏,先有康、王、余、蔡四姓,后来又有薛、程二姓。蔡氏中曾有状元。后来这些牌坊毁于乱世。
关于灯棚的由来和火神庙会的由来,另有一个版本的故事是关于彦博的。彦博是帝喾的长子,被任命为“火官”,专管火种和观察火星星的迹象。后来,由于他忠于职守,关心百姓,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被百姓尊奉为“火神”。传说彦博在天上做火神时,常常偷偷地放火给百姓使用,使百姓可以吃熟食,不再吃生肉、喝血。天帝发现后,勃然大怒,引发了一场洪水。洪水如野兽般汹涌,地上的百姓惊慌逃窜。彦博临危不惧,建起高台和华盖,独自留在高台上的华盖下看守火势。 洪水退去后,人们回到原处,发现火还在燃烧,但彦博已饿死在华盖下的火堆旁。从此人们便建庙祭祀他,并在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搭起灯棚,举办灯会、表演,以彰显彦博为人们留火种的伟大牺牲精神。
关于道口火神庙会的由来,有无数个版本的神话传说,其中有火神隐龙的传说、祝融得火的传说、天火的传说等。作为传说,其真实性无须考证,但美丽的传说却能寄托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因此将这些传说传承下来、记录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
火神会活动为期四天,从正月二十七开始,二十八、二十九为主会日,三十结束。整个火神会期间,高峰期人流达百万以上。影响范围之广,波及周边多个省市,包括河北、山东及周边新乡、郑州、安阳、鹤壁等城市。火神会期间,大量社会团体涌入华县市场。
火神庙会的表演形式目前主要有民间艺术表演、文艺宣传、商业宣传、各类交易等,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当属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节目。庙会期间,各村村长都会率领自己的文艺表演队浩浩荡荡出征,一边打锣开道,一边踩着锣鼓的节奏沿街表演。有背亭、抬亭、高跷、竹马、旱船、抬轿、骑驴、秧歌、扇子舞、舞狮、舞龙、花篮、八卦球、武术表演等等,风格各异,内容丰富,诙谐有趣。届时,整个县城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不仅增添了人文景观,而且繁荣了滑县的商业经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河南滑县历史故事:火神庙》发布于:2024-05-24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