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古今,探索发现人文历史

例如,寺庙中心以文化博物馆和艺术史为主,内容主要涉及东西方古代建筑、石窟寺、宗教艺术、古代书画、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博物馆文物展览等。 , ETC。

据说,河北石家庄出土的金铜火肩坐佛(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收藏)被认定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50年左右)制作。 这尊佛像身着齐肩大衣,双手结禅定印,坐于方形基座上,两侧各有两只狮子。 引人注目的是,双肩上有锯齿状的火焰纹,这在金铜佛像中极为罕见。

关于燃肩佛的来历,孙济先生的代表作《佛像的火焰肩与火焰逆光》有很详细的论述。 总之,在公元1世纪末期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的金币上就已经出现了。 肩膀上有火焰图案的皇帝肖像。 这是因为贵霜帝国统治下的琐罗亚斯德教基督徒崇拜火。 由于他们崇拜火与锻造之神阿齐萨和琐罗亚斯德教主神阿胡拉·马兹达,高贵的火焰图案也被装饰在贵族身上。 冰霜王者的肩膀上都有这个图案,但只是在左肩一侧,以表明他们的地位低于火神。 值得注意的是,迦尼迦一世铸造的金币上,正面的国王像照例左肩饰有火焰纹,而背面的佛像却没有火焰纹。 由此可见,早期的佛像是没有烧肩的。 火肩纹并不是佛像的固有特征。 贾比赤王国(今阿富汗贝格拉姆)迦尼沙迦国王统治期间,佛教得到发展,许多著名的佛教故事都发生在这一地区。 《大唐西域记》中的“伽比吉国”一文记载,伽比吉国是迦尼色卡王与龙王交战,迦尼色卡王为佛教的保护而投降的。 “肩上火冒烟,龙退,风静燃火神途,云卷云烟。” 这显然是佛教的象征,火焰的精神象征。 它与佛教故事有关。

在贝格拉姆古城附近的帕特瓦寺遗址发现的石坐禅佛,每肩都有四个火焰图案。 与福格艺术博物馆内约公元3世纪的坐佛坐姿和火焰图案非常相似。

另外,贾比图出土的萨瓦提城石像(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神变,就是所谓肩上火、脚上水的神双重变。 可见,燃肩佛是受佛教影响,卡毗石地区佛教创制的之一尊佛像样式。 此后,这种燃肩佛随佛教东传,在新疆克孜尔石窟(第207窟壁画)、吐鲁番白斯哈尔石窟(第3窟壁画)、吐峪沟石窟等地都可见到。珊珊。 看到了燃肩佛像。

我们再回到福格美术馆收藏的铜佛坐像。 它有一张匀称的脸,大耳朵,薄嘴唇,嘴唇上有两根小胡子。 头发扎起来,分成水波,脸型有伊朗人的样子。 这是一种种族特征。

从风格上分析,此图很可能是在古西域(今新疆)制作的。 如果它确实出土于河北石家庄,那么它是十六国时期由西域僧侣带入的。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头发上扎了一个碗形的发髻。 外面没有发丝,但中间有一个方孔。

无独有偶,与此佛年代大致相同的十六国时期金铜禅佛坐像(高13.5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其发髻中间也有一个洞。 包子的形状也是碗状的,令人惊叹。 画风仍属西域风格,产地未必是中原地区,而应该在现在的新疆地区。 由此可以推断,公元四世纪左右的十六国时期,西域制造的金铜佛像的髻顶常常有孔。 这似乎是一种常见的技术。 那么这个洞的用途是什么呢?

梁氏《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记载了这样的事件。 东晋高僧道安(314—385)在襄阳弘法。 前秦苻坚派人送洋金箔倚像、金坐像、佛珠。 有弥勒佛像、金绣佛像、编织佛像等。 每次法会、说法时,必须将所有佛像都罗列供养,将殿堂装点得金碧辉煌。 有一尊外国铜像。 由于造型古老,人们对这尊雕像并没有太多关注。 道安道:“这尊像的样子更好,只是包子的样式不太正。” 于是命弟子将肉馍部分重新融化,顿时火焰熊熊,满屋生辉。 仔细一看,包子里出现了一件舍利子,众人都惊呆了。 知道的人都说道安有神奇之处,能预言佛发里会有舍利子,所以他把舍利子拿给大家看。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两尊佛像的包顶上的孔可能最初是为了存放舍利子而设计的。 这与道安能在包子里找到文物的记载是一致的。 风格也可能接近上面提到的两尊铜佛。 本文提到的外国青铜造像,对于汉族地区来说,中亚西域国家制作的佛像无论在外貌、服饰等风格上都与汉族佛像不同,自然是外国的佛像。 关于佛顶放置舍利的事,在《名僧传》中也可见到。 一位和尚在和阗求了一尊金色的波胜宝佛像。 那和尚姓高,凉州人。 他想去济宾拜佛钵,但路不通,就停在那里。 在于阗,他对国王说:赞叹莫伽兰圣保像。 据国外传说,这是最像事实的。 我愿意接受支持并表达我的愿望。 国王立即命工匠打造一尊薄薄的金像,并将真舍利放在上面。 注意“把真舍利放在上面”这句话,上面只能在包子里面。 由此看来,西域制作的佛像顶髻内放置舍利子的做法,毫无疑问是有史籍记载、有实物为证的。 所以上面提到的两尊铜佛像,髻顶上的孔就是为了存放舍利子而设计的。 这种例子在汉族地区制作的佛像中还没有发现。

佛经中也记载,佛的发髻内有珠子。 后秦鸠摩罗什(344-413)译的《妙法莲华经》中“安乐原理”中的七个比喻之一,称为顶珠比喻,说髻中的珠子是轮王髻中的珠子。 同经《地物》又说,转轮圣王征服小国,赏赐有功者,赐邑邑、城邑,及衣服、饰品、宝物、象、车、奴。 。 只是包子里的珍珠,不能轻易透露给别人。 这部《法华经》是佛陀的更高教义。 就像馒头珠一样,是佛教的更高教义。 是故此经应受珍惜。 可见馍珠是比喻。

在造像中,在北朝的石像和金铜佛像上,偶尔可以看到佛陀头发前有一团右旋圆发,似乎代表髻珠,但并不常见。 大多数佛像的头发仍然是抛光的或卷曲的。 发珠不会出现在图案款式或者螺旋发型中,那么圆珠的设计是否是为了符合经典中提到的髻珠,或者是否是为了右手轮佛的美化需要头发还有待观察。 分析。

目前,最早出现馍珠的实例是在北象堂山第2、3窟的主佛像上发现的。 另外,济南四门塔东魏武定二年(544年)石佛坐像的头发上也可见发髻珠(据费勇同志报道)。

唐代出现了大量馍珠的例子。 此时发髻珠位于发髻与底发之间,如半圆形或椭圆形。 年代较早的例子可见于河南嵩山永泰寺的“唐永泰寺碑”(天宝十一年,752年)背面。 发髻珠扁而长,横放在发髻与底发之间。

斯坦因发现的敦煌莫高窟第17窟所绣的《灵九山法图》原件(大英博物馆收藏)据信是8世纪唐代所绣的。 释迦牟尼佛的髻高而圆,髻与发底之间清晰地显现出一颗髻珠。

还有一尊唐代石卧佛像(美国檀香山艺术学院收藏),其风格分析显示,其雕刻年代为公元700年左右,武则天时代。 虽然头发是螺旋状的,但圆圆的珠子却清晰可见。 就连唐代的观音像,头发中间也有一颗圆珠。

时代越晚,包珠越大。 五朝宋代,髻珠已成为佛发的组成部分。 明清佛教造像上,特别是江浙地区的木雕上,髻珠大而突出,多呈椭圆形。 色彩缤纷的雕像上可以看到它们被染成红色,非常引人注目。

这让我们想起了佛像的鉴定。 这个不起眼的细节,其实是约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特征。 断颈佛头的大概年代,往往可以根据珠子的有无,一眼就能推断出来。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佛教造像目录中,有一件北齐青州式石佛头的现代赝品。 造型笨拙,奇怪的是底发上刻有髻珠。 北齐青州石佛中无此例。 仅凭这一点,也可以判断这座雕像不靠谱。 退一步说,如果这尊雕像是真品,那么最多只能是唐代或者唐代之后的。 无论如何,不​​能早于北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如寺之心”燃肩佛及佛发中的舍利子和髻珠》发布于:2024-04-04

发表评论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