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梅香》是曾振中先生的书法集。 陈觉新收集并整理了外祖父留下的一些书法作品。 这样,表达对祖先、先贤的缅怀和怀念,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要知道,清末民国时期,曾振中是泉州著名的书法家。 在泉州的一些名山名胜、闽南古刹、古民居和“凡客楼”对联的石雕上,以及一些老字号店铺的牌匾上,经常可以看到签名的墨迹。曾丘或振中。 其厚重、温润、宽阔、流畅的颜鲁公书法,非常适合当时商店招牌的书法风格,因而深受民间喜爱,流传甚广。 泉州在历史上一直与南洋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除了闽南,在台湾、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唐人街也能找到他的手迹。
曾振中(1868—1954),姓邱,字振中,号升文山,泉州县新门龙头山人。 后来搬到市区博斯库巷。 他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民国三个时期。 堪称“三朝元老”。 然而,他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遇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的人生难免充满波折。 他的前四十年是在满清王朝衰落期间度过的。 对于那些并不宽裕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在那个时代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科考,在贫困家庭苦读,获得一个“跃龙门”的机会。 童年时,曾秋曾在厦门一客亭香铺当学徒。 当他陷入困境时,他遇到了机会。 他有一个叔叔叫曾探章,在海外做生意。 他的生意在印度尼西亚泗水相当大。 据说他拥有99家商店。 当他的叔叔听说曾丘喜欢读书并且有兴趣参加科举考试时,他同意帮助他支付完成考试所需的费用。 从此以后,他更加积极主动,刻苦学习。
科举制度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对于开科、取士有着近乎严格的选拔考试机制。 到了明清时期,考生必须通过童试、大学试、乡试、通试、殿试五大考试。 考试重点是完成两篇八篇文章,并附上一首五言六韵的测试诗。 清末1898年戊戌变法后,“今帝王重文章,何谈汉唐”。 除了《策》之外,还需要写一段《圣旨与光训》。 因此,考生必须熟悉四书五经的文字和句子,善于解读四书章句的注释,还要关注时事,写准确的文章。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所有考生必须用毛笔写试卷,这就是所谓的墨卷。 墨卷采用楼阁式书写,需要考生花费大量的精力打好基础,因为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科考的顺利通过。 “一旦遇到困难,天上只会掉下几颗星星。” 曾丘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成为一名秀才,他把短袖衫改成了长衫。 可想而知他在这期间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艰辛。 可惜他的运气不好,日子过得很苦。 正当他满怀雄心想要参加乡试升人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清代,子、毛、吴、酉年间举行乡试,丑、陈、魏、徐年间举行科举。 原来,光绪庚子年(1900年)是乡试之年。 庚子之乱期间,为阻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逃往西安。 由于战乱,乡试无法举行,只好延期。 次年,朝廷签订失权的《辛丑条约》时,天下局势仍不稳定,乡试仍无法如期举行。 直到壬寅年(1902年),才补补了庚子、辛丑的正科、恩科考试。 在人银的名单中,从泉州地区的五个县中选出了29名候选人。 据《福建通志·选举年谱》记载,曾丘、苏镜坛、陈地修、林骚、吴曾等人均榜上有名。 但此时的满清王朝已然陷入混乱。 光绪三十年(1904年),实行了数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曾振中等在仁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才,成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最后一批考生。
”颜居安逸,却不傲世。白云卷起,青山如古今。一生戴一短棕发簪,有时还带着七彩发簪,世界观不一致,不如批评。” 科举废止,朝代更迭,功名仕途无望。 隔断。 作为一个只注重读圣贤书的旧式学者,曾丘感到很茫然。 这些诗句或许就是他当时的心境写照。
此后,军阀混战,动乱频繁。 在新旧文化更替的社会转型时期,读书人将如何面对自己、谋生? 曾振中属于那种古板正派的文人。 他不善于与营中的人交朋友,也不善于笼络 *** 。 他保持着旧式传统文人的清高,但他“在沙滩上害怕时说出恐惧,在大海中独自叹息”。 此时,他也感觉有些迷失了。 1902年冬,泉州知府金学贤动员陈其仁、黄谋烈、黄团甫等先生在新福口左侯祠筹建新学堂。 像当时许多清末儒家学者一样,他们中的许多人将毕生学习转向了新式学校教育。 曾秋还受聘于泉州府中学、培元中学任语文教师。 但好景不长。 他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很快就辞职了。 由于他熟读易经,又精于看风水,曾与几个朋友开办了一家名为“四友堂”的店铺,靠经营登山、医药、算命、和占卜。 ,故名“四友”。 但也许他不擅长经营生意,或者不符合他的野心,所以教会很快就解散了。 随后,他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 毕竟他是一位在当地有一定名气的绅士。 他凭借在当地的影响力,通过多种方式联系一些海外华人,组织华侨慈善所、敬老院等慈善事务。 他还担任敬老院开元慈主任,多年来在南街花桥宫主持慈善办公室。
当时的士绅社会,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和民间节日、仪式频繁。 作为举人,他在当地的威望和地位还是很高的。 官民都尊称他为“先生”。 再加上他擅长书法,请他帮忙写奏章、祝寿序、墓志铭、匾额的人络绎不绝。 他也比较传统和保守。 他熟悉城乡古老的礼俗,能够游刃有余。 因此,当时泉州负责祭孔、祭关公等大型活动的人,常常请他来主持仪式。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图们街上的关帝庙都会抽“公签”。 正月初四,接受神明后,会抽出之一批预测一年吉凶的抽签。 他还受邀主持抽签。 他似乎是当时威望很高、人气很高的“乡老大”。
晚年,曾振中以在博津巷口经营清源堂香料蜡烛店为生。 他与同为科举考生的洪熙丑结婚,女儿曾继言、女婿洪进也确实是他的得力助手。 全南地区的寺庙、楼阁、露台、庭院等建筑大多饰有匾额、楹联,为景观增添色彩,增强殿堂结构的辉煌。 商人们常常请书法功底高超、品德高尚的人为自己的签名题写“古之寒”。 他擅长书法、画梅,诗文水平也很高,所以求书信的请求应接不暇。 这段时间可能是他笔墨投入最多的一段时间。 “到了大会的时候,人、书都老了。” 他把积攒在胸中的压抑和英雄气概写到了笔尾。 。 当时还没有计算机制作、图像合成等技术扬风神途,所以手工书写有很大的现实需求。 常年与他持纸磨墨的女儿深受其影响,也从中学出了一手好书法。 不过,根据女儿的气质,他让她学写更加飘逸的赵孟俯。 据说,有时要求太多,他的女儿曾为他代笔。
1934年,泉州的资深诗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名为“温岭道社”。 其成员均为当时全县文坛的元老。 曾丘自然是道会的中坚力量。 诗社出版《甲戌诗稿》、《艺海诗》。 《手稿》均由他署名。 我看到一本叫《温岭陶社月上两河诗集》,序是苏大山、孙朴写的,半村老人林骚写的跋,曾振中和印在石头上。 这是道社成员甲戌中秋游三宝潮水时所写的诗集。 参与者有 15 人,合计寿命为 930 岁。 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胡子花白。 他们获得第六首诗十六首,共计近七千字。 令人惊奇的是,整本诗集是曾振中用绳头小楷书写的。 笔画遒劲有力,笔画厚重饱满,章章布局淡雅古意。 可见他早年是一位科学学者。 测试你的努力程度。
曾振中的书法以楷书、行书为主。 这主要是实用且易于理解的。 “书法是指书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书法是指美化文字、符号的学术领域。符号不被认为是过时的,不应该轻易改变;如果改变了,就不是符号了。”老百姓都同意了,怎么能继续存在?有价值吗?” 被誉为“南阳大笔立科”的潘寿,是他教导裴渊时的学生。 这种关于书法功能的讨论可能是师生们的共同共识。 对于经过科考的人来说,学习和传承是绕不开的话题。 曾丘的书法以颜真卿的结构为基础,宽阔温润,小楷则融入了董其昌的笔法,既不激昂也不刺耳; 又融合了 *** 的笔法精妙、刚劲、流畅,形成了他自己的书法特色。 据与他有过接触的陈祥耀先生介绍,真中先生经常在花桥宫右侧的图上写字,由宫人或观书者帮他捧纸。 小时候路过花桥宫,看到他写字,我总是站着看。 只见他用笔悠然自得,结构布局周到。 他从来没有换过纸,因为他对笔的失败不满意。 大小书法、楷书皆精,其中书单中的大书法尤为令人印象深刻。 他性情随和,对于熟人的来信请求,他总是一一回复。 因此,他的著作在泉州、南阳两地广为流传。 曾振中的书法根源源于颜真卿,又学习钟、王楷体。 大中楷书将中、王的骨肉与燕文融为一体。 它没有燕的磅礴力量,但却有自己的丰满和厚度。 他晚期的书法最为出色,又学习何绍基,带来了自己的气质和才华。 何舒善捻转,其精瘦多变,显风神,亦有篆书之意。 保持清瘦,生于晋唐。 它不具有篆书的含义。 这和普通人追随别人的脚步却变得矫揉造作有很大不同。 大字虽以燕文为主,并混有钟、王; 小字以钟、王字为主,融入燕文。
“书画历来重士气,经史的内在内涵是外在的滋养,若柱腹无千卷,怎能表现我的技艺。” 何绍基的这四句诗用来评论曾振中的书法,是一个恰当的总结。 1943年,年近八十的他,仍然不戴眼镜写小楷字,手没有颤抖,字迹看上去并不衰老、老气。 他的许多笔迹都留在石碑上。 《重建泉州开元寺双塔题记》可以代表他的楷书风格。 他在承天寺书写了“放佛池”四个大字,直接刻在石头上。 文笔和谐严密,骨气饱满厚实,尽显风之灵气。 弘一法师在泉州时,很欣赏右安(林冲和)先生和振中先生的书法。 他认为泉州地处偏僻的海边一角,与外地名人交往甚少,所以两人的成就并不深远,实在令人惊叹!
曾振中生活简朴,无不良嗜好,因而长寿。 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政协委员,直至1954年去世,享年86岁。着有《铜印旧址诗》一书,记录了文物古迹的变迁和历史变迁。 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泉州的古迹。 他还为此写诗并保存了大量信息。 泉州众多文物古迹为人称道,是当地不可多得的文物史诗。
(作者为原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副主席)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泉南文化》2023年第1期第27期
原创内容来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admin,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天心神途传奇手游发布网。
原文地址:《笔墨雄浑——曾振中及其书法特点》发布于:2023-11-1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